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
【摘 要】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2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盲选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患肢运动及语言康复护理等,比较两组的心理状态、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上肢、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康复护理能显著提高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缓解患者心理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脑梗死;后遗症;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2-0123-02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现象加剧,脑梗死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有资料显示,作为人类三大危急重症之一,脑梗死经急性期治疗后患者临床病情多可稳定并度过危险期,约30%的脑梗死患者治疗后会合并出现肢体偏瘫、言语不清等后遗症、复发率高。目前,临床针对脑梗死后遗症的治疗尚无统一方法,主要治疗原则以防止脑梗死复发、改善临床症状为主,但实际治疗中的方法各不相同且疗效千差万别[1-3]。本次研究对82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近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有明确的脑梗死病史,经MRI、CT等影像学资料可确诊;②经系统的脑梗死治疗后,脑梗死后遗症病程1年以上;③生命体征平稳;④患者同意并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意识障碍,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障碍。将患者按照盲选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5例,女16例,平均年龄(74.2±2.4)岁,平均病程(2.2±0.5)年,其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18例,腔隙性脑梗死11例,大面积脑梗死6例,脑干性脑梗死6例。对照组:男20例,女21例,平均年龄(70.6±4.3)岁,平均病程(1.9±0.6)年,其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12例,腔隙性脑梗死9例,大面积脑梗死7例,脑干性脑梗死13例。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脑梗死基础治疗(如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改善患者脑组织血液循环),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①环境护理:保持病房舒适清洁,空气清新;②排便护理:对便秘、尿潴留及大小便失禁者进行相应处理;③皮肤护理:每2h翻身一次,按摩受压部位,以防出现皮肤感染、皮肤完整性受损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方法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患肢运动及语言康复护理等措施。两组均给予护理3个月。
1.2.1 心理护理 脑梗死后遗症病情、肢体功能的康复较为缓慢,个人自理能力受影响,患者极易产生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甚至放弃治疗等消极态度,不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而且不利于患者康复。护士增加与患者的沟通,从不同角度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向患者讲解脑梗死后遗症通过正确治疗,肢体功能是可以逐渐恢复的,并列举实际好转的例子,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部分脑梗死后遗语言障碍而不能有效语言表达的患者,护士仔细观察患者眼神、表情,准确分析患者想表达出来的意思、心理,在护理工作中帮助患者排忧解难,最大程度让患者感受到被他人尊重、理解、愛护和关心,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其心理健康。
1.2.2 肢体运动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因运动神经通路损伤的部位不同,表现出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肢体瘫痪,护理中针对个体差异、肢体瘫痪者的康复需求而制定适用于个体的不同康复方案,内容如下:①体位护理:护士指导并帮助患者以健侧手、下肢分别带动其患侧手、下肢进行活动,以改善患者脑梗死遗留关节的活动范围,促进患者提高对自我身体的控制能力;护士嘱患者在进行自身患肢关节被动活动时,防止患者用力过猛、活动速度过快、幅度过大而造成患侧关节损伤;在保证患侧上肢处于伸展位、患侧下肢处于屈曲位的前提下保持其自身感受最合适的体位。②电疗护理:借助理疗方法指导并帮助患者开展康复训练,适当使用功能性电刺激,不仅能有效预防患肢肌肉萎缩,还能一定程度上维持患肢关节活动度并促进有效形成正常运动模式。③中医护理:以中医针灸疗法取患者患侧合谷、悬钟、曲池、足三里、肩髃等穴位(临床合并口眼歪斜症状表现的患者另外加入人中、伏兔、地仓、太冲、阳白等穴[1])中的5~9个穴位施灸;而虚寒证者施灸时加电针进行刺激(由轻渐重)或艾灸交替。
1.2.3 语言康复护理 脑梗死后患者大多存在语言中枢受损,表现出伴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护理人员给予患者针对性的语言康复训练,训练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尊重理解患者,以适当奖励的方法鼓励患者。对于能够理解他人话语的运动性失语患者,指导患者从最基本的字的训练,进而过渡到词、句能力的训练方法,具体如识字说字、看图描述、识物说词、复述长短句等;对部分尚有说话能力但不能理解他人话语的感觉性失语言患者,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对患者进行视觉、肢体与语言的综合训练,如穿衣服时教导患者说“穿衣”、做洗脸动作时指导患者说“洗脸”;对能识别具体物品但无法准确描述物品名称的命名性失语患者,采取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实物入手的逐步训练方法。
1.3 观察指标 ①心理状态评估[4]: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②以简式Fugl-Meyer[5]对患者护理前、护理后的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积分法评估;③临床疗效,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语言恢复正常,生活基本自理;有效:临床症状好所好转,语言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勉强自理;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x[TX-*3]±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运动功能恢复比较 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护理前的上肢、下肢Fugl-Meyer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上肢、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虽脱离生命危险,但极大部分患者遗留偏瘫失语、记忆力障碍、肌力下降等造成生活不能自理,自我价值难以实现使其易产生消极心理。有研究表明,心理障碍是住院脑血管意外患者常见疾病,患病人数约58%,绝大部分患者合并有抑郁、焦虑的心境状况改变,显著影响其预后[6]。另外,有研究认为脑梗死患者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的产生机制上可能存在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并彼此影响[8]。本次研究不仅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还对患者的肢体、言语功能恢复实施康复训练。康复护理是根据康复医学神经功能重组原理[9],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行早期、科学、全面、早期[7]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有研究表明,在确保患者血压、体温、呼吸及心率保持稳定,在其脑梗死后第3天[2]就可实施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实施越早越有利于恢复患者脑功能、降低并发症,有效奠定患者后期治疗中的生活质量基础。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上、下肢Fugl-Meyer评分治疗后显著高于对照组,利用SAS、SDS对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状况进行评分,对比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见通过有效地康复训练、积极的护患沟通,不仅能显著提高患者运动功能,还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心理状况。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能显著提高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缓解患者心理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窈.52例脑梗死后遗症老年患者康复护理體会[J].当代医学,2013,7(19):123-124.
[2]杨洁.对脑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性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3):80-81.
[3]黎华,李雨峰.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C].武汉:中国康复护理学术高峰论坛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研讨会论文集,2012:245-255.
[4]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36.
[5] Fugl- Meyer AR, Jaasko L, Leyman I, et al. The post-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J]. Scand J Rehabil Med,1975,(7):13-31.
[6]邓素玲,刘连娣.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 5(7) : 34-35.
[7]张荷,刘君,刘敏.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8):326-327.
[8]张荷,郑冬图,胡海燕.脑梗死后遗症早期康复护理措施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3):94-96.
[9]杨霞.针对性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影响[J].吉林医学,2012,11(33):7374.
(收稿日期:201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