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玲(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科康复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30例观察
黄卫玲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科康复医院,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结合神经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另艾灸百会穴,治疗8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6.7%、对照组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I评分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
脑卒中85%以上为缺血性卒中[1]。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共60例,均为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我院神经康复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9~72岁,平均(59±6.4)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6个月,平均(43.05±4.6)天;神经缺损功能评分8~30分,平均(18.1±5.3)分。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50~75岁,平均(61±5.7)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6个月,平均(40.24±3.82)天;神经缺损功能评分8~30分,平均(17.8±5.1)分。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1996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公布的《中风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证属气阴两虚兼血瘀证。西医诊断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经CT或MRI检查为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
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白,气短乏力,舌质紫暗,舌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
排除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有急慢性感染,合并恶性肿瘤,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体质者。
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晚睡前服,结合神经康复训练以及基础病治疗(如降压、降脂、降糖等治疗)。治疗组另每日艾灸百会穴1次,根据反应控制各自艾灸时间,热感深透至颅内并沿督脉传导,灸至感传消失,每次艾灸时间不超过0.5h,每周灸5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
参照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定[2]。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稍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0%~18%。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足10%。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上或死亡。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如表1、2。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BI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BI评分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B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18.1±5.3 10.9±4.5△20.84±7.11 59.96±12.47△对照组 30 17.8±5.1 14.6±4.7 19.12±8.12 40.12±10.12
缺血性脑卒中属中医“中风”范畴。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针灸大成》云:“凡觉手足麻痹,或疼痛良久,此风邪入腑之候,宜灸。”研究表明,艾灸能有效激发循经感传,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作用[3]。赵宁侠等[4]研究发现艾灸百会可使生理状态下脑血流量明显增加,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脑部供血明显改善,血管阻力降低。百会穴为督脉经穴,位于头部,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厥阴肝经又皆与督脉会于百会穴,为百脉百骸朝会之所,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资生经》谓:“百会百病皆主。人身有四穴最应急,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会盖其一也。”百会穴具有祛风潜阳、清利脑窍,升提气血之功,为治风要穴,施以灸法能疏通经络、温经升阳、祛风健脑。艾灸百会穴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致残率,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周盛年,张晓.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卒中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10):955-956.
[2]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周楣声.灸法对经络感传作用的探讨[J].中国针灸,1982,2(3):20-22.
[4]赵宁侠,郭瑞林,任秦有,等.艾灸健康人百会穴对脑血管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7,32(4):252-254.
[收稿日期]2015-04-16
[中图分类号]R74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5)09-08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