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云鹤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基础课程探讨]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构想
傅云鹤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理解政策,坚定信念、提高素质,及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上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为全面深化《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在学科交叉运用、艺术教学探索、教学评估的创新上提出几点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
《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艺术教学;教学评估
《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相对稳定和相对变动两大部分。其中,相对稳定部分可由基本理论和基本形势与政策等两大板块组成,相对变动部分则突出以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属于基本理论和基本形势与政策的相对稳定的部分,大多数《形势与政策》教师都能把握,但相对变动的部分涵盖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有时即使是一个专题,也涉及多个学科,对教师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提出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充分运用学科交叉,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在多学科知识挑战的形势下,采用专题形式下吸纳所涉及学科专家的集体备课制度。《形势与政策》的集体备课制度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里有明确的规定,这里所说的集体备课制度是在充分考虑了《形势与政策》课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更新快,教师备课任务重的基础上,力图把重要内容讲透彻、讲深入、讲明白。具体操作是,先结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和本学校的学生现状与要求,确定本学期讲课的专题。
(二)针对不同学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专题教学中有重点地选择补充和深入。首先,《形势与政策》课程涵盖高校所有专业学科学生。大致来讲,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都不一样;受专业所限,擅长的和不擅长的比较明显。其次,针对某一学科的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涉及面广、相对变动的部分正好可以应用和检验他们擅长的,弥补和改进他们不擅长的。例如,针对经济类学科学生,可以重点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专题、世界经济低速回暖专题中同他们深入探讨,甚至在某些经济学概念和经济政策上请学生来讲解和辨析,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掌控,在鲜明政治性的指导下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而在世界局势、我国周边形势、内政和外交等专题中给予经济类学科学生以知识和眼界上的扩充,指导他们发现和研究形势与政策对经济领域的影响。
(三)针对不同学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背景,科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营造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沟通。笔者承认个体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但相似的知识结构和学科涵养会让同一专业的学生在个性和心理背景上呈现出某种一致性,如果对此加以引导,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物理专业学生求实严谨,重实验和推导,在教学上可以采用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潜力;教师讲课中要注意用理论和事实说话,引用要讲清楚出处。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性格开朗,自我意识较强,重政策和事例,因此在教学上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做到事例丰富、图文并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情感上的共鸣上升到理性上的认同。
《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有自己的独特性: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广泛,其次是“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有理论分析,又要有实践总结;既要讲宏观形势,又要讲微观动态;既要坚持正确导向,又要坚持解疑释惑。如何既保证课堂教学气氛的生动活泼,不使课堂教学变成枯燥的说教,又能充分体现讲课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思想性”,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以笔者参加多次《形势与政策》课培训的亲身经历来讲,听那些信心坚定、情感丰沛、条理清晰且具有人格和教学魅力的教师和学者讲授,感觉课堂效率很高、认同感很强、启发性很大。正如前面提到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艺术风格教学,不是匠心独造的教学技巧。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笔者以为达到艺术教学,可以更好地完成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任务,在实现路径上应主要着眼于教师信仰信念的坚定、素质能力的提升和人格魅力的塑成。任课教师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来探索:
(一)做到“三个认同”,即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1.理论认同: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还要有高度的理论认同和理论自信,不仅能讲清楚理论,而且能将理论的认同和自信传达给学生,自觉用理论指导实践。
2.政治认同:讲我国的形势与政策,必须牢牢把握政治性,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我们民族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和必然性,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发展的难题和问题,让学生对国家复兴、民族振兴、人民富裕充满信心。
3.情感认同:大学生具有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的特点,让教师的理念通过教学由课堂进入学生头脑,坦诚相待、情感共鸣是很重要因素。在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基础上,教师要带着深厚而客观的情感来教学,不把工作和生活上的负面情感带进课堂,站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上循循善诱、以情动人,从心理上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达到理论、知识和情感的全方位传授。
(二)提问发人深省,总结深刻到位、直达内心
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好的问题、适当的时机,可以起到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发人深思的作用,尤其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信息时代,学生通过网络等媒体接触的信息相当丰富,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学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因此知识性的提问作用不大,启发性的提问才更有分量。提问的艺术在于问题不一定需要学生回答,只要能引起学生思考,教师稍加引导就可以达到醍醐灌顶的效果。
课堂总结,必不可少。传统的课堂总结仅限于教学内容的全面回顾,只是教学中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而艺术风格教学则视课堂总结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着教师的素质和风格。《形势与政策》课,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安排是一周一次课,每一次课信息量巨大;面对一堂课信息的扑面而来,学生可能找不到重点或只关注信息表面,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不断总结提点,在最后的总结中提炼升华。
(三)锤炼语言风格,提升人格魅力
语言是有风格的,语言也是有魅力的。《形势与政策》课专业语言风格应该是条理清晰、客观严谨、明白流畅的,在此基础上融入个人风格的教学语言则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生动形象,有的风趣幽默,有的简明扼要,有的情感丰富。不同的语言风格在推动教学的过程中会起到不同的促进作用。虽然鲜明的语言风格对于每一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来说不是必须的,但相比之下,没有形成鲜明语言风格的教师则较难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讲解清重点难点。也就是说,鲜明的具有个人特点的语言风格在促进《形势与政策》教学方面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位教师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风格,达到知识性、启发性和感染力的完美统一。
《形势与政策》课程不仅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实践性。教书也是育人,立德树人需要教师用思想行为和人格魅力感召、影响学生。艺术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当然,达到艺术教学不是件易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感悟、调整改进。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方法。之所以没有用“教学考核”,是因为“考核”带有用现有指标体系去核定的意思,而“评价”的范围则大得多,而且带有主观感情色彩。全面的教学评价必然包含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后,必然会对教学预期和学生反映作出思考和评价,学生在听完一节课后,也必须会对教学效果和对自身的作用影响作出相应的评价。这里着重讨论的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评价项目 内容 特点 题型1 是非判断 对本专题中基本问题的了解和判断类似于小测试 选择、判断、填空2 主观影响 通过本专题讲授,了解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精心设计、不露痕迹 选择3 学习能力 对类似问题的分析应用 结论明确、难度适宜 选择、判断、简答4 学习延展 对本专题难点疑点提问;提出老师在讲课中没有讲到或没有讲到位的地方针对部分学习主动、善于思考的同学,属于选做类型简答
在每一个专题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填写问卷。问卷的内容摒弃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做简单的优秀、较好、合格、不合格的判断。科学合理地设计问卷,至少涉及以下几方面:
1.评估放在每个专题讲授结束后,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握课堂进度,为评估预留足够的时间。题目不宜太多,简答尽量让学生几句话就能表达清楚。
2.教师发放问卷要讲清楚只是教学评估,不是考试测试。问卷不记名,只留下学生的手机号或者QQ号,不给学生压力,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作答,不能翻看手机或参考书籍。
3.是非判断的题目设计要是非明确、难度适宜。主观影响的题目最能体现教学效果,需要任课教师精心设计,必要时可以咨询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老师。
4.问卷的设计涵盖以上四部分,但除第四部分选做的单独列出外,其他三部分不要截然分开,只按题型分类。
5.对于有学习延展性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在下一堂课开始教学之前予以解答;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联系学生单独解答辅导。
[1]刘庆国,李铁英.《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2]丁冬汉.“专题研讨——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应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0(5).
G642
A
1673-0046(2015)7-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