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群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加上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部分教师追求名利、育人意识淡泊、敬业精神不够等等,使得师德建设长期流于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处于严重缺位的状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为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德才兼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150-02
一、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更是要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修德,既要立意高远,更要立足平实,作为一名公民,既要明大德、守公德,同时要严私德,将崇德修身作为自身做人做事的一项重要准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其《决定》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给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高等学校作为全国的人才培养基地,应及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历届党代会的关于教育的重要部署,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争当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教育机制体制,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充满活力。
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当下大学生的年龄构成均为20岁左右,并以此推算截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至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他们的年龄阶段,如此分析,他们正是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全程参与者,承载着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重任。梅贻琦先生曾说道:“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大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为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有责任且有义务来关心和呵护学生的成长,为这批年轻人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搭建舞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坚持立德树人,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完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精神的人才。
二、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转型期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影响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市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也因此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处于这种大环境下,滋生了急功近利、学风浮躁等现象,师德建设也已被完全弃于一旁,身在曹营心在汉,将工作重心转移至校外兼职,拓展自身经济来源,从而对校内学生缺乏该有的责任心,教书育人的意识逐渐淡薄,更别说耐心和爱心了。某些教师甚至放松了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出现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教师队伍的职业声誉。以上所列都是高校在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诚然,这种现象并非主流。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教师都在自己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不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先进模范人物,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崇尚师德,同样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成绩必须肯定,但问题也必须解决。高校师德建设任重而道远,对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寻求切实可行的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二)低层次需要的不完全满足影响了师德建设
当前,随着物价上涨,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而工资并没有相应的得到改善,使得处于象牙塔中的高校教师难以免俗,和芸芸众生一样,他们承受着来自住房、科研和职称等方面的生存压力,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日益加剧的工作压力下,他们不得不寻求其他途径为自己创收,其代价便是在教书育人这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外出“创收”严重挤占本职工作时间,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更忽视了教师师德建设。此外,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论文的发表不仅有质量要求,还有数量要求,论文撰写占用大量时间,诸多教师一心钻研职称晋升事宜,无暇顾及精神层面需求,这也是影响师德建设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
(三)师德评价体系忽视了个体内在需求
在各大高校中,通常以学年为单位,在每学年结束之际对教师进行考核,其中有一项便是对教师师德践行的评价,要求教师 “德才兼备”,并贯穿于其日常教学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存在流于形式等各种问题,因其没有实质性的考核指标,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也是“重业务,轻道德”,将更多的精力投放于提升自己的学历、申请各类科研课题,以及奔波于职称晋升等行政事务中。而在学校层面,对这种现象更是听之任之,并没有认真挖掘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也缺乏对教师个体内在需求的深入分析,导致教师重课业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在教学方面缺乏专业和敬业精神,某些教师甚至将情绪带入课堂中,讲话随意,言论偏激,不但起不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反而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健康形成,甚至造成恶劣的影响,师德建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重缺位。
三、推进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德育不仅是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更是一项长期的人才培养工程。,师德建设也绝非一日之功,高校教师必须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工夫,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适时推进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教育活动形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教师日常的行为准则中,将德育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其自觉行动,根据时代要求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索切实可行的立德树人模式,成就自己和当代大学生的宝贵人生。
(二)根据教师需求建立正确的师德建设导向机制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从 “需要”的角度出发,道德首先是一种需要,且是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属于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高层次需要。高校在要求教师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前,需首先考虑教师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如住房、薪酬、舒适程度、各类保险和退休福利等,只有解决其后顾之忧,才能将其注意力自觉的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从而引向更崇高的道德理想上。这一过程的转化必须考虑高校教师的现状,在满足高校教师的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上,进而激发其更高层次的道德需求。因此,在探索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时,就需要对高校教师的个体需求进行逐层深入的分析,满足需要并正确引导需要,同时积极寻求社会的认同,并最终达到教师自我实现的目的。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归属感和凝聚力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是针对学生,对教师更应如此。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教师,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引导教师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热情,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潜能。坚持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它更易得人心,增强教师的自我归属感,认同学校教学目标,并为之奉献终身。无论企业还是学校,都不能忽视向心力的营造,一个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团队,才会拥有集体荣誉感,才会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多为教师创造机会,根据高校教师特点,创造有利于高校教师学习、教学与科研的工作环境,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之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团队。
参考文献:
[1] 陈洁,赵晓丽.关于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J].社会科学II:高等教育,2014:378.
[2] 姚春芬,左军.基于需求理论的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II:高等教育,2014:140-142.
[3]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新华网,2014.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higher education scale,the school running scale unceasingly expands,coupled with China's economy is in transition,the pursuit of fame and fortune,some teachers educational consciousness indifferent,professionalism is not enough and so on,which makes the morality construction of long form,in the actual teaching in a serious absence in the process of state. The University as a training base,in order to better train the talents "have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be imperative.
Keyword:university teachers;teachers' moral construction;have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责任编辑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