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功能障碍及抑郁症状的影响

2015-03-11 18:43:10唐雪琴邓景贵宋涛刘佳张长杰吴亚岑桂一莎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3期
关键词:抑郁帕金森病功能障碍

唐雪琴 邓景贵 宋涛 刘佳 张长杰 吴亚岑 桂一莎

[摘要]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功能障碍和抑郁情绪的治疗效果。 方法 50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结果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的UPDRSⅠ、UPDRSⅡ、UPDRS Ⅲ评分、UPDR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MMS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作为一项无创性物理治疗帕金森病的措施。

[关键词]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帕金森病;功能障碍;抑郁

[中图分类号] R74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03-0092-03

帕金森病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的黑质变性疾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易导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目前,帕金森病尚无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多巴胺替代疗法是常规治疗方法,但随着病程的进展,部分患者对多巴胺治疗不能耐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是一种无痛无创性并可直接刺激大脑皮质神经元的新型神经生理技术,近来有研究发现其可改变脑内单胺类递质水平及皮质兴奋性,从而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3]。为此,我科在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25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以探讨其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0例帕金森病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帕金森病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②Hoehn-Yahr五期分级1~3级;③具有学习能力及能耐受康复训练最基本的体力;④无颅内感染、外伤、血管性病变及占位性病变;⑤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⑥无交流和沟通障碍,能自行回答问题。排除标准:①继发性帕金森病;②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③精神病患者;④经颅磁刺激禁忌证;⑤癫痫发作史或脑部手术史;⑥滥用药物或酗酒史;⑦脑积水、纹状体钙化、纹状体腔隙性梗死或脑白质异常病变。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56~85岁,平均(68.5±11.2)岁。病程3~14年,平均(6.8±2.5)年。采用同期对照试验的方法将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抗PD药物)和康复训练。按帕金森病的治疗指南进行治疗。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器型号:选用丹麦Dantec 公司生产的磁刺激器Magpro100及8 字形线圈,最大磁场强度为4.2 T,单圈外径为70 mm,刺激频率为1 Hz。线圈要贴近患者头部并与颅骨相切,磁场强度为120%静息阈值,治疗过程中佩戴耳塞。每侧50个刺激,分为5个刺激序列,间歇期30 s,5次/周,每次20 min。刺激部位:双侧运动皮质(M1)区,在磁刺激过程中,注意保持线圈位置固定。共治疗1个月。1个月后进行相关指标比较,指标检测前12 h内不进行相关治疗。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1个月后进行以下指标的检测和比较。①治疗效果: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调查,该量表共包括精神行为情绪(UPDRS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UPDRSⅡ)和运动功能(UPDRS Ⅲ)三个方面,最后计算各项得分之和,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以上三个方面的每个项目均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UPDRSⅠ包括认知功能损害、抑郁、思维混乱、生活主动性较低。UPDRSⅡ包括吞咽、穿衣、唾液分泌、语言、书写、餐具使用、穿上翻身、日常个人清洁卫生、与僵直无关的跌倒、行走时僵直状态、震颤、行走、躯体肌肉疼痛。UPDRS Ⅲ包括对指运动、面部表情、语言、静止性震颤、僵直、伴随手动作和姿势出现的震颤、手的运动、手的轮替动作、坐立实验、步态、脚的灵活性、姿势、姿势的稳定性、运动缓慢和减少。②认知功能: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评分,该量表包括地点定向、时间定向、即刻记忆、注意力及计算力、短时记忆、视空间能力、语言等30项内容,积分1~30分,积分越高认知能力越高。③抑郁症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判定,该量表共包括17个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评分越高,表明抑郁越严重,HAMD评分<7分为无抑郁症状,≥7分为可能有抑郁,>17分为轻度或中度抑郁,>24分为肯定有抑郁。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在UPDRS各项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的UPDRSⅠ、UPDRSⅡ、UPDRS Ⅲ评分、UPDR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及抑郁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在MMSE评分及HAMD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的MMS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帕金森病(PD)又名震颤麻痹,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渐进性缺失、纹状体多巴胺减少为主要病理特点,主要是由于大脑黑质神经元死亡,其致密部不能合成多巴胺,进而造成多巴胺与乙酰胆碱失衡所致[4]。临床表现为运动减少或运动不能、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姿势和平衡破坏[5],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随着临床上对帕金森病认知的提高,发现该病除了典型的运动症状之外,还伴随一些非运动症状,如睡眠相关障碍、神经精神症状、自主神经症状、胃肠道症状及感觉症状等[6],尤其是在疾病晚期,非运动症状对患者的影响更为严重。

目前临床上对帕金森病还没有一个真正特效的、能完全治愈的治疗手段,多采用多巴胺等抗PD和康复训练治疗,但对于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多巴胺的疗效微弱,且长期应用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神经退行性改变,出现症状波动、运动障碍和精神症状,加重病情[7]。近年来,逐渐有学者发现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癫痫和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重复经颅磁刺激是利用时变磁场诱发一定强度的感生电流,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感应电流改变皮层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进而起到治疗作用的一种无创理疗方法。该治疗方法自1994年以来被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用于帕金森病治疗的作用机制为:①磁场脉冲诱发感应电流,减少局部脑区的血流量及代谢水平,降低直接刺激脑区及功能相关脑区的皮质兴奋性,调节患者患侧纹状体苍白球直接环路和间接环路的兴奋性,减少大脑内神经系统多巴胺的分解,促进释放内源性多巴胺,增加患者同侧尾状核周围多巴胺,进而有效改善姿势步态障碍、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静止性震颤等临床症状。②促进神经生长及增加突触的数目或上调某些蛋白的表达,改善神经元的功能[8]。③调节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素轴而起到抗抑郁作用。有研究发现,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认知等非运动症状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9,10]。且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安全性也已经得到认证[11],仅当频率在10 Hz以上可引起患者局部刺激反应。

本研究结果证实,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精神行为情绪、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和抑郁症状,均优于对照组(P<0.05)。王铭维等[4]研究认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减轻患者的情感障碍,认为与磁刺激能改变区域兴奋性和神经元活动,同时通过皮质-皮质或皮质-皮质下连接兴奋性的跨突触传播,对远距离的皮质和皮质下区如基底节产生可调性有关。马维斌[8]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论,其研究还证实,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中枢静止期(CSP)。还有研究显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静息阈值、皮质潜伏期、神经根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说明该治疗方式在改善患者的电生理学指标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12],考虑可能与强大的脉冲磁场无衰减通过患者的皮肤和颅骨,诱发大脑皮质产生与线圈电流同方向的感应电流,当电流超过神经组织兴奋阈值时引起生物电刺激作用,说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从多方面、多维度发挥其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抑郁情绪,安全可靠和不良反应少,可作为一项无创性物理治疗帕金森病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Litvinenko IV,Khalimov RR,Tmfanov AG,et al. New approach to gait disorders therapy in late stages of Parkinsons disease[J]. Adv Gerontol,2012,25(2):267-274.

[2] Elefant C,Baker FA,Lotan M,et al. The effect of group music therapy on mood,speech,and singing in individuals with Parkinsons diseae-a feasibility study[J]. J Music Ther,2012,49(3):278-302.

[3] 王丹,顾平,翟俊霞. 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Meta分析[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8):596-601.

[4] 王铭维,孙秀巧,顾平,等.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及皮质兴奋性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8):529-533.

[5] 于苏文,郑秀琴,陈红霞,等.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观察[J]. 东南国防医药,2010,12(2):109-111.

[6] 苏敏,韩立影,刘传道,等.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康复疗效的研究[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2):911-915.

[7] 郑秀琴,于苏文.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9):1526-1528.

[8] 马维斌.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帕金森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4):615-616.

[9] 郑秀琴,于苏文,陈升东,等.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情绪障碍及P300电位的影响[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2):149-152.

[10] 吴卓华,岑慧红,崔立谦,等. 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舍曲林治疗帕金森病患者伴抑郁的疗效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0):2164-2168.

[11] 吴卓华,崔立谦,邵明,等.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失眠临床观察[J].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23(4):354-356.

[12] 吴卓华,崔立谦,许启锋,等.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帕金森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7):601-605.

(收稿日期:2014-09-24)

猜你喜欢
抑郁帕金森病功能障碍
手抖一定是帕金森病吗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5:28
帕金森病科普十问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04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个体化心理干预对妊娠呕吐孕妇焦虑抑郁的影响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4:41:27
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影响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41:00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上海医药(2016年20期)2016-11-09 21:11:48
高血压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帕金森病的治疗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西南军医(2015年3期)2015-04-23 07: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