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宪政
摘 要: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市场信心不对称,才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效率,限制了市场功能的发挥,严重者还导致整个市场的失灵。在国际贸易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包括逆向选择问题。而面对这类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运用关系网理论,因为关系网理论是在资源稀缺及相互依赖说、交易成本说、社会资本说和体质理论说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可以克服国际贸易中市场失灵问题,减少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市场;信息不对称;关系网问题
企业市场为何会走向国际市场,传统贸易理论对此作了全面深刻的解释,从企业发展壮大的角度来看,从事国际贸易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及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刚开始接触国际市场,放在第一位的往往是风险防范,而经济效益会下意识的放在其次。企业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对于陌生的市场信息不了解,基于风险原因对于客户不敢轻易相信;还有就是成熟的外贸企业在开辟新市场的时候,同样面临市场信息不熟悉的情况。基于此,笔者结合本身所学,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及关系网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国际贸易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随着各国之间贸易交流的频繁,国际贸易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体现的越来越明显,笔者发现,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
1.逆向选择
国际贸易中的逆向选择指的是,厂商利用对方不了解海外市场的机会,为了实现自己欺诈的目的,利用对方这一盲点对合同进行伪造,为自己谋取不法利益。
2.漏洞欺诈
因为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造成各国之间的法律存在差异,有些企业或者个人利用贸易所在国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漏洞,进行欺诈活动。
3.彻底改变
国家的经济情况因为某种原因出现变化时,会对贸易产生影响。除了上面所说的三种情况,还有就是国际贸易中伴随着的道德风险问题,这种问题具体体现在当贸易合同签订之后,一方利用文件或者是合同中出现的漏洞为自己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进而造成另一方承受巨大损失的行为。
二、国际贸易市场关系网理论综述
所谓的关系网,简单点理解就是在一个特定群体里面,个体之间出现的特定联系情况。也可以换个角度将其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所形成的一个空间网络,社会结构中个体的位置就是由这种空间网络结构决定的。整个社会就是由一个这样巨大的网络系统构成的。
在一个具有规范行为、诚实且相互合作的群体里面,会产生一种叫作信任的东西,信任的产生需要群体相互作用,而关系网的存在就是为了将这种信任进行大幅度提升。关系网所产生的力量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社会资本。当关系网是由血缘、亲缘或者是种族等关系组成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这种信任,进而大幅度降低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发生的概率。关系网的形成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关系网往往是由具有某种相同特征的社会关系组成的,所以关系网里面往往包含着重要的信息及资源。将关系网放到国际市场中,企业为了获取资源以及促进组织之间的合作,往往会选择网络的方式。关系网对各方合作就有着一定的规制要求,也强调各方合作者对其的依赖,接着会按照已有的关系网特征和规范,去寻找满足这些要求的新的合作者。
三、国际贸易中关系网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关系网所指的是,通过国际之间的种族合作网络以及商业集团。商业集团在这里就不做解释了,这种形式很容易理解。而所谓的种族合作网络,则是指将民族或者地区作为特征的企业、个人或者是团体,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各国存在的华人社团以及华人商圈等。处于这个关系网络中的企业,彼此间相互熟识,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学习。
1.贸易商的合理选择
通常情况下,贸易商最好选择有着相同语言和文化习惯的,这样做可以减少彼此间获取信息的难度,双方交流沟通的难度也较小,因为对于彼此间的风俗习惯以及法律条款都比较了解,可以有效避免劳资冲突情况的出现。其实为了更容易的达成贸易协议,贸易者可以和对方建立密切的私交关系。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同样是华商关系网会在与香港公司贸易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2.网络外部性的存在
新经济学里面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网络外部性,它的意思是连接一个网络的价值,受到该网络连接的其他人的数量。简单来说,就是连接这个网络的人越多,每个用户从这个网络得到的东西也越多。用户越多,其中每个用户会得到越高的效用。也就是说网络中的个人价值和其他人之间的数量成正比。
四、结束语
关系网的约束能力是通过建立道德准则而体现的,这种行为可以在法律效力不是很强的环境下,大幅度降低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防线出现的概率,进而强化网络里个体之间的信任。这样对于不遵守相关道德准则的商人会得到其他人的同时惩罚,进而将合同执行不力这一障碍顺利解决掉。
参考文献:
[1]周权.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经济的影响[J].中国信息导报,2002(01):123-124.
[2]吴梅兰;刘勤志.关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J].情报杂志,2006(06):98-99.
[3]王中.论政府对信息不对称市场的规制[J].中国信息界,2006(12):23-24.
[4]万恒.基于信息不对称及生命周期理论技术定价模型[J].情报杂志,2006(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