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孝道思想精髓 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2015-03-11 20:55邢玉凤梁金辉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德育

邢玉凤 梁金辉

[摘要]深入挖掘孝道思想的精髓,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文明光辉,把孝道教育和现代德育目标相融合,是促进现代德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孝道教育;德育;双重效应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忠孝”作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贯穿其中,而近些年出现的一系列青少年道德滑坡现象,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孝道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成为了德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从孝的价值看,孝道教育所培养的人正是现代德育的最终目标

总的来说,“孝”的价值可概括为“修身、治国、平天下”。

(一)孝是立身之本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一个有职在身的人,若品德高尚,行为正直,那么即使不发命令,行事也顺利;若品行不端,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服。所以中国人自古都很注重修身养性,立德正身。《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即立德正身以孝为本,“孝”要从孝敬父母、善待邻里、团结同事做起,“立身”是最终目标。古今同理,“孝”仍是现代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

(二)孝是治国之道

孔子在《孝经》中明确指出君王“以孝治天下”,才能国富民安,出现太平盛世。当代社会,“孝”也可作为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准则,在尔虞我诈的竞争中,偶尔存在一些人固有的“亲亲”之情作为调和剂,又会使人与人之间充满关爱;一旦事关民族危机、国家存亡的时刻发生,“孝”情又激起人们的爱国热情,一致对外捍卫国土。同时,领导干部以“孝”修身养性,又为百姓树立榜样,致使“孝”思想深入人心,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

“孝是治国之道”是已被历史证明了的道理,我国现在大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为政治管理、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也正是对“以孝治天下”思想的发展和延续。

(三)孝是中华美德

几千年来,孝情结早已深深的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孝道的潜在力量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一种历代相传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传统,成为中华儿女凝聚力的核心。人们常说天下华人皆兄弟,血缘亲情深似海,中华民族的古人和今人、百姓和领袖、华侨和国人间所联系着的就是孝道的潜在思想。

“孝”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美德。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写到:“《孝经》所讲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的这么完全。”[1]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德育改革,正强烈呼吁孝道的回归,传颂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思潮汹涌而至。

二、从孝道对现代社会的双重效应看,孝道教育应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的孝文化

作为中华美德的孝道是从封建文化中提取出来的孝道,我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清其精华和糟粕,有选择的吸收继承。

(一)孝道思想中混入了封建社会的思想糟粕,对此要坚决批判

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控制人民的思想,使人民成为“顺民”,臣子成为“顺臣”,以巩固其统治。于是孝道被加上了政治化的目的,统治者把孝的内容扩大化,把孝道绝对化,甚至扭曲化,使其终于符合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使孝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如:融入了“三权主义”、鼓吹“忠孝不能两全”、宣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道扩大化绝对化、繁缛孝礼仪等等,使孝成为了统治者统治的工具。对于这些纯封建化的孝道,我们必须加以批判、扬弃。

(二)不可以偏盖全,不加分析地彻底否定孝道思想

孝道作为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武器,受到污染在所难免。长期以来对孝道的批判对解放人民思想、摧毁封建意识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回顾一下这是不是有倒洗澡水连婴儿一起泼弃之失呢?这有损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若不加以重新分辨,将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改革。忠孝思想对于德育改革、修身养性、治国安民、传颂美德、提高国民素质等都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只要我们能用分辨是非的眼睛去继承孝道思想的精华,就一定可以使孝道思想去除封建残余,回歸自然本性,使其成为现代德育的金钥匙。

总之,孝道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结晶升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现行文化的灵魂,更是德育的必修课,是道德品质培养的奠基和启蒙。因此,德育应深入挖掘孝道思想的精髓,发掘中国人血液中固有的“孝”情来培养高尚的道德,学会自觉自愿地进行品德的自我修养。

[参考文献]

[1]宁业高,宁业泉,宁业龙.中国孝文化漫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德育
德育动感操,一举两得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让德育之花在节日文化中盛开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节渗透德育的语文课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