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与重塑

2015-03-10 13:43郑红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35期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新能力高职院校

郑红等

摘 要 高等职业院校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不仅表现为人格上的顺从、依赖,也表现为行为上的自我低要求和自我价值感过低,这种现状是社会文化导向、教育缺失和女大学生人格弱点与自我认可缺失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原因,构建有利于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化氛围、课程内容体系并激发女性创造性人格的发展,都是提高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5-0086-03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如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高职院校中女大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多,与她们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理应承担的创新贡献并不相符,在文化传统、教育与自身特殊性等多方因素制约下,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新能力严重缺失的现状已经影响了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1]培养的质量。因此,重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塑造,使女大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还是对女大学生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表现

(一)自我价值感与创新意识缺乏

在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下,高中毕业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一些学习热情不高、智育成绩低、自律性不强的个体,他们本身就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存在较严重的自卑,一些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有自我否定的倾向,其中,女大学生自我价值感过低的倾向更为明显。因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在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下并不占有优势,她们很难找到并肯定自己的价值,加之就业对女性歧视的社会现实,使她们也很难充满激情地向往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成为一个高薪的从业者。当学生对所学专业和自身价值缺少积极肯定时,也就失去了进行创新与创造的动力。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无论在内在动机还是在外在行为努力层面,都不能全身心投入精力,不能发挥自身的才智与能力,也不能看到自身努力的意义与价值,表现出自我价值感与创新意识的严重缺乏。

(二)在学业与实践操作中安于自我低要求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等独特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应具有探索意识、不断钻研的意识、求新意识和较高的进取意识。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在全球化、一体化、网络化的背景下,生活经历简单,社会阅历浅显,很少遭遇挫折,常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大胆前卫,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却养成了学习毅力缺乏、自我要求不高、自律性不强等不良品质,这些特点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学业和行为上有别于其他高校的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更是在心理上安于自我低要求。

(三)人格与行为上过于顺从和依赖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另一个表现是其在人格与行为上的过于顺从和依赖。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在学习、实践技能训练中从心底深处产生了毫无置疑地“依照别人的意愿行动,不违背、不反抗”的状态和“依靠别人或别的事物而存在,不能自立或自给”的心理。女大学生这种人格上的顺从与依赖,既包括对教师要求的顺从和依赖,也包括对他人、集体的顺从与依赖,其结果是许多女大学生完全失去了发展创新能力的心理基础。

二、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成因

(一)社会责任教育的缺失限制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社会责任教育是指针对社会成员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和义务所进行的自我认同教育。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对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的缺失与不完善,致使高等院校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即在成长中内化了女性“贤妻良母”的性别角色,仅仅学会认同自身的性别角色并努力去塑造自己的角色,将自己完全等同于一个缺乏主见而安于家庭的“主妇”,并将成为一个“贤妻良母”作为社会赋予自身的使命。这种从社会、学校到家庭的传统性别教育理念,强化了女大学生对家庭职责的认可,但对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缺乏认识和理解,从而放弃了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理应承担的社会职业角色和社会责任。

(二)性别刻板印象制约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发展

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存在“男优女劣”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 表现为女性自卑、男性自信的倾向[2]。这与中国传统观念上普遍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男尊女卑”不谋而合。有学者认为,性别刻板印象会对女大学生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包括女大学生对自身女性性别的自卑感、低估自我能力、缺乏自信,淡化自我功劳倾向, 在行为上表现为退缩、不敢进取等[3]。在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中,这种表现更为突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将职业技术中的创造、发现与发明等事项更多划归给男生,甚至认为这就不是女生擅长的事。

(三)人格弱点与自我认同的缺失禁锢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塑造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群体构成的特殊性,使她们在心理上存在依赖、自卑、狭隘、情绪化等一些人格弱点,这些人格弱点不仅是她们在自我角色认同与塑造过程中产生矛盾与冲突的内在基础,也是她们自我创新能力塑造的强大内在阻力。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缺失,主要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并没有建立稳定而连续的自我归属感、自我意义感和自我同一性。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所形成的顺从、依赖、不自信等人格弱点,使她们不能很好地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及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不能很好地协调社会赋予女大学生的创新责任与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要求,其结果是使个体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新能力重塑的策略

(一)创设有利于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氛围是潜在创新能力形成及充分发挥作用的客观条件。对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塑造与培养就特别需要构建一种氛围,包括在理念上强化女性创造光荣的时代风尚,在舆论上倡导性别平等,在宣传上突出女性榜样的作用,在制度上保证女性的创造权力等,从而形成一种关心并鼓励女大学生增强自我认同与社会责任感、克服性别刻板印象与人格弱点的社会氛围,真正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形成创新能力提供有利的文化与环境支撑。

(二)构建适宜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新能力激发与提高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以其独特的人格品质与心理倾向为基础,在教育理念上体现创新意识,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突出女性内容并引发其兴趣,在实践操作领域设计适合女大学生参与的项目,使其能够与男大学生平等分享教育资源并提高创造能力。

在具体操作层面,一方面,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从改善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性别刻板印象入手,重视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与实践训练,并在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的同时,将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纳入课堂教学。

(三)帮助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养成积极的有利于创新能力发展的人格品质

纵观国内外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历来存在“偏重技能培养而忽视良好人格特征塑造”的倾向。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较早意识到这种倾向的危害,并在20 世纪80 年代末至90年代发展了“人格本位”的高职教育,以应对人格培养缺陷造成的问题。“人格本位”的教育模式“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为目标,即在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 以使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能够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 实现可持续发展”[4]。这种教育模式本质上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以创造性人格的塑造为突破,为个体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良好的创造状态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教育模式中还缺乏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完整理念和教育措施。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女大学生人格培养,帮助女大学生认知到自身人格的弱点,努力培养她们勇敢、独立、进取等与创新能力发展相关的积极人格品质,从而彻底摆脱不良人格特征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特殊性及其人格培养的长期性,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长期的训练与培养,让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在形成积极人格特征这一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成长与快乐,这样才能真正能激发她们重新塑造人格、投入创造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3]徐大真,张日,等.性别刻板印象之内隐与外显性别效应的中日跨文化研究[J].心理科学,2008(5):1225-1228.

[4]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5):54-61.

Abstract Lack of innovation ability to pick vocational college female students not only for obedience personality, dependence, also showed too low on self-demanding behavior and sense of self-worth, this situation is a socio-cultural orientation, lack of education and women Students Personality weakness and lack of self-recognition result of the role. Female-students for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build conducive to innovation Ability Female - studentsculture, curriculum content system and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creative personality, a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female student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emale students; innovation capacity

猜你喜欢
女大学生创新能力高职院校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