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日媒体双向交流机制的构想

2015-03-12 13:24
新媒体研究 2015年20期
关键词:双向交流两国舆情

孙 哲

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吉林 132012

关于中日媒体双向交流机制的构想

孙 哲

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吉林 132012

近些年,中日双方的大众媒体逐渐加强沟通与交流,促进了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互助合作与共同发展。本文通过对两国不同的思想价值取向及新闻媒体对信息进行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旨在构建与实现媒体双向交流机制。

中日媒体;双向交流机制;构想

中日两国近些年的友好往来,有利于促进自身、亚洲甚至是全世界的发展。此外,两国的媒体应冷静地和客观地看待当前的中日两国媒体往来,恰当地履行自身的媒体宣传责任,从而促进两国媒体的沟通与发展,实现中日两国友好往来、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等目标。

1 中日媒体应承担的责任

1.1 中日媒体应拒绝煽动仇恨情绪

在中日两国的关系的发展过程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摩擦及失误,中日两国媒体可以针对偶尔出现的摩擦及失误进行一定地报道,但是双方媒体应采取正确的方式对中日两国的摩擦进行合理地报道,应坚持中日两国友好的态度对事件报道,所以中日两国媒体在用词以及报道方式的选择上,应更加的客观与公正,一旦站在不友好的角度报道事件,并对其进行大肆的渲染,设置采取恶意炒作的方式,则会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站在新闻学的角度上看,应保持新闻报道的公正与客观性。

1.2 中日媒体成为良好的沟通桥梁

在中日两国进行文化经济的交流过程中,媒体具有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加强中日两国的信息交流非常重要。人们只有通过充分地沟通信息,才能够融洽地处理好彼此的关系,避免因错误的信息而挫伤了彼此的关系。媒体作为帮助人们进行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应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公正性及全面性,所以中日媒体在促进中日友好关系的建立方面肩负了重任,应提高抓住中日关系发展的最新动态及传播相关信息的能力,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建立贡献力量。

1.3 中日媒体应尊重事实

中日两国媒体共同的责任是尊重事实,将实事求是时刻摆在第一位,只有在充分地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才能够顺利地解决其他的问题。所以中日两国的媒体应加大报道中日两国人民的生活现状的新闻,从而增进两国人们之间的理解,发展两国人民的友谊。对新闻报道应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向人们报道积极的消息,防止各种负面消息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2 中日媒体双向交流机制构建的策略

2.1 建立增信释疑的双语沟通平台

日本的大众十分地依赖报纸等宣传媒体,日本媒体一直以来在民众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此外,中日两国的大众媒体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导致出现各种失实新闻及夸大其词、混淆视听的负面的新闻报道。所以,大众媒体应提高对信息进行增信释疑的能力,从而有效地避免出现上述情况。媒体应在事发时便要先声夺人,将事实讲清楚,努力争取收到良好的首映效应。此外,大众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的力量,提高舆论的说服力。

现阶段,中日两国的新闻发布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中国的媒体使用汉语来报道与日本有关的新闻,或者日本的媒体使用日文来报道与中国有关的新闻,采用单向的传播渠道在对问题进行报道的认识及角度等方面无法满足中日两国读者的需求。此外,由于媒体报道中存在个人偏见、传媒设备及报道手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漏传、误传及延传等现象。

所以,在新的发展背景之下,应建立起双语双向的沟通机制,不仅能够减少错误的发生率,更能

够促进两国媒体的发展,为两国民众提供良好的言论平台。

2.2 建立高素质的舆情研究机构

进行广泛的舆情研究不仅促使政府顺应民意,从而对方针政策进行积极地调整,并且正确地把握好舆论的方向,积极地引导舆论在对本国的舆情具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之下,应掌握与了解双方的社会舆情,向国民传播更加积极的信息,从而消除中日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碍,促进双方媒体的交流与协作,创造良好的国内外舆论环境。

2.3 建立双方情感交流的纽带

中日两国的媒体应增强相互认知及文化交流,从中国的舆论传播的角度来说,应在报道中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为日本了解中国创建良好的窗口,向日本展现出一个开放的、真实的、友好的中国,增进中日两国的友好情谊。

3 结束语

中日两国的交流和贸易的不断增加,有利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并且为中日两国的媒体进行友好合作与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所以中日两国的媒体应站在战略和长远的角度,对两国民众的情绪进行正确地引导,减少中日两国在人际传播中的摩擦,为中日两国媒体关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实现良好的互动交流,促进中日两国媒体的友好发展、互助合作、互利共赢的目标的实现。

[1]王晓露.对中日媒体双向交流机制的构想[J].当代传播,2007(5).

[2]金熙德.“后‘雁行模式’”时代的中日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8).

[3]刘玉飞.鸠山新外交与中日关系[J].国际观察,2010(3).

G2

A

2096-0360(2015)20-0064-02

孙 哲,所在院校为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双向交流两国舆情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电化教学为师生搭建双向交流的平台
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途径分析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舆情
国际挑战需中美两国积极合作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