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践证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掌握技术技能的高素质的员工在现代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努力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来关心、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
叶:2014年可以说是风云际会之年,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发生了多件超常的重大事件。在职业教育领域,10月24日北京举办的“世界职教院校联盟(WFCP)2014年世界大会”在亚洲也是首次,而进一步加强校际合作、激发职教院校办学活力、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目前正成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现在羊年在即,社会各界都在展望前景,两位是否就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谈谈自己的想法?
张:隔行如隔山,不敢越俎代庖妄语他人之事。还是“在业言业”,评述一下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也有点相对的发言权。
我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从现在开始,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当然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将会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从整体上看,目前中国大陆一线企事业单位的很多岗位上,其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等方面,与行业需求处于失衡状态由来已久。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在经济领域内将会制约中国大陆社会的整体发展,还会影响到政治和文化层面。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即将出现、或已经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从一个更宽泛的角度上来说,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者职业素养的优劣,将决定民族进步、民族复兴道路的顺畅和长短。道理很简单,劳动者不但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是最大、最具活力的国民群体。他们的整体素质,可视为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促使国家进步的原动力,这在古今中外的社会发展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叶:你的视点给人一种高屋建瓴的感觉,但同时又不失为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你刚才说到“包括高等职业教育”,我觉得这个概念需要厘清一下,因为职业教育,古今中外皆有之,但高等职业教育,以前没听说过,至少在文革前,甚至是改革开放前的教育体制中似乎没有。我想,这是否属于时代的产物?
方:从当今社会现实状况的角度去审视,可以这么理解。中国大陆的高等职业教育,若要追溯其源,大概是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尤其是一些中型城市,兴办短期职业大学,理论界一般认为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雏形。所以,严格地说,“高等职业教育”这个概念,应该是很具中国特色的。
但有一点需要明确,即我国所称“职业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与国外培养技术工人系列人才的狭义“职业教育”有区别,所以如果认可狭义概念,那么我们现在这种性质的“高等职业教育”事实上就不存在。在中国大陆,“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培养高级技术员之类人才,即中间人才系列中的高层次的技术教育,而培养高级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高级职业培训)不属这一范畴。因此,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名称的变化,而在于对其内涵一定要有明确的统一认识,否则会因理解上的不一致而带来管理上的混乱。另外,以前我们曾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提法,但现在一般不说了,因为,自我国颁布和实施《职业教育法》以来,在国务院及有关行政部门的正式文件中已用“职业教育”取代了“职业技术教育”,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也顺势取代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叶:我之所以想厘清“高等职业教育”这个概念,那是因为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几年前有一个中国大陆的“高等职业教育”考察培训团前往德国学习取经,但负责接待和组织培训的德国机构不太明白“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应归类于哪个教育体系,因为在德国没有“高等职业教育”这一说法。因为概念模糊,所以在交流时,产生了一些解释不清的麻烦。
方:德国人不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值得商榷,因为德国早在1970年就诞生了培养应用型工程师的专科大学和职业学院。从学制的设定、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来看,它不同于高等专科学校,在本质上而言就是高等职业教育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叶:或许是语言翻译上的歧义所致)。实际上,技术员之类人才的多层化对于教育来说,也出现了在培养目标上的分化。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相继在培养目标上分化出了专门培养这类职业人才的学制,例如美国有招收2年制专科毕业生(技术员)培养“技术师”的学制(1967年),法国有培养“高级技术员”的短期技术学院(1966年)、英国有培养“技术工程师”的多科技术学院(1969年)。
但是从世界范围内看,使用“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名词却是比较鲜见,即使有,也与我们所理解的内涵不尽一致。例如,俄罗斯将“职业教育”泛化地理解为除基础教育外的一切专业教育,这样,他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就将所有的高等教育均包括在内,而并非我们所指的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的那部分教育。而更多的国家则将“职业教育”狭义地理解为是专指培养技术工人类人才的特定教育类型,即培养那些不需太多理论知识而主要依靠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艺,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现场工作的直接操作者的那部分教育(包括培训),它不属于高等教育领域,所以在这些国家也就不存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提法。
叶:我觉得要对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进行界定,需要采用一种相对较为公认的分类标准,虽然很难说分类标准绝对严谨和科学,但公认的标准至少可以避免一些个人主观随意性。否则,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由于在教育界本身就定位不当,那么将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之中,最终还可能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宏观教育决策。
张:现在,教育界内部公认的分类标准,主要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6年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这套主要用于教育统计的分类标准现已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和推行。众所周知,各国在普通教育方面的学制是大同小异的,而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学制却相差悬殊,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阐明了职业教育的层次、范围、学制及课程,这不仅是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也便于在国际交往交流中显示其权威性。所以,我们这里采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高等职业教育归类,然后再着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进行严格界定,这样的思考方式是切实可行的。
再者,依据我国的《教育大辞典》中的有关条目解释,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属于“第三级教育层次”,而第三级教育一般被认为与高等教育同义。所以,如果认同这个解释,那么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应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部分。
方:就字面意义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但现在业内对这概念的复合有三种理解:一是将它归入“高等教育”范畴,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的一种特定的教育;二是认为它只是“职业教育”范畴中处于高层次的那一部分,并不属于高等教育,从而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视为两个并列的、互不交迭的教育领域;三是把它泛化理解为凡是培养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不管其属何种系列)的教育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如把培养技术工人系列人才中的高级技工教育也看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从而将“高等”与“高级”等同起来。
依我个人之见,还是比较认同第一种解释,因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二
叶:自十八世纪末英国工业文明以降,职业教育便备受重视,但最初主要还是着眼于大机器生产的需求,所以,在第三次浪潮之前,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大都囿于初中级的技术操作范畴。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行业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嬗变,高等职业教育便应运而生,因为实践证明,培养大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的合理分布、配合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包括缓解就业压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个人由此觉得,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发展职业高等教育,是一条推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张:从目前社会效应看,确实如此。中国大陆的高等职业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迄今已发展了30多年,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效用已为社会所公认。我国的人口数量高达13亿,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造就了极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劳动力资源丰富不等于劳动力素质高。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工业生产中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占职工总人数近80%,而我国在企业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还不到员工总数的40%。所以,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践证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掌握技术技能的高素质的员工在现代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方:我还想补充一个数据,从1950年到2000年,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半个世纪中,其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很大,从事研究和设计的高级专业人员相对稳定,始终保持在20%左右,而技术应用型人才,则从原来的20%猛增至65%,不需要技术的一般劳动力却是直线下降,从60%跌到15%。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领域,所以高职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而传统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小。
叶: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想要变换职业岗位,就要接受新的职业教育以获得新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后,才能走上新的工作岗位,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模式的不断变化,一个人终身从事固定职业的现象已大大式微,这从我国现阶段的劳动者,特别是80后、90后的职业经历中得到佐证。由此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就是顺应了职业教育“高移化”这一世界性趋势。有一点我想求证,即随着现代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否将在数量上和层次上进一步扩展?
张:我认为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刚才说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和发展是时代的需求。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势头,高等职业院校数、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据业内专家预测,到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将占到比现在更大的比例和规模。国外近半个世纪、我国近30年的社会实践证明,高等职业教育至少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社会效益:一是能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二是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方:张老师说高等职业教育至少产生了两大社会效益,我觉得还有三点社会意义:首先是高等职业教育能使国民更多地享受高等教育公平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培养精英为目的的普通高等教育,不可能、也不适合以大多数普通人为培养对象,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类型,是面向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阶层,面向大众的教育形式,它为国民提供了相对公平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是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就业技术面。据权威统计,我国农村约有1.5亿以上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城市和城镇流转,这个就业瓶颈如出现梗阻,将对社会产生极大的不稳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不但为年轻人提供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平台,同时也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最后是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因为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在地区上的分布极不均衡,很多偏远和贫困地区的年轻人享受教育资源远低于城市地区,而高等职业教育为这部分青年提供了高等教育的机会,使他们能对发展当地经济、缩小城乡差距作出贡献。
三
叶:厘清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认识了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我还想提一下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如果简要地归纳一下,大概有哪几个方面?
方:如果从具有普遍意义的层面去审视,我觉得主要是有以下几点:
一是办学规模扩张过快,导致办学条件严重滞后。1999年开始,中国大陆高校招生“大跃进”,高等职业学校亦被裹挟其中。大幅度扩招带来三大后果,首当其冲是师资极度匮乏,而后是实验设施、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质量皆远不能跟上教学需求,最后是课程设置、教学教材疲于应付不配套。办学条件的先天不足,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同感较低。
二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有误区。这个误区的产生在于现行的高校招生体制,因为进入高职院校的大都是普通高校的落选考生,所以社会上就用睥睨的眼光看待高职院校,致使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和创业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社会上很多行业在录用高职院校毕业生时受观念误区左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还是一种社会不公现象。
三是学校的定位和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步普通大专院校的后尘,所以体现不出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众所周知,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大量的实践教学,但实践教学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因为受经费来源的掣肘,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上难有作为。尽管现在社会上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高职学生却没有占据这个地盘。
四是缺乏真正具有专业能力的师资。高职院校的执教老师一般被人称作是“双师”,就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教师。道理很简单,即什么样的先生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但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却忽视了这一点,在聘用教师时东施效颦,也盲目追求学历,追求所谓的学识水平,这就坠入一个怪圈中去了——“双师”型教师匮乏已使学校教学困难重重,而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一刀切的评审条件,更使“双师”教师队伍建设雪上加霜。另外,在高职院校中,出于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及教师专业标准评价等多种原因,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与规范化建设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这既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同时由此造成的教师频繁流动又会明显影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进程。
五是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专业特点不明显。应用型的技术教育教学,应该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恰恰在这关键点上,很多高职院校却失之偏颇。很多用人单位早就訾言很多高职学生没有专业特点,完全是普通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压缩版模样,在岗位竞争中无半点专业优势可言。究其原因,除了“双师”师资匮乏外,主要还是制定培养目标的计划失误所致。
张:刚才方先生所归纳的高职院校办学上的五点不足,直接导致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上的欠缺,这种欠缺也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认同感和就业率,反之又妨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两年上海高校招生中录取高职生的比例年年有所下降,而一些办学、教学条件比较好的高职院校不是被并入大学,就是“升格”为普通高等学院,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对技能型的高级蓝领和灰领人才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是背道而驰的。由此可见,要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努力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来关心、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政府职能部门应尽快调整当前教育政策以规范教育秩序,应尽快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高等职业教育要逐步形成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具有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四
叶:张老师,你在打理本刊前,曾在本校执教多年,不管怎么说,不是专家也是行家。就今天的对话内容,你还有什么个人见解?
张:从大处论,如何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现虽已成为当前我国整个教育界的一大热点,但在理论上还有三大问题没有得到明确:1.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究竟应如何定位?2.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应如何理解?3.它的培养目标和发展途径以及招生对象、办学模式、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应如何确定?目前业内对这三大问题的认识见仁见智。如果长期辨识不清,那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会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
就小处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既要注重普遍提高素质,又要注重各类专业人才的开发培养。理想的目标是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百万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数以万计行业、产业专业尖子,数以千计的专业领域学术带头人,最好是有几十或上百个在国内外拔尖的具有向世界先进水平冲击能力的领军人才。社会对人才的结构需求是讲层次的,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分层次的,不可能也无必要都去上本科,更谈不上都去读研究生。因此,就高校发展的规模和方向而言,必须坚持高职(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
叶:现在国际国内的经济界和产业界都已有一种共识,即劳动力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内容。所以,没有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劳动方式变革的产业技术进步是极不充分、极不完整的。就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实际情况,你有何看法和建议?
张:我想,现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问题。就当前的社会前景而言,职业技术教育的整体发展趋势是越来越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和创业教育的推进,重视通过教育机构、就业部门、产业环节的联动合作,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去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指导性规章制度,目的就是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受社会广泛关注的职业技术教育得到政策性的理顺与提升,在学校教育中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以使学生更容易地融入未来的社会生活与工作。所以高职院校作为教育部门,最关心的就是学生就业技能是否与社会各界的职业需求相匹配,学校核心学科的教学是否良好地强化了学生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在这样的意义上,丰富的学习实践、充足的人力环境是拓展学校变革传统的创新教育策略,是考量学校能效提升的根本教育策略。
叶:人们在论述职业教育时通常是将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日本企业内职业培训体系、澳大利亚TAFE职教培训体系、美国社区学院产教融合培训方式等,视作是代表世界职教水平的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这种评价,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张:这实际上是基于本土意识的教育洞察与教学依据,因为可教可塑是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择善固执的根本。在我国,古代有颜之推的“以技立身”、王安石的“致用于天下”、黄宗羲的“学贵适用”,现代有陶行知的“学做真人”、黄炎培的“手脑并用”、蔡元培的“兼容并包”,都是在中华文化底蕴的主导下论证人如何卓越性地获得全面发展的问题。因此,对国外职业技术教育经验的借鉴不是将其看成是教育的万能器,而是通过细察其核心的潜在的价值信息,夯实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实施路径,以使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建构出富有国际交流意义的新价值。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话,“要是没有独立思考与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照这个意义理解,我国职教领域重申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为了体现全球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与特色,体现我国职教改革步骤的整体性、连续性、预见性与创新性。譬如我所在的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这几年立足“以德育为宗旨、以能力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在高职教育领域发展得非常迅速,所拥有的“上海市建设与房地产管理类公共实训基地”、“上海市物业与智能化管理公共实训基地”、“上海市建筑技术公共实训基地”、“上海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公共实训基地”、“智能化楼宇公共实训基地”,以及园林实训植物展示温室和树木标本园、环境艺术教学工场、酒店管理实习基地、工程招投标实训室、项目管理实训室等,为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提供了专业级、高深级的培养渠道,并将教育质量评估过程融入社会性的行业关注焦点环节里,为高职实践教育的联盟化发展提供了一条人才资格论证与职业准入制度相结合的教育新路。对高职教育体系里的创新创业教育而言,这样的基地与实训室还延伸到80余家企事业单位,既强化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也为这些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途径。
叶:作为有广泛前景的、还承担强国战略的职业教育,国际国内都是围绕着竞争求生存、竞争求发展、竞争求转型的办学模式进行的,而关于行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尺度,更是研判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成事成人”的标识。百丈竿头须进步。今天的话题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关于教育理想的探讨,衷心祝愿未来的职教领域体现更健全更完善的教育体制,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有学业成果的合格人才。
责任编辑:施 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