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青(西北民族大学 舞蹈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西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概论”新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周青
(西北民族大学 舞蹈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西北地区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舞蹈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从新课程开发的角度入手,将现代教育理念与地域民族舞蹈文化资源的整理相结合进行思考。
西北;民族舞蹈文化;新课程;意义
西北地区是是我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主要包括陕西、甘肃、青海三省及宁夏、新疆两自治区,历史上的几条重要通道都曾贯穿于西北地区。西北地区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等。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其舞蹈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实为一座异彩纷呈的舞蹈文化资源宝库。
(一)彰显民族舞蹈教育之特色。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先生在重庆举办“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并在当地育才学校为广大青少年教授少数民族舞蹈,随后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的成立与加盟、80至90年代恢复与新建的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系科、2000年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条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更加专业化与系统化的少数民族舞蹈教育之路,这一切努力使得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教育事业的地位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日渐凸显。近年来,随着我国舞蹈教育事业全面高速的繁荣发展,身处在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内的舞蹈教育,如何更好地进行民族地区舞蹈教育的创新教学?“西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概论”新课程的开发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晶。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多元、文化多元的实际出发,结合该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中彰显西北地区民族舞蹈教育的独有特色,这也为我国民族舞蹈教育的特色化发展贡献了微薄之力。
(二)优化舞蹈课程结构之体系。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明确指出:各学校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正是在这样的全国性艺术教育改革思潮的大力推动下,众多民族地区院校都在积极地整理当地本民族的各种艺术文化资源,并试图将其以最佳的方式引入到当地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以笔者所在的主要以西北地区民族舞蹈教育与研究为主的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例,便可窥探一二。西北民族大学自2008年成立了舞蹈学院以来,各届领导班子以及教师们都在不遗余力地对如何彰显民族院校的舞蹈专业教学特色、建立地方性高等舞蹈教育创新发展模式而进行各种形式的探究除了全国艺术教育改革思潮的影响与推动之外,就舞蹈教育自身而言,舞蹈课程结构的优化也到了亟待改进的时刻。“西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概论”作为一门舞蹈专业文化理论的新课程,以西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理论研究为切入点,将现代教育理念与地域民族舞蹈文化资源的整理结合起来,试论拓宽民族地区高校舞蹈专业教学改革课程结构的种种可能。这对于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开展创新教育的基础工程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三)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之新式。学校教学的课程开发是众多传承当地民族文化的新方式之一。地方学校对当地的民俗风情等文化研究比较方便、快捷和系统,这是其他地域高校不能比拟的。缘此,“西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概论”新课程的开发,从宏观上是为人类共有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付出了实际行动;从微观上丰富、补充了“学院派”民间舞现有的教材体系,有助于呼吁更多的人来研究西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高校大学生毕业以后,走向祖国的各个阶层工作,不仅对西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辐射性传播能起到积极作用,而且通过学习其风格韵律、表演形态可以实现活态样式的保存。
(四)培养地方舞蹈文化之人才。人才流失的迅速与人才引进的艰辛,一直是西北地区发展中的一块硬伤。缘此,身处西北地区的高校,在地方性人才的培养方面,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舞蹈教育的实际情况而言,西北地区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服务于当地的文化艺术单位。因此,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各种舞蹈艺术形态风格等都应该使学生在学校教育期间内得到相应的了解与掌握。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从发扬本土艺术文化、打造地域性特色艺术产业、培养地方舞蹈文化人才的思路出发,对现有舞蹈课程进行改革创新,“西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概论”新课程的开发,也是对此思路的最佳诠释。
[1]王国宾.文化视野与舞蹈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周青,女,就职于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基础理论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西北民族民间舞蹈化研究。
G420
A
1007-0125(2015)01-0116-01
此论文是2012年西北民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西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概论’新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成果,项目号:12JG—16706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