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山地传统农业的改造

2015-03-09 02:44
关键词:农业产业山地集群

李 碧 宏 刘 畅

(1.重庆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2.中共茂名市委党校,广东 茂名 525000)

马歇尔、克鲁格曼和波特等人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当前理论界对农业产业集群的描述还比较粗略,未能从逻辑上清晰说明集群产生的根源,未能厘清在农业产业集群中,农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未能结合具体的农业形态,就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旨在从理论上分析产业集群与农业产业集群各自的内涵及产生根源,厘清它们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以山地传统农业的发展为例,分析农业产业集群对改造山地传统农业的政策含义。

一、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与传统农业的逻辑关联

(一)产业集群是市场范围拓展所引起的分工和专业化不断发展的产物

19世纪下半叶,马歇尔首次在《经济学原理》里用“外部经济”的概念分析了众多小型企业集中在一起的现象。[1]289-290市场、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活动走向集聚的前提。当互有差异同时又相互联系的个人或群体,从某项物品的生产者到为该物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顺利进行提供辅助服务的群体或者组织,更多地聚集在一起时,集聚的程度提升了,集群现象开始出现。

用波特的话来说,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地理上集中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专业化或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和机构以及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2]132-138。这一定义不过是一种现代的表述方式而已。尽管以今天的标准来看,现时的产业集群远非古时可以相比拟,但它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技术水平、组织方式、联系紧密度和规模大小等表现形式上面,而它们各自存在所依赖的经济学原理并没有改变,亦即依然是市场产生和拓展所导致的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经济活动集聚的结果,所以其实质也没有改变。

(二)产业集群发展是主导性行业和辅助性行业的共同发展

产业集群不仅仅是单个产业或者行业的事情,它是众多的产业和行业汇聚在一起形成的整体网络,正如生物学意义上的群落与种群的关系一样。产业集群的意义不外乎是把这些互为联结的产业链的全部或者部分聚合在一个狭窄的地理单元里面,使它们彼此能更好地相互配合,利用专业化、规模经济和外部性的收益,降低交易成本,以更加经济地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

至于蔬菜产业集群、家电产业集群、软件产业集群这些称谓的意义只是说,这些行业的产业链在此集群里有完整或者相当完整的体现,亦即它们是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而其它行业更多地是以支持者的形式出现,所以它们的产业链条只有相对少的一部分反映在此集群中,用马歇尔的话来说,这些就是“在附近的地方”产生的“辅助的行业”,它“供给上述工业以工具和原料,为它组织运输,而在许多方面有助于它的原料的经济”[1]284-286。基于更宽广的视角,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其内部的辅助性行业(诸如相关的上下游行业、技术开发、运输、营销等行业)的发展。

(三)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在技术进步和组织变迁的驱动下完成的

集群的发展意味着其内部的主导性行业和辅助性行业的发展,而行业的发展又是在技术进步和组织变迁的驱动下完成的。区别于古代较低水平的集群现象,现代产业集群取得高度发展的原因就在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组织方式的革新。

从跨产业和跨行业的视角上去理解问题,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自然也就可以根据产业和行业间市场相互融合的程度来进行划分,市场融合的程度又是由技术水平和组织水平所决定的。在初级水平,集群内部所涉及的各个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度并不高,尽管它们相互间存在产业链上下游、投入-产出或者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但产业和行业彼此之间依然存在相当明显的界限;在高级水平,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组织制度的更新中使集群内部各产业和行业之间走向相互融合,彼此之间的界限已经难以区分,此时,新的更高水平的产业和行业将会产生,从而推动经济发展走向更高的层次。

(四)产业集群包括四个要素:市场、行业、技术和组织

至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产业集群的四个要素:市场、行业、技术和组织。市场的存在和拓展是产业集群产生的根源;主导型行业和辅助性行业是产业集群的包含内容;技术和组织的进步则是产业集群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力。

可以用流程图做一个简要的汇总说明。图1展示了产业集群产生的经济逻辑,它是互通有无的人类倾向发展的产物,期间经历了分工、专业化、市场拓展和经济集聚的过程,产业集群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同时也是市场产生、拓展并最终走向融合的过程。

图1 产业集群产生的经济逻辑及其内涵

(五)农业产业集群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实现方式

传统农业即非市场化、自给自足、以简单投入再生产为主的农业。它通常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规模狭小,技术水平落后,资本薄弱,以劳动投入为主,抵御风险能力差,在相当程度上要“靠天吃饭”。传统农业实际上是一种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发生变动,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长期停滞的小农经济。[3]24-25由于农业生产的技术状况长期基本稳定,农产品的供给水平也大致保持不变(气候、战争、饥荒等突发因素在短期内会影响供给曲线的位置,但长期来看,供给曲线的位置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由于农产品的生产自给自足,所以从总体上看,需求状况也近乎不变;最终使得农业生产保持在低水平均衡上。在低水平均衡的条件下,农业的市场化程度是非常低的。根据斯密-杨格定理,若市场微弱,分工和专业化就难有进展,继而再进一步制约市场的扩大,农业经济的集聚程度必然低下。所以集群现象虽然存在已久,但是在近代以前,集群只存在于手工制造业和商业里面,而与农业无缘。

农业产业集群可以视为在市场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市场、行业、技术和组织等因素切入到传统农业中而产生的新经济现象(见图2)。经合组织指出:“农业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相互临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4]农业产业集群面向市场,通过现代组织方式和工业、信息技术,与二、三产业在相交融中互为促进。其中,市场的拓展和融合意味着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必然是市场导向的,市场的培育将起到基础性的地位;技术和外部行业的引入意味着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一方面应当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应当在跨产业和跨行业的视角下发展主导性和辅助性行业,而这两者所对应的是必须对集群中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组织因素的引入表明农业的生产方式将由传统分散的小农生产转变为现代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与此相适应的组织变革将不可避免。所以借由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以改造传统农业是必然的结论。

图2 农业产业集群:现代农业的实现方式

二、农业产业集群改造山地传统农业的有效性

作为一种以地形作为分类标准而来的农业形态,山地传统农业既有一般传统农业的共性,也有其作为具体农业形态的特殊性。山地传统农业的特殊性意味着通过农业产业集群改造山地传统农业需要考虑到山地农业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对农业产业集群改造山地传统农业有效性的讨论主要基于山地农业的特殊性分析。

(一)山地传统农业的界定

山地是由一定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组合的地域。至于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具体标准则存在众多争议和讨论。人们习惯于诸如“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三分之二或者约70%”之类的表述。江晓波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UNEP-WCMC)的标准测算所得出的我国山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则为46.11%。[5]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有广泛影响的量化表述。

山地传统农业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基于山地土地的所有人类传统农事活动的总和,包括种植业、园艺、林业、畜牧业以及其他支持系统。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山地传统农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平原农业迅猛发展,山地传统农业的区域经济地位逐步下降,成为平原农业的补充,药材、茶叶、烟草、水果干果、畜产品、木材是山地传统农业的主要输出产品,也是其有能力保持区域农业经济地位的根本所在。

(二)山地传统农业的特征

山地传统农业除了具有一般传统农业的共性以外,还具有山地区域所特有的自然资源多样性、地理空间边缘性、生态经济脆弱性和生产方式落后性等特征。

1.自然资源多样性

山地具有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使得山地区域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同时,山地资源的类型和特征在三维空间方向出现多样化变异趋势,不管是经度上还是纬度上延伸,其自然资源在一年四季都有较大差异。例如贵州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立体气候明显,“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其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其中野生动物达3800多种,有3700余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因此,山地资源的丰富性,使得其发展过程具有更宽的选择面,往往能够找到其优势和特色产业。

2.地理空间边缘性

地理边缘性是指山地区域在地理空间上的不可接近性和不可进出性。由于远离省市、全国和世界的经济增长中心,山地区域无法参与发达地区的社会分工,无法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从而在经济上将山区分离了出来,使山地区域成为经济社会的边缘地带。地理空间边缘性的后果使山地农业经济系统同其他经济系统割裂开来,最终形成自我封闭。其表现为,区域外的人员很难接近山地,而山地的居民也很难甚至是不愿走出大山。

3.生态经济脆弱性

山地传统农业的脆弱性不仅表现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而且还表现为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山地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指由于受海拔、陡坡以及地质、土壤和气候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山地生态系统对抵抗外部干扰的能力非常脆弱,如果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便很难恢复,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等环境灾害。在广大山地区域,农业生产其实就是不断开垦荒地的过程,有限的地表植被不断遭到破坏,脆弱的生态坏境很难恢复。山地农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实际上是由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所导致的,由于山地农业的低水平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山地农业的产出量较低,除了满足农民基本的生活需要以外,没有消费剩余,因而山地农业系统只能维持低水平的生存需求。这样,如果发生灾害,农民很容易陷入生存危机的状态。

4.生产方式落后性

山地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性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条件差。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交通、能源、水利等发展滞后,农业生产以单家独户为主导,种植品种不一,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生产效率十分低下。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长期以来,我国农机科研部门和农机生产企业重视开发和生产大中型马力农业机械、大宗作物农业机械和重点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的农业机械,而不愿或忽视开发适用于山地多样化作物的中小型农业机械,适用山地作业的农机具品种少,而且由于市场利益的趋动及技术成熟度不高,适应山地的农机具大多价格较高,性能质量不尽人意,导致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长期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通过集群式发展改造山地传统农业的有效性

农业产业集群改造山地传统农业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图3进行说明。图3中的E1点代表山地传统农业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当一个经济体中的农业由传统农业占主导的时候,它就会处于这个位置;E2点代表现代农业的高水平均衡状态,对应的是农业现代化已经实现的情景。在E1和E2之间是山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此时,两种农业形态并存,我国山地农业的发展也正处于这个阶段。这一阶段是不稳定的,也是非均衡的。

结合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农业的市场化正在逐步深入,使得农产品所面向的市场范围也不断拓展,这将导致外部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使得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但供给曲线的变动稍显复杂。一方面,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以及城市化发展所引起的耕地资源的减少将提高农业劳动力和土地的价格,提高农业生产的成本;另一方面,随着土地流转的增加,耕地的细碎化程度将会下降,耕地集中程度和规模的提升能有效规避在分散地点进行生产的各种转移性成本,同时便于机械化的推广。另外,现代生产技术的应用,农业科技的推广以及新型组织方式(例如各种“公司+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组织方式)的运用,都将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使得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的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放缓将逐步趋弱,而使其下降的因素却会持续性地起作用,所以总体而言,农业的生产成本将呈下降趋势,换言之,农业生产能力将不断放大,供给曲线也将向右移动。在新的均衡水平上,农业的产出和收益水平都将提升。山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变迁也就是低均衡水平E1向高均衡水平E2的转移。

图3 山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移

这样,农业产业集群在改造我国山地传统农业中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过渡阶段供求曲线的变动范围即阴影部分ABCD正是农业产业集群可以大力发挥作用的区域。过渡阶段农产品市场的扩大,现代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新的组织形式的涌现,农业及其辅助性行业的发展使得借助农业产业集群改造我国山地传统农业不仅可能、而且成为必要。

三、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改造山地传统农业

上述分析的逻辑延伸自然意味着我国山地传统农业的改造。山地传统农业的改造应当围绕农业产业集群的构成要素即市场、行业、技术和组织等四个方面下功夫。

1.拓展市场领域和范围,提高山地传统农业的市场化程度

提高山地传统农业的市场化程度首先必须促进山地农业投入要素的市场化。统一的土地市场、农业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取消户籍制度。当前土地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土地的自由流转,但离土地的市场化依然有较远的距离。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户籍制度既不公平,也没有效率,户籍制度的取消应当是大势所趋。其次必须提升山地区域与对外联系的便利度。市场起作用的范围受制于对外联系的便利度,亦即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程度,提升山地区域对外联系的便利度,将能有效拓展市场在农业发展中起作用的范围。应当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的道路建设,确保“村村通公路”目标落到实处,同时对村级公路进行定期维护;发展农村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降低运输、邮递业务在农村发展的成本;改善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广播、有线电视、移动通讯和网络信号在农村地区的覆盖度,降低对外信息沟通的成本。

2.支持农业产业集群内部各行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集群内部各行业的发展依赖于三个方面:

一是改善山地农业生产条件。进行综合性的农地整治,改善水利设施以方便农业灌溉和排水,改进田间道路以提高通行能力,促进耕地的自由流转、降低农田细碎化程度以利于规模经营;在农地整治和农村剩余人口逐步外迁的同时,循序渐进推广机械化,最终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二是细分、再造和延伸山地农业产业链。对山地农业生产各环节进行细分,提高专业化程度;再造山地农业产业链,都市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植物工厂、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农业形态方兴未艾,相关的企业和产业组织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区位和禀赋优势以及市场供求条件,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形态;延伸现有农业产业链,农业发展不能止于生产和销售简单初级产品,前期的研发工作和后期的产品加工可以创造更高的附加值。

三是发展辅助性和支持性行业。农业产业集群内部包含了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部分部门,应当发展这些辅助性的行业机构。发展各种农业技术部门,农科站、种业公司、动物疫病防治机构的存在对相应行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发展与当地农业生产相配套的零售和运输行业,以方便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和农产品的运输;在农业生产基地周边发展相应的农产品加工制造业,这便于就近采购原料和吸纳当地的剩余劳动力,也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了农户、企业和农业产业的三赢。

3.用现代科技改造山地传统农业

必须采用现代生产方式,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山地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在农业生产中采用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增加农业机械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在农业产业集群内部建立公益性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服务站,同时也鼓励有条件的当地企业、相关院校和机构进行技术研发,政府则相应地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技术的研发应当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实践紧密结合,提高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比例,以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目的。

4.用现代组织方式改造山地传统农业

农业产业集群由一系列的产业化组织所构成,通过农业产业集群来改造山地传统农业也意味着要促进产业化组织的发展。近年来,各种农业产业化组织不断涌现,例如,“公司+农户”的组织方式,“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组织方式,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等。这些组织的发展使得现代工商业的组织文明切入到农业发展上来,大大提高了农业的市场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程度。应该继续允许企业和农户自由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化组织,在税收和信贷方面适当给予相应的农户和企业一定的优惠,鼓励各类产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李春海,张 文,彭牧青.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及其导向:组织创新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1,(3).

[5]江晓波.中国山地范围界定的初步意见[J].山地学报,2008,(3).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山地集群
山地草甸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山地之旅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山地之美——雨补鲁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