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英(青海省海西州人民医院 青海 海西 817000)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
红英
(青海省海西州人民医院青海海西817000)
摘要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效果。方法: A、B、C三组各纳入患者35例,分别给予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结果: C组、A组麻醉副作用发生率高于B组,A组、B组,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FRVI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结论:三种麻醉均较为安全可靠,麻醉效果好,但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效果相对更高,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少,恢复快。
关键词靶控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异丙酚;芬太尼;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即目标浓度输注,是一种新型的静脉给药技术,在我国TCI尚处于初步应用阶段[1]。本次研究就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效果与安全性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4月~2014年8月,本院外科收治择期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无药物禁忌;②无既往手术治疗史;③麻醉风险等级ASAⅠ、Ⅱ级;④临床资料完整;⑤未参与其它类型研究;⑥小型手术;⑦知情同意;⑧年龄18~65岁;⑨未合并严重心、肝、肾器质性疾病;⑩高血压、糖尿病得到控制;⑪瑏瑡不吸烟嗜酒。将患者据入院顺序分为A、B、C三组各35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式类型、预计手术时间、术前应激指标水平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方法
A组:①术前禁水食12h,常规监护,异丙酚药代力参数遵照Marsh标准;②术前30min,肌注0. 1mg/kg地西泮+ 0. 01mg/kg阿托品诱导麻醉,开放静脉通道;③TCI血浆靶浓度初始值0. 5μg/ml,诱导浓度3. 0~4. 0μg/ml,面罩给氧,3min后患者意识消失换气管插管;④术前10~15min,调节TCI血浆靶浓度为1. 5~2. 0μg/ml,术中维持异丙酚2. 0~4. 0μg/ml;⑤据BIS脑电频率调节输注速率,诱导后30min,芬太尼剂量水平1. 5-2. 0μg/kg·h,诱导后30~150min维持在1. 3~2. 0μg/kg·h,诱导150min后维持在0. 7~1. 4μg/kg/h,术毕前束前20min停止输注芬太尼。
B组:①术前准备、麻醉诱导与A组相同,TCI血浆靶浓度初始值2μg/ml,瑞芬太尼初始剂量4mg/ml,面罩给氧,3min后患者意识消失换气管插管;②据OAA/S评分调节血浆异丙酚浓度,每次递增0. 3μg/ml,直至OAA/S评分1~2分;③术前20min,将TCI血浆靶浓度调整为2μg/ml,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
C组:静吸复合麻醉,以异丙酚1~2m/kg +芬太尼2~3μ/kg +维库溴铵0. 05mg/kg联合麻醉,以异氟烷维持麻醉,术中供氧,术毕后停止用药。
术中收缩压降幅大于基础值30%给予麻黄碱6mg,心率小于50次/ min给予阿托品0. 5mg,脉搏血氧饱和小于90%增加氧流量。
1.3观察指标
术中干预用药情况,如术中收缩压下降显著,体动发生情况,麻醉副作用发生情况。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2.1计数指标水平
C组、A组麻醉副作用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见表1)。
表1 A、B、C三组麻醉相关不良事件比较[n( %)]
2.2计量指标水平对比
A组、B组,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FRVI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见表2)。
表2 A、B、C三组计量指标水平对比(?s)
表2 A、B、C三组计量指标水平对比(?s)
注:与C组相比,*P<0. 05。
组别( n =35)意识消失时间( s)苏醒时间( min)拔管时间( min)苏醒时HRVI C组104. 2±43. 8 18. 9±6. 4 22. 8±7. 4 59. 4±8. 4 B组 78. 5±43. 6* 14. 5±8. 0* 18. 4±7. 2* 55. 3±8. 2*A组 87. 5±38. 1* 15. 5±8. 1* 18. 3±5. 3* 50. 4±7. 7*
靶控输注异丙酚被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之中,安全可靠,但麻醉深度不足,常联合其他镇痛药,复合芬太尼技术较成熟,但深度不易控制,易出现呕吐等不良反应,本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2]。瑞芬太尼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短效镇痛药,半衰期仅为9. 5min,持续输注无积蓄,有助于患者快速恢复,本次研究中B组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均略低于A组,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但效果值得肯定,这与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副作用发生率较低有关,麻醉对患者呼吸循环影响较小[3]。TCI是一种持续恒速输注技术,其遵循药代动力学基本原理,以血浆浓度为指标,精准化控制输注速率,以满足既定的麻醉要求,使镇痛效果、深度与麻醉副作用达到某种平衡,提高麻醉综合获益水平[4]。本次研究中,A组、B组靶控输注,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FRVI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原理,提示靶控输注确实有助于促患者恢复。
参考文献
[1]李海英,刘海.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临床应用的系统评价[J].当代医学,2011,17( 4) :146.
[2]刘孝文.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镇静镇痛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院,2012:29-33.
[3]李春伟.靶控输注等效剂量芬太尼类药物对患者诱导前的观察[D].河南:郑州大学,2012:44-45.
[4]蒋博雁.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2013,6( 12C) :49-50.
【中图分类号】R971 +. 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 2015) 07-01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