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痤饮治疗肺胃蕴热型痤疮临床研究

2015-03-10 13:09赵宏伟
关键词:皮脂腺清肺睾酮

赵宏伟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110032)

痤疮又称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主要发生于面部和胸、背部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严重者可形成瘢痕。其病因病机错综复杂,涉及到很多方面。现代医学认为与内分泌、痤疮丙酸杆菌的大量繁殖和感染、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心理因素、遗传因素以及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抗生素、抗雄性激素或维甲酸等药物治疗,其疗效一般,且不良反应较大。笔者运用消痤饮治疗肺胃蕴热型痤疮取得满意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血清睾酮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 年2-8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痤疮患者84 例,年龄18~35 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 例。治疗组男15 例,女27 例,年龄18~32 岁,平均(23.35±3.68)岁,病程5 个月~8 年,平均(7.33±2.42)年。对照组男14 例,女28 例;年龄19~35 岁,平均(24.74±4.26),病程3 个月~13 年,平均(8.16±2.67)年。2 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皮肤病学》[1]寻常痤疮,表现为:多发于青春期男女;好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可呈对称分布;皮损为炎性丘疹、粉刺、脓疱、结节、囊肿和疤痕,伴有皮脂溢出,呈慢性经过。

1.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皮肤病学》[2]中肺胃蕴热证辨证标准,表现为:面部粟疹累累,色红,疼痛,或有脓疱,伴口干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1.1.4 纳入标准 (1)年龄18~35 岁患者;(2)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寻常痤疮;(3)中医辨证标准符合痤疮肺胃蕴热证。

1.1.5 排除标准 (1)过敏体质或已知对本药物成分过敏者;(2)近30 d 内服用过治疗本病的药物;和(或)7 d 内外用过治疗本病的药物;(3)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4)化学物质所致的职业性痤疮,药物引起的痤疮合并螨虫性皮炎者;(5)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消痤饮(枇杷叶20 g、桑白皮20 g、黄芩20 g、黄连15 g、栀子15 g、野菊花15 g、紫花地丁15 g、金银花20 g、连翘15 g、浙贝母15 g、夏枯草20 g、丹参15 g、甘草10 g,1 剂/d,由本院制剂中心采用自动煎药机制成200 mL/袋密封药液),1 袋/次,2 次/d,口服。对照组予当归苦参丸(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药物组成:当归、苦参,规格6 g/袋),1 袋/次,2 次/d,口服。2 组患者同时配合我院院内制剂氯霉素酊外用,早晚各1次。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治疗时间均为8 周。

1.2.2 观察指标 (1)皮损评分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寻常痤疮的分级计分标准,采用皮损数量、皮损程度、皮损颜色、皮损肿痛、出油情况等5 项指标进行分别计分,根据每项指标的轻重程度,由轻至重依次规定为0 分、1 分、2 分、3 分的4 级计分方式,最终以各项指标的计分加和,作为该名患者的痤疮皮损评分(0<痤疮皮损评分≤15)。2 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详细记录痤疮皮损评分值,于治疗结束后计算疗效指数,评价疗效。(2)治疗前后2 组患者血清睾酮变化情况。(3)安全性指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2.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指数=治疗前皮损评分-治疗后皮损评分/治疗前皮损评分×100%。临床痊愈:疗效指数≥95%;显效:70%≤疗效指数<95%;好转:50%≤疗效指数<70%;无效:疗效指数<50%,或反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2.4 血清睾酮含量检测 2 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血清睾酮检测,其中女性患者于月经前或月经后3~8 d 取血,上午抽取静脉血3 mL,3 000 r/min 离心15 min,取上清液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治疗前后痤疮皮损评分比较 2 组治疗前后痤疮皮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治疗后痤疮皮损评分比较,治疗组降低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痤疮患者皮损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 组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比较 (±s,分)

表1 2 组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比较 (±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2 10.36±3.18 3.94±1.32*△对照组 42 10.75±3.32 6.67±1.74*△

2.2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痊愈12 例(28.57%),显效20 例(47.62%),好转6 例(14.29%),无效4 例(9.52%),总有效率90.48%;对照组痊愈6 例(14.29%),显效10 例(23.81%),好转15 例(35.71%),无效11 例(26.19%),总有效率73.81%。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82,P<0.05),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3 2 组治疗前后血清睾酮含量比较 2 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睾酮含量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睾酮含量比较,治疗组降低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2 组男性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睾酮含量比较 (±s,nmol/L)

表2 2 组男性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睾酮含量比较 (±s,nmol/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15 29.33±4.08 18.44±3.82*△对照组 14 28.75±3.92 22.67±3.74*△

表3 2 组女性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睾酮含量比较 (±s,nmol/L)

表3 2 组女性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睾酮含量比较 (±s,nmol/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27 3.86±0.78 1.64±0.32*△对照组 28 3.75±0.69 2.67±0.53*△

2.4 不良反应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变化。治疗期间2 组均未见不良反应,耐受性良好。

3 讨论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本病发病率高,Andrews“皮肤病学”中指出:10 余岁青少年中几乎有90%发生过不同严重程度的痤疮[4]。现代医学认为痤疮与雄性激素、皮脂和毛囊内微生物有关,青春期雄性激素增多,皮脂腺肿大,皮脂腺分泌增多,使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皮脂淤积与毛囊形成脂栓,而成痤疮[5]。雄激素可促使表皮角质形成和增加皮脂腺功能的活跃程度,皮脂腺活性增强导致脂质大量分泌是痤疮发生的前提条件。皮脂分泌的增多也可能是靶器官对雄激素敏感性增加所致[6]。在口服避孕药治疗后, 痤疮患者的游离睾酮水平下降,同时与痤疮患者的炎性损害减少相关,据此推断雄激素与炎症相关[7]。

痤疮属中医学“肺风粉刺”范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肺风粉刺记载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外科正宗》云:“肺风属肺热,粉刺……又有好饮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脏而成。”中医认为,本病是因素体阳热偏盛,加上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瘀滞,蕴阻肌肤,而发本病;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而发。赵炳南[8]认为本病因肺胃湿热,外感毒邪而发,故治疗以清肺胃湿热为主,佐以解毒。张志礼[9]将痤疮分为肺胃湿热型(枇杷清肺饮加减)等型。纵观历代医家多从肺经论治,与六腑中的脾胃和大肠功能异常有关,多为实证,立法以清肺胃湿热,凉血解毒为主。自拟消痤饮由枇杷清肺饮化裁而成,方中枇杷叶、桑白皮清肺平喘,性寒能清,肃降肺气而清肺火;黄芩清气分实热,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者合用可清泻肺热,疏上焦风热;黄连长于清中焦湿火郁结,善除胃肠湿热;栀子苦寒,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善泻心、肺、胃经之火而除烦;野菊花、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夏枯草软坚散结,浙贝母化痰消坚,丹参活血化瘀、且可调经,三者相配而用,可达散结、消痰、化瘀之效;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以上药物合用,共奏清肺胃湿热,凉血解毒、化瘀散结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枇杷叶、黄芩、桑白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金银花、连翘、野菊花、紫花地丁有广谱抗菌作用,有明显的抗炎、解热、消肿作用;丹参含维生素E,有雌激素样作用,其体外抗菌试验表明,丹参提取物丹参酮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尚有温和的雌激素样活性、抗雄性激素作用和抗皮脂腺分泌作用;甘草具有增强雌激素作用,并能抑制睾酮的产生。

目前西医对痤疮的治疗主要使用抗生素类、维甲酸类、抗雄性激素或雌激素类制剂等,这些药物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不良反应更为明显,不易被患者所接受。消痤饮针对痤疮的病理机制,以清肺胃湿热,凉血解毒、化瘀散结为组方原则,治疗肺胃蕴热型痤疮,临床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同时可降低患者血清睾酮含量,其获效机制可能是通过抗雄性激素作用,使表皮角质形成和皮脂腺功能的活跃程度降低,减少脂质分泌,减轻炎性反应而达到治疗目的。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 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5.

[2] 金起凤,周德瑛.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377.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2-295.

[4] Odom RB,James WD,Berger TG.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M].9th ed.W.B.Saunders Co.Philadelphia,2000:284-306.

[5]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735.

[6] 范瑞强,何盛供,张国维.66 例痤疮患者血清睾酮及雌二醇水平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8,27(1):17.

[7] Carmina E,Godwin AJ,Stanczyk FZ,et al.The association of serum and rosterone glucuronide with inflammatory lesions in women with adult acne[J].J Endocrinol Invest,2002,25:765.

[8] 赵炳南,张志礼.简明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238

[9] 张志礼.皮肤科手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472-473.

猜你喜欢
皮脂腺清肺睾酮
浅谈睾酮逃逸
长了粉瘤一定要手术切除吗?
油性头发少梳多按
清肺茶
腰骶部巨大皮脂腺囊肿1例
运动员低血睾酮与营养补充
陈氏清肺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疗效
血睾酮、皮质醇与运动负荷评定
1例犬皮脂腺腺瘤的病理学诊断
正说睾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