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电大新余分校 新余市成人教育中心 张群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以应收账款业务为主的信用管理起源于西方,已经经过150多年的历史。我国信用管理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并且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与西方先进的水平相比,还是从我国企业这方面的实际需求出发,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等业务的信用管理理论及实务的水平都相当的滞后。
在西方,企业把信用赊销当作主要的销售手段和竞争手段,而我国企业由于惧怕被拖欠,采用信用交易方式仅占20%左右,现金交易高达80%。因此,在对应收账款管理的导向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即应收账款管理目标和应收账款管理观念不同。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
西方市场经济走向成熟,标志之一就是完全市场化。当资金筹措、营运、分配都走向市场时,企业财务人员必然要完全摆脱小商品意识,形成全局的、动态的、发展的、战略性的财务观念;企业应收的理财目标必然不仅仅满足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其最终目标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应收账款占用比重的合理性;(2)讲求应收账款的效益性;(3)保持应收账款企业收回现金支出的衔接;(4)保持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和严肃性。当然,不同性质的企业或情况不同的企业,具体的管理目标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比如,业绩处于低落时期的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目标可能会主要关心于保持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和严肃性方面,做到绝对控制企业的资金运转;而高速增长的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目标则会重点关注于讲求应收账款的效益性上,加强了现金流量的管理与财务风险的防范。使企业在实现利润数量最大化的同时,还实现了利润质量的最大化,保证了资金流的正常、平衡运转。
中国企业才由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竞争意识不强,不能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局部的、静态的财务观念,因而较少涉及筹资方案的选择、资金结构的优化、股利决策等财务问题,企业理财人员更注重遵守财经法规、降低生产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目标还仅仅停留在利润最大化。试图通过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使企业实现利润的数量最大化。正因为如此,在我国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例:一家有利润(会计报表显示)的公司一夜之间即可“轰然倒塌”。究其原因就是公司现金流量不足,遭遇了“现金荒”。
在企业商品与劳务的赊销赊购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中西方市场经济发展时间的不同、中西方文化氛围不同而导致中西方在对应收账款管理的观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对应收账款管理的管理观念是“大众信用”。来自于市场大众的交易,并在于市场交易的存续和发展。赊销业务发生时,应收账款相关的资金等业务的判断、标准,如收入、成本、信用标准和决策等皆由市场规律——市场中交易双方博弈后决定,而不会因客户而异。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是本着一种“人际信用”的管理观念,对应收账款的相关管理决策皆以人际关系为转移的。应收账款相关的资金等业务的判断、标准的选择等常常因客户而异,无法做到“一视同仁”。因而在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决策时,无法科学决策,实现不了应收账款管理的利润最大化。
对于将军来说,不熟悉地形是打不好仗的;对于财务管理人员来说,不了解财务管理环境是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的。
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早于中国一百多年,这些国家市场经济已经成熟,经过了法制化建设和完善,市场竞争形成了健全、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建立了真正的信用机制。从而保障了对经济行为的信用约束性,使个人、企业自觉、公平的按信用原则进行经济活动,维护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当前我国家经济体制发展还不成熟、不完善,重要表现是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职能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转变。出现了很多无视公平有序竞争权利和契约意识的失信行为,严重破坏、阻碍和干扰了经济市场的健康、协调的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都有以信用赊销等业务为主的信用相关的法案及其基本准则。如美国在20世纪60至80年代就出台了许多与信用相关的法案,如信用机会法、公平信用计费法、信用修复机构法等16项之多;西欧各国也都建立了信用有关的办法、规定;通过相关法案,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效的信用管理法律环境,能很好的保证企业和消费者征信信息流的通畅。
近几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过程和转轨加速的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制定出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但是,由于我国缺乏法制传统,新的立法又是在过渡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制定出的法律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问题和缺点。如过于简单和粗糙;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缺乏对信用的经济制裁、法律约束;缺乏完整、系统性等问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专门治理社会信用的法律环境。使得目前我国的赊销信用风险加剧。
在西方国家,可以说契约文明构成了其信用文化,他们认为契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用契约思想来构建国家理论,形成了西方契约文明和契约社会。从而使得西方的经济管理是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强调对债务人举债的偿还能力和意愿,以及信用评估;信用活动运行机制是“经济型”运行机制;信用观念从属于正义、公平的道德观;信用活动寻找的是“经济利益群体”,以资本为手段在信用活动中寻求质量与数量的利润最大化。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历史的延续性,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求偿是从道德出发,从未在经济活动上进一步规范和强调。从而使得经济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强调对债务人本身“德行”的评价;信用观念从属于“礼”、“义”的道德观;信用活动运行机制是“熟人型”运行机制;信用活动寻找的是“裙带关系”,在实现“熟人”统治团体的基础上,追逐利润的最大化。
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看,企业采用的是现代企业法人产权制度,实现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在传统观念中,道德文明构成了其信用文化。对信用要了解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企业资本的社会化;有效地了解经济上的所有权(财产终极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法人财产权),从而使出资人同企业资产的实际营运相分离。使企业获得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形式和资格,能够自主地支配、使用、处理其实际财产。实现真正的“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互不牵制。使企业的产权清晰明了,在产权上拥有真正的独立自主权。
我国由于市场经济还处于培育、完善中,规范市场行为的机制还未完全形成,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并存和相左,使市场失去了统一的规范。占有权、收益权、转让权均高度集中于国家;企业不具有独立的支配法人财产的资格,从某种程序上讲,不能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微观主体。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国家所有制产权制度,缺乏明确产权界定,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各种权责利边界模糊,导致了我国企业资产管理中的产权约束主体缺位[3];导致政府无信、企业失信等现象的发生。
欧美国家信用管理制度及其发达,有着“征信国家”的美称。健全、严格、完善的管理,使得管理制度信息透明度高、信用风险较小。
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比较差,信用风险大于西方国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内部缺乏一些最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信用管理的重视不够和不到位;信用管理体制不完善,信用中介十分落后和不成熟;信息透明度不高,征信数据不通畅、不准确;信用管理立法的滞后性和信用管理惩罚机制的不力。使得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工作上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意味着企业在经营中时刻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国家(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将风险管理作为一种无形管理,大多已建立了非常完善的管理模式。如:中央信贷登记为主体的德法模式、商业征信公司为主体的美国模式、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的日本模式等。
我国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与政府的宏观管理密切相关。事实上,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开始向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方面努力,但在目前缺乏完善法律保障、企业信用数据未公开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模式的建立,单靠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推动非常困难。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同时,中国特色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模式的建立采取特许经营模式。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急需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考资料
[1] 徐艳.中西方信用管理比较[J].会计之友,2003(2).
[2] 何岚.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新财经(理论版)[J]. 2011(6).
[3] 张玉扣.浅析应收账款管理的内涵及思路[J].中国商贸,2012(14).
[4] 高翠芳.关于应收账款管理的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4(9).
[5] 杨亚春.浅析应收账款管理[J].科学导报,2014(21).
[6] 李慧.北元化工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5(3).
[7] 崔涛,蒲菲.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