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曲
散发着现代气息的长沙简牍博物馆里,静静地躺着一些竹片。循着灯光,仔细地端详,可以发现上面整齐地书写着字,墨迹已有些淡了,字却仍清晰可见。这些看似普通的竹片,已历经1700多年。它们是在纸张发明且广泛使用前,用于书写的材料,被称为简牍。
在南方潮湿的环境里,这些竹简在淤泥中浸泡了漫长岁月,却仍能较完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使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然而,这批简牍也曾险遭厄运。
1996年10月17日清晨,长沙市文物工作队(翌年更名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到湖南平和堂商厦建设区域内的古井群工地里工作,突然发现有口古井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出于职业敏感,他们仔细地查看着被破坏的井口及附近,发现在褐色淤泥中裹着竹木片,于是小心地翻捋着,不禁内心一阵阵惊喜,简牍!单位负责人闻讯后,马上赶往了现场,一边采取措施保护现场,一边组织人员急忙赶赴五公里之外的湘湖渔场,对10月17日凌晨倾倒的数车渣土进行清理。这时,轰动全国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终于被发现了。
可惜的是,该井破坏十分严重,北半部原堆放的简牍几乎被铲掘殆尽,破坏深度自现存井口起深达223厘米至270厘米,破坏面积约占整个J22井的一半。这样,导致清理工作相当艰难。工作人员惟恐有所遗落,仔细搜寻,同时,小心翼翼翻捡着,生怕这和着淤泥的简牍再有任何闪失。这种工作整整持续了十二天,抢救回了简牍八十多袋。虽然,横遭破坏部分的考古信息丧失了,文物也损毁了一些,但绝大部分的简牍失而复得,使他们怅然心情增了一点欣慰。
这古井淤泥中的珍宝讲述是怎样一段历史呢?简牍主要记载的是三国吴国嘉禾元年至六年(公元232年至237年),吴国长沙郡临湘侯国(今长沙市)的官方文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赋税、户籍、司法诸多方面。我们可以从其中一个较完整的简册——“吏民私买卖生口责收估钱事”中,来一睹当时社会现状的端倪。
如图所示的这枚木牍(图1)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用工整的楷书书写,该木牍与六枚竹简(图2)是编连成册的。按照图片从左至右的顺序,六枚竹简上书内容依次如下:
1.市史唐玉谨列起嘉禾六年正月讫三月卅日受民卖买生口人名簿
2.士史钱卖女生口直钱八万嘉禾六年正月廿□贷(?)男子唐调收中外
3.估具钱八千
4.大女依汝卖女生口叶直钱六万嘉禾六年正月廿日贷(?)男子雷逆收中外估
5.具钱六千
6.大女刘佃卖男生口得直钱五万嘉禾六年三月廿八日□郡吏张桥收中外估
这份简册的内容是由政府金曹下令,都市史唐玉核实吏民私买卖生口及政府向他们收取估钱的行政过程。其中“生口”指的是奴隶或战俘。“估钱”是交易税。从这个籍簿我们可以知道,在三国的孙吴是允许奴隶买卖,但需向政府交纳交易税的。估税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是在东晋,以前关于估税的研究,都认为它是从东晋才开始征收的,但从走马楼吴简来看,它的征收时间起码可以上推至三国时期,同时,从三国至东晋,估税由向买方征收转变为了买卖双方征收。现代社会中,如房产中介,仍然沿用古代的做法,向买卖双方收取费用。不过,孙吴估税的税率是很高的,达到了10%,而东晋为4%。
三国的历史文献资料罕见,主要是陈寿的《三国志》,但《三国志》有纪传无志表,后人评其“失在于略”。长沙走马楼吴简出土近8万枚三国孙吴纪年简牍,无疑可以填补许多历史的空白,前面讲的吏民私买卖生口籍簿中的估税就是其中一例。同时,它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是正史常常遗忘的一角。值得一提的是,走马楼吴简中有7万多都是竹简。
竹简,使用于何时,现无从知晓了。但我们可以说,它是在纸被普及之前的书写材料。直到东晋末年才被已发时四五百年的纸取代。也许大家不禁会问,我们现在看到的早期的文字和书写材料,不是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的龟甲、牛骨上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和铸造殷周青铜器内侧的铭文的金文么?其实,以简为书写材料,至迟在商初就已使用。由于简很容易损坏、腐烂,所以早期的简上的文字很难保存下来。《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里有“册”字,写得就像编连在一起的简牍。典册记载的是帝王的命令和典章制度等重要内容,肯定会比甲骨文、金文更重要,文字篇幅也定会更长。我们熟知的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故事,就可知春秋晚期时,已广泛使用竹简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认为当时孔子所使用的简牍是用皮革编缀的,有学者认为“韦”通“纬”,指横线,与意为“纵线”的“经”相对应,韦编是横向穿缀的绳,即编缀用绳。“韦编三绝”即指编绳数次切断之意。
现在竹简见诸于实物的,最早是1978年在湖北随州发现的一座战国初年曾侯乙墓,墓中有200多枚竹简。继而楚简、秦简、汉简、三国简、晋简等都有出土。这些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不仅可以补充和丰富历史、思想、文化等研究,而且还改正某些传世书籍,甚至保留一些曾经失传的书籍。郭店楚简竹简中有《缁衣》、《五行》《老子》等先秦儒、道两家典籍与前所未见古佚书共十八篇;尹湾汉简《神鸟赋》;银雀山汉简有《孙子兵法》及四篇佚文,《孙膑兵法》等;河北定县八角廊汉简古本《论语》、《儒家者言》、《文子》等古籍……都不胜枚举。此外竹简展示了我国各种书体,极大地丰富了文字和书体发展演变,拓展了书法艺术学习和创新。
竹子的品质,是古代君子象征;作为书写材料,又承载了千余年文化。竹子分布广、生长周期短,与木简相比,更适合编缀起来以书册形式使用。以前认为只有南方有竹子,其实,在秦汉时期的渭水盆地和中原地区,都分布有竹林。我国文明的传播与流传,也有赖于竹简。《后汉书》记载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竹简的普及是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繁荣的基础,促成了孔子的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竹简的发现,使我们这些后人能一睹历史容颜,再现文明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