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88)
论高校辅导员师德修养的构建
——基于《论语》师德观视角
李铭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88)
孔子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家,其高尚的师德修养思想深刻而深远地影响着后人。《论语》中反映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清贫乐道、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的师德观为构建高校辅导员的师德修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提示着作为一名辅导员既需要提高辅导员自身的师德修养,热爱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学识修养,做到品行端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论语》;高校辅导员;师德修养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可见,高校辅导员集教育、管理与服务于一身,辅导员的整体素质与修养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的发展。而师德修养则是其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是其灵魂。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与新生代教师的加盟,原有的、传统的、优秀的师德素养得以继承与发扬,但无可否认,高校辅导员常出现“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而又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的状况,或者“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尴尬局面,使得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较低、职业责任感不强,最终导致职业幸福感不高。凡此种种,高校辅导员师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其师德观非常有特色,对当今高校辅导员师德修养的构建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所谓师德就是指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这种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正当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岗位上进行职业活动时,从思想、情感到行动都应该自觉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纵观《论语》一书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作为一名传道者,其高尚的品德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其众多弟子。
1.诲人不倦,清贫乐道
《论语》一书,孔子的育人思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诲人不倦,清贫乐道”是孔子教育其弟子的真实写照。
《论语·述而》中记载: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里传递了孔子在为学育人方面的重要信息,其认为:为学应做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而育人方面则应做到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诲而不倦”体现了孔子孜孜不倦教育学生的乐教情怀、育人精神。
同时,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还主要体现其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弟子的成长成才。譬如:在《论语·颜渊》中记载了子贡问政的小情节,首先是子贡问,假如时代到了无法完全做到平衡食、兵、信的地步,要在这三件事之间少做一件的时候,应该先去掉哪一样呢?孔子就说,先去了军事经费,缩减人事预算,子贡又说,万一碰到这时代中,一个国家非常贫苦困苦,把军事经费撤掉了,还不能维持,对于足食与立信这两点,又应该去掉哪一个呢?孔子又回答,那宁可牺牲经济建设,乃至没有饭吃都可以,唯有政治大原则“信”是必须坚守的,只有信心坚定,才能产生力量。这段话清楚地反映了孔子孜孜不倦的育人精神。
此外,孔子乐而不倦地教育弟子成才并不带有一丝一毫的功利之心,在“孔颜之乐”中充分地体现了孔子清贫乐道之精神。《论语·雍也》中记载: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认为吃着粗粮,喝着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他把干不正当的事儿得来的富贵看作如过眼云烟一般,这种“乐”是超然、洒脱、自在的“乐”。
2.学而不厌,孜孜以求
立人、达人、修己安人→贤人→圣人,这是孔子在为学育人中不断追求以达到的精神境界。在孔子看来,达到圣人的境界比较困难,而达到贤人境界的也仅有七十二人而已,一般人仍需在修己安人层面上不断努力,因此,在为学中更应该发挥“学而不厌”的精神。
孔子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博学多识。他曾说:“君子不应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真正的君子应该做到无所不通,这自然便要做到博学才可以。但孔子博学多识并非是与生俱来的,正如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民以求之者也”,这也是后天勤学、好学才能做到的。因此,孔子在教育弟子中提出“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思想。同时,孔子还亲自躬行,以自己真实行动为弟子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榜样。《论语·为政》中记载: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深刻地反映出为学是一个不断积累、融会贯通的过程,也正是孔子“学而不厌”的真实写照。只有经过岁月沉淀的知识,能使人生最后变得豁然开朗。因此,颜回曾赞其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以此表达孔子学识已达高深莫测的境界。
3.身正为范,为人师表
孔子不仅在为学育人方面为弟子们树立了光辉的形象,还在为人处事中处处以身作则,带头起表率作用。身正为范、为人师表、表里如一是孔子在德行修养中的重要表现。
对己,应律己正身。孔子对自身的要求非常高,常常严厉苛求自己。在他看来,一名教育者首先应该懂得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起正面的、先进的模范作用。《论语·子路》中记载: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体现了正人必先正己的重要思想。作为一名教育者,自己的言行举止应正当,即使不发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若自己的本身行为都不正当,纵然三令五申,受教育者也不会信从。教育者只有树立高尚的德行品格,才能有能力影响别人并成为别人的道德模范,同时经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受教育者才能真正受到感化。
对人,应怀宽恕之心。“仁爱之心”是孔子德行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一生也不断地以实现“仁”的境界为追求目标。因此,孔子认为在待人接物之中应常有恭敬之心、宽恕之心。他曾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就是说在与人相处中,我们应多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他人的不足或不满之处则常怀包容之心,学会原谅、学会宽恕,心里的怨恨也就自然而然远离自身了。同时,孔子认为还应该学会反躬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教育思想遗产。《论语·为政》中提到“为政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高校辅导员身兼教育与管理于一身的重责,良好的师德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也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前景,甚至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也产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师德修养的构建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既需在育人层面做到爱生如子,也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为学生树立起正面的表率作用,做到言传身教。
1.育人层面:热爱教育,热爱学生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高校辅导员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但其核心更应当充分发挥教育者的功能。
高校辅导员主要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主要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工作,面对学生群体大、工作事务多等压力,辅导员应首先厘清本职工作的立场:辅导员也是教育者。因此,辅导员最核心、最根本的育人功能在于对学生应有“仁爱之心”,做到“爱由心生”,这样才能把辅导员这份职业视为事业,才能做到苦中有乐。在此,我们可以从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中品味到其爱生如子的深切情怀。《论语》中记载着:
这里体现的是孔子的弟子各有各的不同性格特征: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尽管各弟子各有各的不足之处,但孔子从未放弃他们,还根据他们的不同性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又如《论语》中所写的: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对待“听到事情就行动”这件事上,孔子对不同的弟子有着完全不同的回答:冉求平日做事退缩,孔子需要给他壮壮胆,鼓励他去干;而仲由胆量大,勇于作为,孔子则有意地压压他的气焰。
正是孔子爱生如子才使其为教育倾其心血,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辅导员作为与学生常接触的特殊老师,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但我们首先应懂得热爱学生,才能愿意、乐意地在辅导员职业上花时间、花精力、花功夫,才能一心一意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才能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2.为学层面:终身学习,追求进步
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非常宽泛,譬如奖助贷勤、就业发展与职业选择、特殊学生的关注、心理咨询与服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等,这就意味着辅导员需具有多种知识技能与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同时也意味着辅导员在职业生涯当中应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孔子从教四十年,但其学习的步伐从未停止。其爱学、好学、勤学、虚怀若谷之心非常令人敬佩!孔子曾说: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在于:爱好仁德却不爱好学问,易被人愚弄;爱好耍小聪明却不爱好学问,则放荡而无基础;爱好诚实而不爱好学问,又易被人利用;爱直率而不爱好学习,则会说话尖刻,让人痛心;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问,容易闯祸;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问,其弊病在于胆大妄为。由此可见,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全面、更完善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新兴媒体的介入,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获取的信息量也极其庞大,充当着“传道者”角色的高校辅导员们更应发挥“学而不厌”的精神,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只有接受新知识,吸取新知识,才能更好地传递新知识。
3.心性层面:积极乐观,品行端正
孔子的一生是栖栖遑遑的一生:生于动乱时代,父于早年母于青年皆去世,中年奔波在各国传学,甚被匡人所包围。面对这一切,孔子表现与众不同,心态极其积极乐观,意志极其坚强坚韧!这非常值得高校辅导员学习、借鉴。
高校辅导员在领导与学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既要完成上级布置的各种日常工作,又要贴近学生、走近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生活中甚至情感里的各式实际问题,其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工作烦心事多是不需多言的,面对此种种,我们高校辅导员只有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在高压的状态下表现得更出色、更不同!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梁清华.《论语》的师德观念在当代师德建设中的运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孙利.从《论语》看当代教师职业素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
[5]黄勇樽,黄丽英.孔子师德观及其启示[J].河池学院学报,2014,34(3).
同时,中央曾明确表示高校辅导员的选聘必须坚持“四大标准”,而“作风正”正是其中的标准之一。作为高校辅导员应树立起品行端正的德育观,注重个人良好的品德修养,注重自己言行举止与文明修养,注重各种优秀品德的传承,学会慎独,具有良好的师德,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模样。若自身品行不端正,如何让学生得以信服?学生工作也就无法顺利、完满地开展。孔子以其一生的“言传与身教”为后世树立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榜样,给予我们高校辅导员很大的启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自身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教育的发展。孔子作为一名出色而伟大的教育家,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清贫乐道、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的师德观是一笔珍贵的教育财富。我们高校辅导员应从中吸取精华,不断地提高辅导员自身的师德修养,热爱教育事业,提高学识修养,做到品行端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自身不断地发展,成为学生真正认可的“教师”。
G645
A
1673-0046(2015)7-00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