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区域开发模式刍议

2015-03-09 02:44
关键词:山地山村中心

姜 锋

(重庆师范大学山地经济研究中心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一、山地、山区和山地区域

“山地”是出现较早的术语,地理研究者根据“高度、坡度”概念界定地形地貌,把地理空间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等基本类型。[1]学者们把“高度”作为主要因子,“坡度”作为次要因子来界定山地与非山地的区别。[2]目前,地理学界较为统一的观点为,凡是绝对高度在500以上,或者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的区域统称为山地。其中,又根据“绝对高度”、“相对高度”的不同,划分出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等概念。

“山区”,学者认为是自然与人类社会活动的交叉部分,与“山地”概念相比,“山区”概念更侧重于人类社会活动。有的认为:“山区”范围强调空间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它的量化涉及人文和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与山地范围的量化相关但又有差别。[3]还有的认为:“山区具有自然和经济的双重意义,是以山地这种特殊自然综合体为基础的,并包括一部分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有内在联系的相邻非山地。”[4]1

“山地区域”概念,并不是“山地”的简称和缩写,也不同于“山区”,它是由众多大小不同、规模不等、错落有致的中山、低山、丘陵所构成的特殊地域空间,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既包括农村、城镇,又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它是由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组成的复合系统。[5]与提出“山区”概念相同的地方在于二者都侧重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区域,即“山区”和“山地区域”都是“山地”与人类社会活动的交集,或者人类社会活动的“山地”地理空间。所不同的是“山地区域”概念更强调“城乡一体性”、“国民产业整体性”、“社会生活综合性”,也可以说这是“山地区域”的典型特征;而“山区”则侧重于“山村、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等,往往忽略城镇、工商业以及其他社会生活。

二、山地区域的基本性质

山地区域的性质主要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国民产业整体性和社会生活综合性方面,它是一个整体性概念。

(1)城乡一体性。山地区域,从自然角度看,它是以一个或多个主山脉为中心形成的连续性地理空间,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由山、谷、峡、陵、坝、坪、隘、涧等自然元素构成。山地区域居民的生产、生活,就是把城、镇、村、社和山、谷、峡、陵、坝、坪、隘、涧等相互融合起来的集合体,人们的房屋、道路、桥梁等生活设施和基础设施就是分布在这些具有特殊元素的地理空间。山地区域的城镇一般都分布在相对平敞的区域,其规模相对较大,它是山地区域的“节点”或“中心”,是山地区域与外界联系的必由之路,往往也是山地区域规模较大的坪坝地区,如我国西部地区诸多的县城就是坐落在两山之间狭长、且相对平坦的山谷地带。而山地区域的乡村就分布较为分散,其规模也狭小,它们一般散居在大山坳两旁的山坡上,或者小山谷之中,个别的处于高山和更为边缘地带,山村规模一般也就十几、二十户人家,山村凭借山边基本交通与城镇进行生产、生活物资往来。

(2)国民产业整体性。山地区域,从国民经济角度看,它包括第一、二、三次产业在内的全部国民经济部门,但与平原区域经济发展相比较,山地区域国民经济又有着自身的特点。①山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水平较低。无论是从经济规模总量如GDP的核算,还是从财政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角度来看,山地区域都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②经济发展差异性很大。山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整体较低,但其各自发展差异性也较大,我国东部丘陵区域好于西南喀斯特山地区域,西南喀斯特山地区域又好于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又好于青藏高原地区。即使是青藏高原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分布又不平衡,几个中心城市又明显好于边缘地带。③国民经济第一次产业比重较大。山地区域产业整体上工商业发展较为迟缓,而农业尤其是畜牧业、养殖业、林业较为发达,这也是长期实行“资源禀赋”措施的结果。

(3)社会生活综合性。山地区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体,更是一个社会综合体,它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等为一体的多元集合。行政上,山地区域往往以山脉、河流等自然条件作为界限形成行政辖区;文化上,山地区域往往是民族集聚区,各种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形成具有传统的、浓郁的、特色的文化;但作为社会生活综合体的山地区域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穷,这表现在多个层面,如住房、饮水、卫生、教育、健康等。[6]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山地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生产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同时封闭严重,长期缺乏与外界交流引起的。

三、山地区域发展的两种基本模式简析

山地区域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关系,因此在区域空间布局和开发上与平原地区有很大不同。常见的基本发展模式有“点-轴”理论和“组团式”理论。

(1)点-轴开发模式及其适应范围

点-轴开发模式是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首先提出的经济空间结构模式,它是极化-扩散效应模式理论的拓展。所谓“点”,是指各级居民点或工矿区,或各级中心城市(镇),或各类聚集区。无论“点”的形式如何,都是区域内人口、产业、产业组织和社会组织相对集中地,它能够对本区域的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所谓“轴”,即由交通、通讯干线、能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其轴线主要包括沿海岸型、大河沿岸型、沿陆上交通干线型、混合发展型四种。[7]因为轴线上往往有大量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农林牧渔资源、水能资源等,因此,以“点”为增长极可以较快地拉动沿线经济带发展。点-轴开发模式对我国整体国土,尤其是在经济特区、环渤海经济区和华北平原地区的空间经济布局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点-轴开发模式却并不适用于我国广大的山地区域,这是因为山地区域居民点分散、经济资源分布不均匀、经济多中心的缘故。以重庆市为例,重庆直辖10多年了,从“三大经济区”[8]、“四大板块”[9]、“一圈两翼”[10]、“五大功能区”[11]的战略提法来看,以“点带线”的点 - 轴发展模式很难适应重庆山地环境,由此空间区划不断调整细化,“五大功能区”相对于最初的“三大经济区”而言,空间和板块分类更加具体、细化。

(2)组团式模式及其适用条件

对于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影响较大的地区,最近几年我国部分城市规划理论专家又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组团式城市结构。[12]由于独特的地形地貌,山地城区很难像平原城市那样形成“单中心摊大饼”式的主城格局,而是因地制宜,根据江河走向、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在城市每一个相对平整地段建立起有一定规模的分区中心,团块面积大、人口多的地区成为大中心,团块面积小、人口少的地区成为小中心,各团块之间由一定的交通设施连接起来,因而整个主城区就是由多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基本团块组成的、错落有致的组团式城市结构。如重庆主城区的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就取得了成功,实际上在我国沿海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也有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城市群。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了东京、大坂、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共同构成太平洋沿岸东海道城市群。组团式理论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对于包括众多以山村、集镇、县城为主的广阔山地领域,却有明显的不足。这是因为山村、集镇、县城之间有一定的经济层级,并且其之间的距离更远,经济资源分布更不平衡。如渝东南山地区域的酉阳县,县域包括38个乡镇,270个村,常住人口56.82万,分布在5000多平方公里的山地区域,县城坐落在一个较为狭长的山谷地带,建成区面积10.2平方公里,[13]集镇则分布在相对平坦的平坝,更为远的地方,有些村落散布在山坳、山坡,参差零散,组团式城市结构显然很难适合这样的山地区域。

三、适应山地区域开发的新模式:“多点聚落式”发展模式

“点-轴”和“组团式”两种空间开发模式理论对于地域宽广、要素资源分散的山地区域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是把两种开发模式结合起来,对于山地区域却有着一定的实用性。其结合的关键是取“点-轴”开发模式中的“点”,但这个“点”不是由原来的大城市形成的节点,而是建制镇(或主要乡镇)形成的节点,以这些建制镇或主要乡镇为中心,以镇与镇之间交通网络为沿线形成山地区域的“组团式”空间建构,即所谓的“多点聚落式”山地区域空间发展结构模型。“点”就是聚落的意思,多个“点”也就是多个聚落的意思,“多点聚落式”模式也可称之为“聚落式”模式。“聚”,“一年而所居成聚”[14],即村落的意思。“落”,“李贤注:《广雅》曰:‘落,居也’,案今人谓院为落也。”[15]733“聚落”(settlement),在当前泛指一切居民点.。相对于点-轴发展理论和组团式发展理论而言,多点聚落式发展模式把增长点(极)或中心放在乡镇层级,以乡镇为基本单元、以县城为中枢、山村为经济末梢,形成错落有致的、多层次聚落式的山地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式。

(1)以主要乡镇为基本单元(极点)的山地区域经济布局依据

山地区域的城镇是除了县以外最为中心、繁华的地区,尤其是建制镇,必须是人口和经济等指标达到一定规模的聚居区。把镇作为山地区域的增长点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镇的发展和变迁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根据历史考察,我国从公元四世纪北魏时期就开始出现“镇”,宋明时期,镇已经成为商业、手工业较为集中的县以下的市镇地方行政建制。经过千年的积累、发展和变迁,在平原地带虽然镇的兴旺、衰落较为常见,但在山地区域,由于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因素,镇的积累发展往往一直在延续着,如酉阳县龙潭、龚滩等古镇都有百年的历史。这些古镇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聚居地,有较为雄厚的物质和文化积淀。第二,镇域经济对山地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而其中农村人口占比又非常高,实现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不能光指望大城市,尤其是山地区域,城市的空间容量非常有限,因此必须依靠集镇。正如中共中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16]第三,加强镇域建设也是山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考虑。山地区域居民点分布分散,但每一聚落人口又相对集中,仅仅发展县城中心,其辐射带动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如山地区域许多镇距离县中心都在几十公里开外,有的甚至上百公里,以县城为中心的运网布局很难达到最佳经济效益。

(2)以山村为经济末梢的山地区域布局依据

山村是山地区域的社会神经末梢,其中也有不乏富裕的山村,但更多的是贫困、落后的山村。相对于平原与近郊的农村而言,山地区域的山村具有规模小、分散性与边缘性特点。第一,规模小。山村往往坐落在山坳或山坡地带,自然地理很难有广阔地带供人们建立生活设施,山村规模一般从几户、几十户不等。如渝东南山地区域一个镇大的不过几万人口,小的才六七千人,分为几十、上百个村民小组(山村),这与北方平原地区的乡村有很大差别。第二,分散性。山村往往分布在较为广阔的山地区域,几十户人家星星点点的散落在山坡,上千个山村分散在几千平方公里的山地区域,形成独特的山地聚落式生产、生活方式。第三,边缘性。山地区域的许多山村距离经济、文化中心较远(其实直线距离并不远,而是交通不便),与城市中心各方面的差距都比较大。表1是我国西南山地区域某山村的实际生产、生活情况,这是我国山地区域村落的一个缩影。

表1 贵州威宁县石门乡年丰村[17]98

(3)以县城为中枢的山地区域经济布局依据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我国地理空间广阔,仅凭城市经济很难带动全国各地区的全面发展,而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在县行政区域进行资源配置,有着深刻的意义。尤其是在广阔的山地区域,县城作为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中心,对于山地区域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带动作用。第一,县级政权在县域空间范围内有一定的调控能力,能协调镇之间的经济关系。山地区域的县面积都较为宽广,但经济资源却基本相同,产业发展都有一定的趋同性,各镇之间如何做好产业分工,共同利用经济资源,发展本镇经济是一个大难题。如武陵山区具有“山同脉、水同源、风同俗”的特点,地处其腹地的秀山县县内有好几个乡镇都在生产茶叶,其品质、口感完全相同,但对外相互打压,影响对外竞争,在县里面的政策协调下,基本达成了一致。第二,县是山地区域的中心,对广阔的山地区域经济发展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县域在空间上不仅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也是县域内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县域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市场环境,是山地区域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中心。县域中心的经济发展,能够以自身的需求为镇的经济增长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第三,对外开放的高地,是吸收外来资本的主战场。发达地区的资本溢出中,首选地是具有较佳投资环境的县域中心,伴随着发达地区的产能过剩,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又将掀起,山地区域尤其是条件较好的县域中心将是吸纳过剩产能的理想地方。

总之,山地区域的经济空间结构中,经济层级的基础应该进一步降落在镇域范围,这是因为伴随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扩展,传统的产业布局发生了变化。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已经从城市中心外迁,乃至县城中心也已经成为商业、信息化产业等无烟工业的载体,工业进园区、进乡镇已经成型。根据对渝东南山地和部分渝东北山地工业园区考察,几乎所有的园区工业都已经迁出县城中心,向镇域发展。

四、实行“多点聚落式”开发模式的部分建议

在山地区域实行“多点聚落式”开发模式,即根据山地区域地形地貌特点,大江、河流走向,平坝、坡度实况,因地制宜,进行以镇为基本节点的空间经济布局。应在功能定位、交通布局和金融方面进行支持。

(1)加强山地区域主要节点城镇的功能定位

设定新的山地区域城镇规模标准,把人口在10000—20000之间,工商、交通、通讯等具有一定基础的镇作为主要节点,即基本经济单元。节点城镇主要具有两个功能:一是专业化功能。节点城镇利用山地区域的特色资源,如特色农产品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进行综合利用,发挥经济效益。二是承担县(市)的部分功能,分担县(市)压力。当前,山地区域的县(市)中心大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如县(市)中心人口稠密、住房价格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较重、土地紧张等,外迁部分工厂,分流部分人口对于解决县(市)中心压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节点城镇功能建设上,要周全考虑学校、公园、卫生医疗机构、商业等配套生活设施,就地解决居民的生活问题。

(2)围绕主要乡镇进行运网布局

运网布局的任务是要把各个点、面上的生产与生活活动连接成一个整体,它象人体中的大、小动脉和静脉一样,维系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转。山地区域的交通网络布局要以主要节点镇为中心,连接节点镇之间、节点镇与县(市),节点镇与山村之间的交通。在以节点镇为中心布局交通网络,还应考虑各节点镇的专业功能、区域地位,以及自然地理、行政因素等情况,避免生产、生活单位向某些节点镇聚拢,形成新的“极化”中心。

(3)实行金融现行政策

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血液,商品经济越发展,金融的地位越突出。山地区域拥有较大资源优势,尤其在特色农产品、矿产和旅游领域,但资源优势不能很好地转变为经济优势,究其所在,是由于经济资源不能够很好得到利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就是不能很好地“运动”起来,不能为资源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实现山地金融政策,就是使山地经济资源商品化、资本化,尽快让山地资源运转起来,发挥后发优势,为山地区域民众带来收益。同时,实行金融现行政策,也是改变传统行政配置资源方式,实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途径。

[1]江晓波.中国山地范围界定的初步意见[J].山地学报,2008,26(2).

[2]杨斌.“数字山地”框架下的山地本体及数字化分类研究——以四川省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9.

[3]计伟,江晓波.湖南省山区范围划分初探[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

[4]杜克勤.中国山区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5]邓正琦.山地区域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山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庆)论坛报告[R].2014-10-11.

[6]王小林,Sabina Alkire:中国多维贫困测量:估计和政策含义[J].中国农村经济,2009,(12).

[7]陆大道.二〇〇〇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J].地理科学,1986,(2).

[8]重庆三大经济区: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9]重庆市四大板块:主城都市区、渝西走廊、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

[10]重庆市一圈两翼:“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

[11]重庆市五大功能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

[12]易峥.重庆组团式城市结构的演变和发展[J].规划师,2004,(9).

[13]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14]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O].北京:中华书局,2013.

[15]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6]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8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R].

[17]沈红.石门坎文化百年兴衰: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现代性经历[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6.

猜你喜欢
山地山村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山地草甸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山村日出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村一天一个样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沉寂山村崛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