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行理论的多元化隐喻系统研究——以《黄帝内经》为例

2015-03-09 02:44
关键词:黄帝内经图式隐喻

石 勇 刘 宇 红

(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97)

1.引言

认知科学研究的中心话题是人类概念系统的本质问题。上世纪80年代,隐喻的认知维度研究再度兴起,引发了对语言中隐喻现象和心智中概念机制的重新审视,以及对人类思维世界和意义世界的隐喻性诠释热潮。许多认知隐喻理论研究者[1-5]认为,人类日常语言中充斥着规约性的隐喻表达,这些丰富的表达反映了人类长时记忆中的跨域映射,即概念隐喻,它们是无处不在、不可或缺的语言工具和认知手段。

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黄帝内经》(后称《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其文本以“天人相应”思想为出发点,运用独具中国特色的“取象比类”认知手段,将人体与自然统一诠释,利用自然物象运行状况及变幻规律描述和解释抽象的人体脏腑功能与功能失用、病机转归。《内经》文本中这一最基本的思维逻辑可以通过认知隐喻理论充分揭示。本文以五行配伍和五行生克为例,讨论中医话语的多元化隐喻性解读。

2.五行配伍中的实体隐喻

五行配伍过程将五行概念无限拓展到宇宙各个领域,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协调和联想思维模式即取象比类,其实质是通过比喻寻找在逻辑关系上相距较远,在性质上差别很大的两种事物,这二者的很少的一点共性,恰好是人们要说明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6]。在现代认知维度隐喻研究看来,五行配伍中的取象比类属于实体隐喻。实体隐喻是Lakoff&Johnson[1]根据始源域的特点而界定的一种隐喻类型,起初实体隐喻用具体、有形的实体作为始源域去认识抽象、模糊、无形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后来Lakoff&Turner[3]用存在巨链(Great Chain of Being)重新界定了实体隐喻,“链”被界定为典型属性与行为,存在巨链即世界万物及其概念之间自上而下的层级关系,如人类、动物、植物、复杂物体、自然物体,每一个层次的事物及概念都可以作为始源域投射到其他任何一个层次[5]126,通过存在巨链隐喻可以实现通联世界所有“事体”的目的。从本质上说,实体隐喻和存在巨链隐喻是事物的物理和行为特征之间映射而产生的隐喻[7]16,使我们能够对事体、体验、进程予以概念化并赋予其确定的物理属性[8]67。

图1 五行配时空的实体隐喻映射

五行配伍以“五”为基数,以概括化的五种物理性和功能性特征作为始源域,广泛取象比类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将五行特征延伸至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五X系统,五行配伍的意义因此大大超出了一般的范畴化分类模式,而上升为存在巨链隐喻思维模式,它包容和通联时空万物,描绘了一幅纷繁有序的宇宙构成图像。五行配五时和五方的实现,体现了五行物理属性与五方五时之间的对应关系,还原了先民对五时和五方的朴素认识(如图1所示)。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概括化的五种物理性和功能性特征逐渐替代五种材质或元素的主导地位,为以五X为中心的联想思维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把已熟悉的某个五X概念映射到不熟悉的方面,大量五数配列相继集合在五X系统旄下,诸如五谷、五果、五禽、五畜、五官、五脏、五岳、五音、五味、五色、五臭、五志、五德等。

《灵枢·阴阳廿五人》提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内经》提出了近百条五X配列,根据五行和五行之间的各种关系阐释自然界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同步变化规律,便是五行文化与中医学的结合,塑造了特有的中医五行说。《灵枢·热病》将火水木金土分指五脏,成为中医学最基本的内涵。中医选择五脏作为人体最基本的要素,并将五脏与涉及多层面的五X对应相配,建立了“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的藏象理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对此有非常精彩的描述。利用五X思维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脏腑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关联,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成为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虽然曾有血的教训,但对中医学的发展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五行生克与过程隐喻

3.1生克意象图式

“意象”常作心理学术语,泛指心理表征;“图式”起初是一个哲学概念,指一种固定的模板,后广泛运用于心理学和语言学中。Lakoff&Johnson[1]第一次将这两个概念结合成“意象图式”,并将其运用到隐喻研究中。他们后来又把“意象图式”界定为宽泛的心理意象的宽泛神经认知意义,而不是单纯指视觉意象,也不是纯粹的抽象知识结构,而是强调人们概念化和推理的各种结构的身体、感知运动本质[9]。由于抽象性使然,意象图式能够在不同场景下自由转换,为相关事体和场景提供合适的阐述方案,这有助于理解更加复杂的概念,建构更加复杂的知识。根据Langacker[10]对意象图式射体(tr)、界标(lm)和路径(path)的三部划分,将相生和相克意象图式绘制如下(tr=trajector,lm=landmark,黑箭头=相生相克,空心箭头=路径)(见下页):

Talmy[11]的“力量-动态意象图式”认为,力对物体产生影响所形成的意象图式在认知和语言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核心的普遍的作用。相生和相克便属于这种意象图式。相生,含有力的滋生、促进、助长之义,即某一因素越强盛,越有利于另一因素的成长。如图(2)所示,lm的促进作用力帮助tr向前提速和发展,比如木促进火势蔓延。相克,含有力的制约、克制、抑制之义。如图(3)所示,lm的作用力制止了tr的运动和发展,比如水灭火。生克意象图式是人们直接体验和间接经验高度抽象的结果,进而通过隐喻性思维引申到其他领域,形成促进和抑制的辩证关系。

图2 相生意象图式

图3 相克意象图式

3.2五行生克过程意象图式

五行之“行”的语义可参照《易经·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是运动的意思,即“动能”,宇宙间物质最大的相互关系就是“动能”。在五行中,这个“动能”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过程来实现。《内经》对五行的描述消显了金木水火土的语义特征,凸显元素间的生克关系,比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的“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相比于对元素本身的描述,元素间的生克过程成为参照系,以此构筑了图式化的五行生克过程(如图4所示:黑箭头=相克,空心箭头=相生)。

从本质上说,五行生克过程意象图式是关于五个满足生克制化过程和逻辑关系的抽象系统。其最大特征是:弱化ABCDE五大子系统,凸显系统间的生克过程。ABCDE仅仅是建立在生克关系基础之上的子系统,通过“生”与“克”两种手段糅合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推衍出复杂的生克过程,比如“五生”、“五克”、“生生克”、“生克克”等。五行生克逻辑贯穿于《内经》文本始终,用以解释人体的脏腑功能、功能失用、病机转归,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灵枢·本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本藏》等篇章对此有精彩描述。

3.3中医隐喻话语的本质——过程隐喻

采用五行思想解释物质世界的构成、联系及变化是通过五行配伍和五行生克来实现的。五行配伍赋予了五行思想以本体论意义,五行生克则更契合“五行”的本义,揭示了五“类”之间的关系律,反映了事物间的“利”与“害”两种基本关系[12],反映了和谐与失衡在破与立之间互动转换的循环运动。用五行生克过程解释人体生理病机转化也是通过取象比类思维方式来实现的,这与概念隐喻理论中的“映射”异曲同工,即从经验世界的“象”中提取概念、知识、范畴,用于描摹和认知人体结构、病理病机,并获取知识、指导健康养生。五行生克过程的语义映射是发生在各种生克过程之间的取象比类,我们称为“过程隐喻”:从宇宙万物的特定范畴中取象,寻求能够反映生克过程的集合,并与作为始源域的五行生克过程意象图式进行类比推理,寻找二者在特征属性和逻辑关系上的共性,并依据二者间的概念性张力,描述该特定范畴中的生克过程。根据Lakoff&Turner[3]将映射内容划分为位素、属性、关系、知识的作法,我们对过程隐喻的映射内容作如下说明。

3.3.1过程隐喻中的位素映射——生克过程

实体隐喻将五大子系统作为位素,而过程隐喻映射的位素是生克过程。如果目标域是五种材质,映射形成的两个位素是诸如“木生火,火生土”的相生过程(用“-”表示侮)和诸如“金克木,木克土”的相克过程(用“=”表示)。如果目标域是五脏,其位素表现为诸如“肝-心,心-脾”的滋养过程和诸如“肺=肝,肝=脾”的抑制过程。相克过程有乘变体。所谓“乘”,指克制太过,倚强凌弱,写作:A>C,C>E等;所谓“侮”,指由于一方太强盛,对“克我”的另一方进行反克,写作:A<C,C<E等。

3.3.2过程隐喻中的属性映射——对生克过程的特征描述

图4 五行生克过程意象图式

实体隐喻的属性映射基于对各子系统的属性描述,而过程隐喻是对生克过程的特征描述:相生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母子隐喻”来描述,“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相克可以被识解为“所胜”和“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乃我所不胜,“我克者”乃我所胜。所谓乘侮,《素问·五运行大论》描述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生克过程的属性映射到五行,体现为五种材质的物理性生与克,比如水生木指树木依赖水的滋养而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生克过程的属性映射到五脏,形成五脏之间的功能性促进与抑制。比如,当肝木旺盛,心火自然上升,反之则心火衰耗。

3.3.3过程隐喻中的关系映射——生克系统的内部衔接

(1)生克过程的推衍

实体隐喻的关系是各子系统之间的生克关系,而过程隐喻的关系体现为生克系统的内部衔接,以最基本的生克过程为基础,深挖生克系统内部的复杂关联,推衍出复杂的生克关系。发生在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基本生克过程可以演化出丰富多彩的复合生克过程,比如生克复用A-B=D映射到中医领域,可以阐述脏腑三方关系:肾水滋养肝木,肝木抑制脾土,从而实现肾水对脾土的制约;肝木可以通过助长心火,由心火制约肺金等。连续生+克A-B-C-D=A表现为,如果肾水太旺,可以依据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的方法,用脾土来抑制水。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两种推衍:“顺克”和“倒生”。A-B∧B-C⇒A=C表示“顺克”原理,即如果A生B,B生C,那么,A克C。ABC“顺克”关系映射到五行概念域,形成一连串涉及三方的生克关系网:金生水,水生木,所以金克木;木生火,火生土,所以木克土;土生金,金生水,所以土克水;水生木,木生火,所以水克火;火生土,土生金,所以火克金。A=C∧C=E⇒E-A表示“倒生”原理,即如果A克C,C克E,那么,E生A。ACE“倒生”关系映射到五行概念域,形成另外一连串涉及三方的生克关系网络:金克木,木克土,土生金;木克土,土克水,水生木;土克水,水克火,火生土;水克火,火克金,金生水。无论是“顺克”还是“倒生”,都仅仅是五行生克过程循环体系中的部分环节,该体系的动态性为五行生克过程的推衍创造了千变万化的表现形式,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五行生克过程推衍使五行体系始终保持平衡。

(2)生克过程的悖逆

在五行生克关系中,生克过程的悖逆现象属于常态。其一,最常见的悖逆是五行相侮,通过生克过程中的语义角色变化来实现。亢侮的完整逻辑表达式为:∃A≠C→A<C⇒C=A。读作:如果存在A不能克C,有可能存在C亢侮A,即C反克A。在相克过程中A是施事,C是受事,转变为亢侮过程后,二者施事和受事角色发生颠倒。《元理赋》中的名句形象地描述了五行亢侮中的语义角色变化:“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炽……”;《素问五运行大论》对亢侮现象也有详细描述,此处不赘述。

其二,五行生克无法实施。映射到五行和脏腑分别体现为:水不生木,肾阴虚不能养肝;木不生火,肝血心气不足;火不生土,心(肾)脾阳虚;土不生金,脾虚而不能滋养肺脏;金不生水,肺津肾阴不足;木不克土,肝郁脾虚;土不克水,脾虚水泛、肾阳不振;水不克火,肾阴虚心火旺;火不克金,心肺阳虚;金不克木,肺虚肝旺。

图5 ACE生克关系

图6 CE生克无法实施

五行生克无法实施是五行生克系统保持动态平衡重要的一环。以ACE之间的生克关系为例,图(5)为理想化的ACE生克关系图。但ACE关系可以出现变异情况,比如出现A↑→A>C→┐(C=E)→E↑→……情况:如果增强A(图6双箭头),那么A乘C,导致C克E无法实施(图7虚线箭头,见下页),从而有助于E增强,这并不是终点,它仅仅是生克过程循环系统中的一环。从这个意义分析,过程隐喻与实体隐喻具有互补性。子系统的增强和减弱是实体隐喻关注的焦点。对于中医而言,通过病症的外部特征反推五行生克无法实施的状况,寻找发病原因,并根据生克过程的规律得出治疗方案,这属于过程隐喻思维。

3.3.4过程隐喻中的知识映射——用生克过程的动态平衡演绎宇宙变化规律

实体隐喻传达的知识为:将世界万物与人体脏腑作五元化归纳,以“万有森罗,以五为度”的方式思考人体和疾病。过程隐喻的知识映射体现为用生克过程的动态平衡演绎宇宙变化规律。过程隐喻映射将五行生克过程意象图式无限拓展,进而把握事物的运动发展,映射到中医,体现为对人体脏腑变化规律的描述,并指导中医临床。中医施治中的“一脏补泻”、“缺什么补什么”属实体隐喻思维,是静态、片面、孤立的点性思维;若以生克过程为出发点考虑子系统的增强和减弱,以全局观看待系统的动态平衡,则能更加有效把握复杂的病变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隐喻话语的本质是过程隐喻。

4.过程隐喻的理论特色

(1)过程隐喻有深刻的体验性基础。生克过程意象图式来源于人们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关系,包括身体经验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知。比如人从娘胎中出来即为“生”,这种母子关系是最直接的体验;水性灭火、火性熔金、金属伐木、木器掘土、筑土堰水,这些“相克”关系很容易在生活实践中被观察和认识。

(2)过程隐喻有明确的词源学基础。《春秋繁露》解释“五行”时说:“行者,行也”。五行的“行”是流行、运动之义[13],过程隐喻彰显了“五行”的本义。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把“五行”译作five activities和five agents;陈荣捷在《中国哲学纲要与注释书目》中把“五行”译作five actions或five operations或five agents,并称译作five agents为佳。用activity/action/operation等词来译“行”符合我们对过程隐喻的定义,译作agent也与过程隐喻相符,因为agent体现了现代语言学中的“施事”与“受事”关系。

(3)过程隐喻具有包容性。过程隐喻以生克过程为基本位素,通过在不同范畴或概念域的映射,拓展了生克过程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不仅有简单的二元生克关系,还有复杂的多系统参与的生克,这有利于充分解释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世界以及自然万物之间的联系,更有助于解释人体脏腑之间、体内与体外之间复杂的变化规律。过程隐喻还适用于阴阳学说,“阴阳”的本义取自于物质世界的本质——运动中的气体,阴阳关系体现为太极图中黑与白的渐进式变化。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恰恰是阴阳对立统一、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阴阳盛衰和转化是中医判断疾病与治疗方案的标杆。我们将另文阐述。

(4)过程隐喻能有效化解部分中医学困惑。由于生克过程取代了子系统的本体论地位,子系统的作用被削弱了,生克过程本身是参照系,不受制于具体的事体,所以诸如《吕氏春秋》与《内经》五行配脏的差异、东汉王充“水胜火,鼠何不逐马”产生的困惑、《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与《灵枢·脉度》关于心开窍于耳还是舌的前后不一致可以化解。采用过程隐喻思维也能化解《内经》广受批判的“尚阳”思想,即消解阴与阳的主体地位,弱化二者在阴阳体系中的个体功能,凸显二者整体性的此消彼长和相互转化,这样便无所谓阴阳孰轻孰重的争辩。

(5)过程隐喻有异于同样关注动态行为和事件发展的动词隐喻和事件结构隐喻。动词隐喻本质上是通过动词激活其与名词的常规语义匹配,映现相关事件为其始源域[14],然后对始源域和目标域行为(事件)中的某些概念属性进行对比参照。这实际上是实体隐喻在视点上的变异,即从关注位素转变为关注属性。事件结构隐喻是对事件结构进行概念化,表征位素间的关系,比如,把状态视为位置;状态的变化即位置的改变;行动的目标即终点;采取的方法即路径;遇到的困难即障碍等等。事件结构隐喻仍然难逃实体隐喻的覆辙,即把关注的焦点从位素转变为关系,没有把事件过程本身看作位素。

5.过程隐喻在中医施治过程中的运用

在五行生克过程符号体系视阈下,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生克过程串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体五脏关系与之取象比类,便可得出结论:一脏病变可波及其它四脏,可以用五行生克过程来确定治疗原则。“一脏补泻”体现为实体隐喻思维,关注的焦点是各个脏腑本身的功能特征,与实体隐喻不同,过程隐喻把生克过程本身视为维持五行体系动态平衡的基本手段,并通过生克过程的推衍和悖逆将复杂的生克关系映射到中医领域,对应了复杂的人体病理病机和脏腑失用转归,形成了针对病理病机、治法治则方面的隐喻性描述(见《素问·玉机真脏论》等篇章)。比如中医治疗总则中的“虚则补其母”其实仅说明了补虚法的一个方面,如若按照图(6)中过程隐喻对生克过程的推衍模式,A↑→A>C→┐(C=E)→E↑,也能产生治疗效果,比如肺阴虚,不补其母脾脏而补肾阴,也能起到“令其实”的效果。过程隐喻的存在说明虚则补其母并不是治疗虚证唯一的治则。实体隐喻关注脏腑系统本身的虚实变化,过程隐喻关注生克过程本身,二者有机结合便能够推演出中医几十种甚至几百种治法,并通过长期临床经验而稳定下来。

又如下面这种情况(粗线条=加强;虚线=减弱;单箭头=相克;空心箭头=相生):

图7 ABD生克关系失衡图

图8 肝木虚的补救方案

如图(7)所示,如果A减弱,根据AB相生关系,B也有可能减弱,那么B对D的克制也会减弱,甚至是无法实施,从而使D失去制约而增强,D增强后会克制A,使A更弱。中医的脏腑功能失用往往是由于各脏腑系统超出正常状况的增强或减弱。比如,肝木如果亏损,木生火便受到阻碍,导致心火衰耗,这样火克金便很难实现,肺金失去了制约,在外形成痰涌咳吐,在内导致肝木虚弱。其补救措施若按照“实则泻其子”原则,则是泻D之子E,即制约肾水的功能;若按照“补母能令子实”原则,则是增强A之母E,即促进肾水的功能。这样就会导致施治悖论。这是静态、片面、孤立的点性思维使然。仅仅在数量上对五行生克关系子系统进行补和泻,缺乏统一的辩证性思维,很容易导致系统失衡。此时应该充分分析失衡原因,以系统内的生克关系为基础施治,才能做到药到病除。中医学认为,肝木虚,欲令肝木平,方法有:法一:虚补之,补肝木。法二,虚则补其母,补肾水。法三:子能令母实,补心火。法四:泻肺金。这四种方法中,除法一属单独一脏补泻外,其他三种方法(图8所示)均是以生克过程为主导的治疗方案。

6.结语

中医隐喻思维具有多元性特征。对中医话语的研究应该围绕基于取象比类的隐喻性思维展开,通过揭示中医话语背后的隐喻性心智操作,实现揭示中医话语本质的目的。在五行配伍方面,借助实体隐喻(存在巨链隐喻)思维,以概括化的五种物理和功能性特征为始源域,包容通联时空万物,描述人体五脏系统,构筑庞大五X系统。在五行生克方面,运用过程隐喻将生克过程意象图式与其他概念域中的生克关系取象比类(映射),从而把生克过程与五行、五脏以及其他五X配列纳入同一解释机制。与实体隐喻不同,过程隐喻以生克过程本身为位素,以生克过程的特征性描述为属性,以生克系统的内部衔接为关系,用生克过程的动态平衡演绎宇宙变化规律。在中医话语的阐释中,过程隐喻具有实体隐喻无法比拟的理论优势。在中医临床诊治中,过程隐喻能够弥补实体隐喻的部分失效,前者关注“线”,后者关注“点”,二者结合便能对中医隐喻话语进行完整而有效的阐释。

[1]Lakoff,G.,& Johnson,M.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G.,& Johnson,M.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3]Lakoff,G.,& Turner,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4]Gibbs,R.W.The poetics of mind:figurative thought,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5]Kovecses,Z.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6]王前.中国传统科学中“取象比类”的实质和意义[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4).

[7]孙亚.隐喻与话语[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8]孙毅.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9]刘丽华,李明君,意象图式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前沿[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0]Langacker,R.W.1987.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1]Talmy,L.Force dynamics in language and thought[J].Cognitive Science 2:49—100,1988

[12]邓铁涛,郑洪.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J].中国工程科学,2008,(2).

[13]黄顺基.中医学是否是科学——诘难何祚庥院士“中医不科学”之说[J].辽东学院学报,2008,(2).

[14]张建理,朱俊伟.动词隐喻的本体研究[J].外语教学,2011,(1).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图式隐喻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