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秦犁
社会保障是以国家和政府为责任主体,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实现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保障社会成员特别是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权利的社会安全制度。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居民这一庞大群体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历年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表现出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长期高度重视,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自然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通过实施社会保障方面的系列措施,已经对扩大内需、刺激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这一发展阶段,加强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经历着内容不断丰富、保障范围和服务对象不断扩展,实施方式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狭义的社会保障是指政府和社会向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等社会中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援助,从而提升其生活水准。而广义的社会保障则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着眼于创建和营造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和文化环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制度安排,实现对各类社会成员的保障,内容涵盖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1]。
社会保障体系是由各种保障项目编织而成的一张社会安全网,其中,社会保险是核心内容。社会保障在实现国民收入二次分配、降低收支不确定性和平衡农村居民生命周期中各阶段收支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能完成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互助共济。政府通过针对农村居民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并采取有组织的措施,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收入分配效应来看,社会保障有着比较显著的收入分配转移性和共济性,如社会救助是公民在遭遇困境、生活难以为继之时,由国家以及社会按照相关的程序、标准给予公民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项措施。从作用机制来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以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为前提,根据制度和征费标准设计,高收入者需要缴纳更多的社会保障费,相对而言,高收入者所享受到的社会保障待遇往往少于低收入者。国家通过社会保障这一强制性手段,实现对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降低不公平感。
现阶段,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和城市居民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对农村居民实施有效的社会保障,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会因此得到增加[2]。
社会保障通过降低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其消费水平。首先,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有着重要影响,这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情形。不确定性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也是竞争的源头所在,利润正是与不确定性息息相关。在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上表现为预期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这往往会导致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增加,而减少当期消费,增大了消费者的流动性约束。再者,在不确定因素作用下,农村居民不能在整个生命周期当中合理规划所拥有的财富,也增加了其储蓄倾向。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将会进一步放大农村居民在不确定情况下的风险感受[3]。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农村居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合理规划收支。具体来看,社会保障状况会影响处于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农村居民的养老储蓄行为。青年时期,家庭的收入比较低,但由于人们对未来收入增加的预期,人们会把大部分收入用在消费上,有的还会提前消费,这样就造成了消费大于收入。进入中年期,收入增加,消费的比例相对降低,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储蓄。退休之后,收入下降,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等方面的消费会大幅增加,个人储蓄会减少。养老社会保障正是为了给居民在年老退休之后提供比较稳定的生活收入来源。社会养老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同时存在着替代效应和引致退休效应两种作用方向相反的效应。替代效应的作用使农村居民有减少储蓄的倾向,而引致退休效应使受到制度保障的人更倾向于提前退休,而提前退休会导致预期退休时间的延长,这一效应导致受保障人群在退休之前有增加储蓄的倾向。基于我国处于发展阶段,替代效应的作用会更为明显。
从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现状来看,还有诸多问题有待优化解决。首先,体现在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不够广,社会化程度有待提升,保障的水平层次比较低,保障机制方面也有待完善。其次,农村根深蒂固的家庭保障观念,制约着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的建立推广。再者,农村社会保障所需资金比较缺乏,造成了农民对政府未来兑现保障承诺缺乏信心,这对农村居民自愿参保的积极性有着消极影响,使得农村的社会保障在推进过程中遭遇困境[4]。除此之外,农村社会保障的宣传、监管力度还不够,对农村社保工作的推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宣传不到位,一些农村干部和居民对社会保障的意义和作用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知。在相关法制保障方面,针对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体现在农村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比较低,消费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从消费结构看,农村居民的消费大都集中在基本生活消费,文化发展类消费占比很低。从区域差异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实际消费差距有扩大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失衡。
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由收入因素和非收入因素构成,其中收入因素的作用更为显著。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特别是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低收入直接制约了农村的居民消费。受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农村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剪刀差”长期存在,造成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少,从而对消费水平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5]。
另外,非收入因素方面,主要体现在地域文化习俗、个体消费习惯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状况等方面。例如,受地域文化习俗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在消费的方式和理念上存在差异,消费支出重点会有所不同。东部地区居民在交通上的支出会比较多,而西部地区居民在住房上的支出则会比较多等。
社会保障通过在收入二次分配、降低收支的不确定性等方面的作用发挥,能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进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有效解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增加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供给和需求,促进农村产业化的有效推进,为农村居民增收创造条件。社会保障能提升不确定性效应下的农村居民消费意愿,并能在收入分配效应下影响和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从而增加消费倾向,推动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优化和消费领域拓展。
第一,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增加农村的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拉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整体提升。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立法,以法律形式将农村社会保障的稳定性、连贯性呈现出来,借助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性,推动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让农村人人都能够参与和享受社会保障[6]。在相关制度的设计过程中要体现兼容性和可扩展性,设定总体和阶段性的实施目标,统筹部署,分步推进。现阶段的工作重心应以被征地的农村居民和有条件的地区为主。
第二,强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建立和完善可以替代土地保障的社保制度,以确保农民在无法依靠土地来维持正常生活水平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基本的生活水准。不仅如此,要进一步加强并完善三项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作用,将更多的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努力实现应保尽保。
第三,明晰政府责任,保证财政资金及时足量投入。在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落实相关配套财政投入。可考虑开征新的税种,对社保资金加以筹措,合理化地征税和税收制度的完善能缓解和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短缺问题[7]。例如,通过开征农产品消费税、农村劳动力资源使用税等方式,充实农村社保基金。
第四,优化社保基金管理模式,确保参保农村居民老有所依。优化完善社保基金管理机制,增强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为按期兑付养老金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切实保障参保农村居民养老需求的实现。具体措施方面,可考虑以国家或者省、市为单位对基金进行集中规范运作,通过委托专业管理机构实施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在提高基金收益性的同时有效防控风险。同时,加强对基金的监管力度,专款专用,严防挪用和违规使用社保基金的行为,确保基金安全。
总而言之,通过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制度优化调整,能提升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从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能量的释放。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视角而言,当前社会保障在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方面取得的效果还不够理想。优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转变农村居民的传统消费观念进而拉动农村消费增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着眼于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结合社会保障和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展开研究,并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对优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有所裨益。
[1] 韩海平.我国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4(02).
[2] 马述忠.论新时期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10).
[3] 胡东兰,刘志迎.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探析[J].农村经济,2014(09).
[4] 张亨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3(01).
[5] 张长有.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资本主义农村保障制度的区别[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01).
[6] 杨伟丽.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J].甘肃农业,2014(02).
[7] 李高芬.构建面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J].农业经济,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