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东
广东省茂名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广东茂名 525000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痛经、月经异常(主要是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不孕、性交不适和子宫增大,给患者的工作、生活质量、生殖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不良影响。近年来,子宫腺肌病出现了发病率上升和发病年龄下降的两种趋势,即更趋年轻化[1]。以往治疗本病的方法主要有西药假孕疗法、绝经疗法和子宫切除,近年来增加了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方法[2-4]。子宫切除严重影响育龄女性的身心健康并导致绝育,西药的假孕疗法、绝经疗法和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疗法均存在效果不满意、复发率高、副作用多、未能改善不孕不育患者生育环境等问题。中医讲究整体及辨证论治,中医中药治疗疾病是多环节、多系统的调理、整合。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报道及临床研究显示,中医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减轻症状、降低复发率、保护女性生殖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5]。本研究采用穴位埋线联合中药理冲汤、莪棱合剂治疗子宫腺肌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选取2013 年7 月~2014 年12 月经本人诊治的38 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本地女性;年龄34~52 岁,平均(40±2.3)岁;均已婚,部分有生育要求,其中8 例合并不孕不育;病程3~20 年,平均5.26 年。全部患者均经西医西药治疗1 年以上,排除心脏、血液系统、内分泌、免疫和代谢性疾病等。所有患者无手术禁忌证及皮肤病、性传染病。根据其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并结合彩色超声检查或经腹腔镜手术确诊为子宫腺肌病。全部患者均以痛经为主诉,伴有下腹坠痛11 例,肛门坠胀者15 例,非经期盆腔疼痛者9 例,腰膝酸软者10 例,腰骶酸痛者11 例;18 例合并不同程度贫血,血红蛋白(Hb)52~102 g/L,平均(7.3±3.9)g/L;平均血清癌抗原(CA125)水平为(176.30±33.10)U/ml;B 超测量的子宫体积为152.1~198.3 cm3,平均(176.0±21.0)cm3。
①患者经行腹痛明显并呈进行性加重,或以经行腹痛为主诉就诊,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子宫腺肌病患者。②接受本治疗前至少3 个月或3 个月以上未行西医西药治疗者。③接受本治疗期间未使用激素类药物及左炔诺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者。④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并严格遵医嘱执行,坚持连续治疗3 个月经周期及以上者。
①不符合以上纳入标准者。②病案资料不齐全或治疗资料不齐全者。③未遵医嘱,在治疗期间同时接受其他治疗方法或服用其他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药物者。
采用穴位埋线联合中药内服同时进行治疗,具体如下。①穴位埋线:全部患者均于月经干净后3~7 d进行治疗。取双侧三阴交、双侧足三里、关元共5 个穴位,每月1~2 次(2 周后行第2 次治疗),连续3 个月经周期为1 个疗程。嘱患者取仰卧位,放松心情,选取穴位后常规消毒穴位周围3~4 cm 宽皮肤,术者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剪取3-0 号羊肠线0.5 cm,放入穴位埋线针中,左手固定相应穴位皮肤,右手持针垂直皮肤进针1.0~2.0 cm 深即可,询问患者有针感后推入线体,退出穴位埋线针,用无菌棉签按压针眼0.5~1.0 min,如有出血用创可贴覆盖止血。术毕嘱患者4 h 内穴位处不要接触冷水及其他护肤品。②内服中药:选取中药经典方——理冲汤(药物组成:生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天花粉、知母、三棱、莪术、鸡内金)和现代验方——莪棱合剂(药物组成:三棱、莪术、丹参、郁金、赤芍、鸡内金、浙贝、当归、枳壳、鳖甲、水蛭),两方交替服用,1剂/d,水煎2 遍混合后分2 次口服。月经净后即可开始服用,连续服用10~15 d,如有生育要求者排卵后2 d 停服中药。连续3 个月经周期为1 个疗程。
患者经以上治疗后3 个月和6 个月复诊,询问月经量、月经周期情况、痛经、盆腔疼痛及相关临床症状情况,复查Hb 及血清CA125 水平,彩超测量子宫大小,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其中月经量的计算按患者使用卫生巾多少计量,每次用量>20片,每片均湿透即为经量过多;相反,每次<10 片则为经量少;每次用11~20 片为经量中[6]。痛经、盆腔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让患者对自己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无痛用0 分表示,痛剧用100 分表示;其余部分根据患者疼痛程度主观打分;轻度疼痛为1~50 分;中度疼痛为51~80 分;重度疼痛是81~100 分。
相关临床症状评分参照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及《中医妇科学》(第2 版)[9]中的痛经相关辨证标准执行。患者除痛经外主要是下腹痛或盆腔疼痛、腰骶坠痛、肛门坠胀、心烦或畏寒冷肢冷、肢体乏力等,以上症状根据患者自觉程度评为0~3 分,“没有”为0分、“轻度”为1 分、“中度”为2 分、“重度”为3分。记录每位患者的月经量、经色,其中月经量根据经量的多少评为1~3 分,“少”为1 分,“中”为2分,“多”为3分;“无”月经色暗评为0 分、“有”评分为1 分。
于月经净后3~7 d、埋线治疗前抽血检查Hb 和CA125 水平,CA125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其正常值为CA125≤35 U/ml,比较治疗前后数值的变化。
症状改善以疗效指数表示,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疗效指数>65%为显效,25%~65%为有效,<25%为无效。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的痛经和盆腔痛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治疗前后痛经及盆腔疼痛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治疗前后痛经及盆腔疼痛评分的比较(分,±s)
与治疗前比较,*P<0.01
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2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的比较(分,±s)
与治疗前比较,*P<0.01,#P<0.05
治疗2 个疗程后的CA125 及Hb 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治疗前后血清CA125 及贫血患者Hb 水平的比较(±s)
表3 治疗前后血清CA125 及贫血患者Hb 水平的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P<0.05
38 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中,显效22 例(57.89%),有效13 例(34.21%),无效3 例(7.89%),治疗总有效率为92.10%。在8 例合并不孕患者中,妊娠2 例,妊娠率为25.00%。
治疗期间,无一例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如眩晕、心慌、恶心、呕吐、出虚汗、面色苍白或肢体麻木、腹痛、腹泻、肝功能损害或肾功能损害等症状),仅2 例出现异物排斥反应,用消毒针头剔除埋入的线体并消毒针眼即可,无需特别处理。
关于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目前西医最主要的学说认为是由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肌层生长所致,多次妊娠及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造成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与本病密切相关[10]。本病患者血清CA125 浓度不同程度升高,但一般不超过100 U/ml,该值高低反映子宫腺肌病的严重程序度,异常升高提示恶性变[11]。中医没有此病名,属“痛经”“崩漏”范畴,是瘀血为患之症,其主要病因病机是气机阻滞、瘀血内停、痰湿蕴结、肾阳虚损[12]。罗颂平教授明确指出,本病的病因为经期产后,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结胞宫;或素体气虚,不能正常运化寒(痰)湿,寒(痰)湿之邪与血搏壅阻冲脉,结于胞宫;或因金刃损伤胞宫、胞脉,瘀阻血脉[13],此即为发病之本,而病灶在子宫(冲、任二脉),则为发病之标。不论中医还是西医,本病的发病机制皆为整体与局部的不协调所致,因此治疗上需根据局部突出症状沿中医经络走向进行分析,寻找病因并标本同治才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子宫腺肌病病在子宫,即人体的胞脉、冲脉、任脉患病,而人体的各经络相通相连。中医治病的另一独特方法是经络疗法,主要作用基理是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14],其治疗效果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肯定。
本研究应用穴位埋线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子宫腺肌病是在中医脏腑辨证及经络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穴位埋线是将中医的针刺、放血、埋针、穴位注射等多种效应集于一体的复合性疗法。羊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被埋入人体特定穴位,线体被缓慢分解、吸收的过程对机体产生了较一般针刺方法更为强烈、持久的效应,可发挥药物、穴位和经络的多重作用,进而提高机体的营养代谢和应激、抗过敏、抗病毒能力。
本研究选取双侧三阴交、双侧足三里、关元穴进行埋线,三阴交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3 条经脉的交汇穴,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科病证;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主治虚劳诸证,为强壮健体要穴;关元穴是任脉中的小肠募穴,主治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诸证。以上三条阴经经脉均主治妇科病、前阴病、少腹痛等[14]。埋线后,线体在人体内缓慢被分解、吸收,能够对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等经穴起到良性的长效刺激效应,进而达到通腑(即子宫)、活血、祛瘀的治疗效果。此外,羊肠线在人体内被分解和吸收的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可使人体微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不断得以调整和修复,而这种刺激信息和产生的能量又通过以上经络和腧穴再传入机体,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减轻疼痛。
中药理冲汤出自古籍《医学衷中参西录》,原方主治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瘕,以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食少劳嗽,虚证沓来的各种病症,并治一切脏腑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之症[15],是调治冲脉病症之良方。子宫腺肌病的病位在冲脉、发病机制是气机阻滞、瘀血内停、痰湿蕴结、肾阳虚损,因此应用本方可以达到治疗本病的作用,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莪棱合剂是司徒氏仪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方,方中三棱、莪术有破血化瘀、行气消止痛的作用,丹参可通经、活血化瘀、调经止痛,郁金具有行气解郁、活血止痛的功效,赤芍有凉血止血、通调血脉、祛瘀滞并散结的作用,水蛭可破血逐瘀,鸡内金消食散结,浙贝母清火散结,当归补血活血,枳壳行气散积、消痞止痛,鳖甲软坚散结,全方共奏理气活血、化瘀消散结之效,治疗本病可改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气滞血瘀症状,进而达到治病目的。
治疗后患者的CA125 水平有效降低,提示其病情好转,这给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不育患者的生殖环境带来良性影响,而且减少了过度治疗,降低了本病的手术率。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联合中药理冲汤、莪棱合剂方治疗子宫腺肌病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经及盆腔疼痛,明显改善相关临床症状,减少月经量,降低血清CA125 水平,改善贫血患者病情,对不孕不育患者的生殖环境产生了良性影响,具有很好的综合疗效,无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陈春林,徐燕.子宫腺肌病的诊疗策略[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1):6-7.
[2]刘芸,成九梅,夏雪,等.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左统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7):891-893.
[3]李春花.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在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运用价值探讨[J].吉林医学,2011,32(3):491.
[4]吴丹梅,金松.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1,12(6):437-439.
[5]王舒婷,赵瑞华.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概况及民间疗法总结[J].辽宁中医杂志,2013,55(4):815-818.
[6]陈春林,刘萍,吕军,等.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2):77-79.
[7]黄丽群.疼痛作为第五生命征临床应用研究与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9):821-82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67-271.
[9]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2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7-143.
[10]乐杰,谢幸.妇产科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1-332.
[11]李继俊.妇产科内分泌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81-384.
[12]刘敏如.谭万信.中医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35-350.
[13]罗颂平.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4-206.
[14]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9-110.
[15]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