A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of Street Life Space in Lanzhou City
李鸿飞 张晶晶 LI Hongfei, ZHANG Jingjing
兰州市生活性街道空间互动性研究*
A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of Street Life Space in Lanzhou City
李鸿飞 张晶晶 LI Hongfei, ZHANG Jingjing
摘 要公共空间是城市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为居民提供的公共空间缺日渐匮乏,其中生活性街道空间的消失最为典型。本文以兰州市十二条生活性街道作为研究对象,从居民使用视角入手,结合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对城市街道生活空间景观的评析,概括总结了当前兰州城市生活性街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从可识别性、舒适感、安全感与可及性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设人性化生活性街道景观的优化建议,力求通过增加空间节点在居民生活中的互动特性,营造充满活力的城市人居空间环境。
关键词公共空间;生活性街道;互动性;兰州;人居环境
李鸿飞: 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lhf117@126.com
张晶晶: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Abstract:Public space is the key component of urban function.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public spaces for citizen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scarce,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living street space is the most typical one. Taking twelve living streets in Lanzhou city as the study objects, and beg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izen using and combines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primary problems of living streets currently existing in Lanzhou C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ving space landscape of the twelve streets in Lanzhou city.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the optimization advice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e living street landscape from four aspects of identifiability, comfortable sense, security and accessibility, which are constructing a dynamic human settlement in Lanzhou City by augmenting the interaction characteristic of spatial nodes in citizens’ life.
Keywords:Public Space; Street Life; Interaction; Lanzhou City; Human Settlements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集中展示的场所,同时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而其中的生活性街道空间,在居民生活交流与互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和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往往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1]。
城市生活性街道是人们停留时间较长的户外公共场所,使用者在不同地点之间行进时要穿越不同的街道,不断地感受和认知城市空间与市井活动,在累积中形成了对城市的细致印象。街道是母体,是城市的房间,是丰沃的土壤,也是培育的温床。其生存能力就像人依靠人性一样,依靠于周围的建筑——街道正是由于沿着它有建筑物才成其为街道[2]。因此,具有良好互动性的生活性街道空间对于人们形成城市的印象尤为重要。随着近几年兰州市城市建设飞速发展,许多生活性街道逐渐失去昔日的温馨,而让步于冰冷的交通需求,如何寻找那份乡愁是很多老兰州人所期望的。所以关注此类空间的营造,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多种需求,在城市空间活力化方面重点塑造,这正是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按照街道的交通特征和在城市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及各自承担的职能等因素,城市街道类型可以划分为城市交通性街道、城市生活性街道(包括商业步行街)和其他步行空间[3]。生活性街道是城市的毛细血管,主要解决分区内部交通,以满足分区内部生产和生活为主的街道类型。其特点是车速较低,以行人、自行车和短距离交通为主,街道两旁一般布置供人们购物、办公、娱乐等的公共建筑及休闲的活动场地等。
生活性街道作为城市街道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空间形态,是城市形象的代表者。国内外学者在生活性街道空间的营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芦原义信从街道的物质构成因素着手,提出空间设计方面的创造性手法[2];克利夫·芒福汀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街道的功能、街道的各项尺度以及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界面的建筑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4]。而国内学者齐康从微观到宏观,在不同的层次上对城市街道的建设提出了理论与方法[5];吕正华对城市街道景观的构成要素、设计原则和景观特性等理论问题做了探讨[6];贺璟寰对街道的界面进行探讨,研究了街道界面的形态以及对传统街道文化特色的传承和保护[7];潘宜佳分析了街道空间元素与人性化和场所营造的关系[8]。
生活性街道作为城市的线性开放空间,是由交通性和生活性复合而成的多样化空间。20世纪60年代之后,国外城市中心区域的复兴,街道也随之发展繁荣,其功能由简单的交通转变成商业、交往、休憩等各种活动的场所。生活性街道的这种街道环境,便成为生活中各种年龄结构和各种背景的人进行活动的重要场所。此类互动形态应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形成舒适、美观,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空间,使人在街道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加强,增加人在街道中体验和感知的机会。室内生活向街道空间延伸,私密与公共互相融合,街道变成了各式各样活动交织的场所,使得街道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街道的活力主要来自街道空间内人们的活动和社会交往,而这些多样化行为的产生需要依赖街道本身具有的各种类型的功能和环境要素,两者共同营造了街道的活力氛围。在体现活力的互动环节中,生活性街道空间具有独特的穿越与交集形态,人流在线性空间中形成必要的穿行动作,而同时也会在某几个特定空间的联系节点间进行自发性交往活动。街道上穿越与交集活动相互激发,形成活跃而丰富的社会性活动,构成了街道丰富的公共交往活动空间。
兰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自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在城关区筑城至1949年兰州解放的1368年间,城市街巷历朝皆有发展。特别是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肃王朱楧移节兰州后,大规模拓修道路,初步奠定了旧城路网格局。经明、清、民国多次修建,至新中国成立时,城市街巷已纵横交错,街区功能已初步形成。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为建设现代化新兰州,拆除城墙,翻建街巷,修桥扩路,各类建筑星罗棋布,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现代化城市规模已初步成型。
兰州是一个“两山夹一川”的带状城市,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由此看出兰州城市道路特点以鱼骨形态为主,依附地形特征进行东西向延伸,在城市主干道南北向布局了很多历史形成的生活性街道,像“鱼刺”一样与主要道路联系,形成主次分明的城市路网格局。城市依山傍水而建,为了能更真实的反映兰州市生活性街道的具体情况,课题组依据地形分布,重点选择闹市区及黄河沿线十二个点进行调研,分别是:张掖路步行街、木塔巷、大众巷、金塔巷、正宁路、建兰路步行街、健康路、光华街、山丹街益民市场、桃海街、龚家湾十字及东部市场步行街(图1)。调查主要以兰州市各区常住市民为调查对象,分别在景区、车站、餐饮店、商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进行随机抽样选取,调查内容重点集中在人性化空间互动性问题,进行实地观测和调查访问。整个调查过程共发放问卷720份,回收有效问卷685份。
图1 兰州市生活性街道调查对象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of street life in Lanzhou City
街道空间不是独立的狭长空间、封闭空间,而是广泛渗透于其他各种空间之中,并且具有强烈的互动特性。如果缺少对公众呼声的倾听与对真实生活的理解,仅简单提取城市肌理、尺度,那么只能复制出一个又一个形式上的空间环境[9]。生活性街道空间理应更多地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和内心情感世界,提供更加优质的社会交往平台。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时刻记录着市民的心路历程,其中每个细节都展示着空间的个性魅力,都体现着市民的综合素养和公共精神。街道空间优化设计需要在认真调查研究基础资料之后,做细致周密的分析和评估,在众多程序基础之上进行梳理,综合研究后根据不同地域特色及文化背景制定优化改造方案。
基于对兰州市生活性街道的空间使用现状实地细致走访了解,普遍反映出人性化空间的互动性特色空间形态过于单一,大多功能设计与周边环境情况联系欠妥、整体空间缺少细节设计及人性化关怀、边界空间设计考虑生态效应不足、人性化空间的使用及管理较为混乱,街道空间环境普遍遭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图2-5)。总结分析后重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互动性的街道公共空间、街道及周围建筑景观设计的粗糙化、不完善的街道公共设施和城市复杂功能与街道人性化的冲突。这些日积月累的病灶正逐步蚕食着兰州市居民频繁依赖的街道空间,人居环境与城市建设矛盾越显突出。
图2 建兰路步行街设施使用情况Fig.2 facilities for the use in Jianlan Road
图3 木塔巷居民生活Fig.3 residents’ life in Muta Lane
图4 正宁路小吃街Fig.4 snack street in Zhengning Road
图5 光华街杂乱的商铺Fig.5 messy shops in Guanghua Road
在街道空间营造设计中应当引入“互动”的思路。从街道空间、营造者和使用者三个角度分析(图6),各要素相互之间多沟通,平衡有效的良性过度,从而引导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与其本身和谐发展。街道空间与营造者的协调要从如何创造以人为本的空间环境出发提出对策,完善两者之间的“互动”设计;在营造者与使用者之间,主要是沟通与交流的互动,不能闭门造车,而是需要充分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提出自我完善的观点,并且衔接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用可持续的眼光来建立设计程序。同时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建立公众参与制度,保证使用者的需求、利益与权力,以完善营造者与使用者的“互动”;而街道空间与使用者之间,彼此是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好的街道空间给居民带来良好的生活品级,同时居民良好的社会素养行为又维护着街道空间的完整性,这就是公共开放空间与行为塑造关系的“互动”。
针对研究对象调研总结后,发现兰州街道空间缺乏让人怀念的生活氛围,居民并没有融合感,在城市中自我感觉被剥离与排斥,这恰恰就是没有与空间互动所致。因此通过国内外一些研究案例,就目前兰州市生活性街道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优化建议。
图6 互动关系图式Fig.6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4.1 独特的可识别性设计
就识别性的调查分析,虽然62.3%的居民能够清楚地知道街道在哪儿,它们通向哪里,但是缺乏能够反映地域特色的个性化景观,缺乏可以区别于其它街道的元素。多数街道笔直且没有丝毫的空间节点变化,缺乏让人驻足停留的场所,两侧建筑并无太多文化特色体现,不会给初次到访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街道空间从此失去了本有的活力。对空间活力的导入应该寻找一种合理的空间分布方式,而非毫无控制地肆意导入[10]。因此在街道设计中要合理分布不同的步行空间,要让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感受变得更细、更深。可适当考虑增补一些明显的标志建筑物或构筑物,加强其可识别性,从而加强人们对该区域的印象。注意运用商业标志和街头商业空间,活跃商业氛围,提高商业效益,多营造一些交流、休闲的空间,并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为居民创造高品位的步行环境。
4.2 具有舒适感的街道
街道展示了城市景观以及人的活动所体现的不同城市的各自空间特点和传承已久的城市文化精神,其环境对行人身体和精神上有很大影响。调查统计77.8%的生活性街道很嘈杂、较吵闹、部分路段拥挤,给使用者带来不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街上行人太多、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不够、绿化景观太少,没有设置对行人吸引的景点、没有开放性的空间供他们活动。所以在规划中要尽可能舒适、多样化、充满情趣,使步行者感觉所走的距离比实际的近。步行区设施要与景观节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可以用草地、树木、花坛美化步行区域;用喷泉、水池、雕塑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合理设置座椅、垃圾桶,路标和导向牌,以方便行人使用;与商业结合的街道可以设置一些室外咖啡座、表演展示空间、小型儿童游乐场等来满足人们不同的行为需求,增加空间与使用者的互动。
4.3 注重营造安全感
在被访问者中,将近四分之三的人认为在街道上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没有保障,这种不安全感主要是由治安管理不善引起的;27.8%的人认为街道上存在交通隐患,这种不安全感则主要是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使用混杂引起的。兰州市破坏街道安全性的主要是交通安全问题,机动车、非机动车随意占用人行道、盲道常被下水井盖阻隔、人行道上放置杂物等问题都是随处可见的,另外街道照明设施的不完善也会加重人们的不安全感。所以在规划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此类街道路径应适当的弯曲,适当增加人行横道线的数量,以迫使机动车减速。并通过设置减速路拱,路边种树,增加景观小品设施的提示作用等措施来增强道路安全性,提供给行人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
4.4 人性化空间的可及性
在一个城市环境中,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作用为城市功能的运行提供了基本动力,而不同人群、不同功能之间的行为链接则可以使城市环境连接成为一个整体[11]。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五分之四的被访问者认为街道的景观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在街道上不仅没有觉得放松安逸,反而会感到无人性化的空间设计。在取样街道中很多连最基本的沿街绿化都不具备,更不用提街头游园和景观小品了,有的只是并不让人满意的卫生状况和快节奏的生活,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因此在街道空间营造上要提供行人驻足欣赏的景观、自由交往的空间和满足不同使用需求的设施。另外街道空间要为行人提供多样的使用功能,要考虑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使用,也要为公共交通提供方便。同时要特别注重残障人士及老年人、儿童的使用,提供良好的无障碍设计。
我国很多城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在城市建设大发展的同时,也轻易地失去了很多。作为城市特色空间的生活性街道,应当通过合理的空间营造手法和设施布置,成为展现市民和谐美好生活的日常活动场所。城市空间特色具有强烈的不可复制性,强调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整体特色,强调差异化的个性特征,使城市空间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这种不可复制性使城市空间具备了永恒的魅力[12]。而具有特色的街道空间不仅只是满足交通需求,它更具有一种空间营造感,能让人感知城市空间所带来的氛围。只有丰富多彩的街道生活、多样化的街道互动性空间才是城市活力的来源。
一条伟大的街道必须有助于邻里关系的形成,它能促进人们的交易与互动,共同实现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实现的目标[13],保持街道的连续性和开放性,为市民提供平等、舒适的城市街道空间,应当作为生活性街道空间营造的基本原则,在城市新街道的设计及旧街道的改造中得以实现。街道的延续性留住了人们的城市记忆,增强了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从而使人们的城市感情得以持久。因此,应当让使用者以自己的方式与街道空间互动,创造以人为本的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使城市居民在冰冷的现代城市建筑中领略生活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 译. 上海: 译林出版社, 2005.
[2] 芦原义信. 街道的美学[M]. 尹培桐, 译.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3] 倪嵩卉.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13.
[4] 克利夫·芒福汀. 街道与广场[M]. 张永刚,陆卫东, 译. 第2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5] 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6] 吕正华, 马青. 街道环境景观设计[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7] 贺璟寰. 城市生活性街道界面研究[D]. 长沙: 湖南大学, 2008.
[8] 潘亦佳.城市街道空间的人性化设计[D].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9] 王中德, 孙思晗, 秦烨. 对基于公共历史学的历史街区空间调研的探讨——以重庆十八梯街区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29(01): 35-38.
[10] 郭湘闽, 王金灿. 基于空间句法的深圳东门老街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J]. 规划师, 2014, 30(05): 89-95.
[11] 童明. 城市肌理如何激发城市活力[J]. 城市规划学刊, 2014, 48(03): 85-96.
[12] 杨俊宴, 胡昕宇.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途径与方法[J]. 城市规划, 2013, 37(06): 68-75.
[13] 阿兰·B·雅各布斯. 伟大的街道[M]. 王又佳,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图片来源:
图1、6:作者绘制
图2-5:作者拍摄
(编辑:李方)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50319张玉鹏. 街区及场地尺度的排水规划编制研究——以合肥市水文条件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3): 96-100.
收稿日期:2014-07-04
作者简介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5)03-0092-04 * 2011年兰州理工大学人文社科类校基金资助项目(2011-5);2012年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12RJYA009)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TU98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