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前卫理念,创建新时代麻醉学科特色——记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主任李伟彦

2015-03-09 11:33文图中国当代医药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34期
关键词:麻醉科科室麻醉

文图/《中国当代医药》记者 王 霞

1965 年出生的李伟彦,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同龄。

2005 年,李伟彦以40 岁的“年轻之姿”执掌“科印”。面对“南总麻醉科”享誉业界的辉煌历史,如何延续李德馨、徐建国两位前辈开创的有利局面,李伟彦上下求索,呕心沥血,“掌印”10 年来,使科室医教研全面发展,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学科品牌优势突出,在各项军事卫勤保障任务中表现出色,受到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的多次表扬,并于2012 年升级为南京军区麻醉医学研究所……

理念前卫:扩充平台功能,启动信息化建设

如果搭乘电梯进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外科楼2 楼,麻醉科“精业、协作、奉献、无痛、舒适、安全”的12 字箴言便会首先吸引你的目光。左转进入科室长廊,右手边的专家宣传墙透出的是熠熠星光。

从左至右,复苏监护区、行政办公区、学习区、生活区、手术治疗区,整洁明亮、现代大气。启动工作台上一台电脑相应的图标,手术麻醉信息系统、无线镇痛信息系统、重症监护信息系统、远程教学信息系统、网络文献检索系统的页面渐次出现……

李伟彦兴奋地告诉记者,“线上架构信息化麻醉高速通路,线下扩充麻醉科平台的多种功能”,全力打造“双线工程”,是他近10 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扩充线下平台的功能,李伟彦主要瞄准了四大方面——

工作中的李伟彦主任

一是扩充功能单位,实现“五体合一”。2009 年“十一·五”开局,李伟彦抓住医院鼓励上马项目的契机,提出了创建“无痛医院”的议案,设想以麻醉科为主导,成立无痛腔镜中心和疼痛治疗中心。经过5 年的快速发展,无痛诊疗和顽固性慢性疼痛治疗早已成为南总麻醉科的拳头产品。目前,中心手术室、术后复苏与重症监治中心、专科实验室、疼痛医学中心、无痛腔镜中心五大功能单位并驾齐驱。中心手术室共有2 层26 间手术室,建筑面积2400 平方米,所有手术室均为国际化标准层流净化间。

二是扩充辅助空间,实现“手供一体”。李伟彦告诉记者,南总麻醉科所采用的“手供一体”格局,将器械间、辅料间、消毒间、供应室等辅助空间内置于手术室,有效避免了器械在转运途中受到污染,大大提高了周转率。

三是扩充设备体量,实现无缝对接。为满足术中检查的需要,避免转运意外的发生,李伟彦团队相继开辟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间、术中MIR 手术间、DSA 手术间等复合手术室,引进相关先进设备,以满足患者术中造影、术中磁共振检查、术中椎体成形的需要,尽力达到外科手术精准微创的要求。目前,科室设备总值超过9 千万元,拥有包括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术中磁共振、术中DSA、宙斯麻醉工作站、彩色超声诊疗系统、静脉输注管理系统、高端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纤微支气管镜、低温等离子治疗仪、射频治疗仪等国际先进设备,其中多种设备在国内军内使用例次最多。

四是扩充麻醉亚学科,实现术业专攻。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告诉李伟彦,不同类别的外科手术对于麻醉的实施和管理要求各异,对此他创造性地建立了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普通外科、骨科和妇产科麻醉组,重症治疗组和疼痛诊疗组等麻醉亚学科,设立医疗组长和护理组长负责各自领域统筹,帮助团队在临床与科研上尽快树立主攻方向,加强了学科分工及专业化,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业务管理经验,并得到了业界好评。

熟悉李伟彦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数码控,关注、追逐信息技术领域的一切热点,这一点亦不折不扣反映在了他的管理工作中。为了架构线上信息化麻醉高速通路,李伟彦率先将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应用于手术室的工作环境,通过软硬件的科学配置,将手术、麻醉及监护等设备相连接,建成了数字化手术麻醉科。

以面向麻醉医生的信息系统为例,李伟彦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手术麻醉信息系统和麻醉复苏信息系统的具体运行流程。前者的主要功能包括:一、术前访视,通过系统,可以浏览患者的基本信息、病程、化验、检查及医嘱等信息。二、术中记录,通过计算机与各种监护仪数据做接口,对各种生命体征动态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实现患者体征数据的自动采集和报告的自动生成。三、术中管理,对麻醉医生的各种操作及用药情况进行记录。四、术后管理,对手术和麻醉进行总结,自动生成费用传递到HIS系统,打印麻醉医疗文书。后者主要用于手术麻醉外围信息的处理,待全麻患者进入术后复苏室,自动采集其体征数据、执行医嘱、记录出入量及护理信息、辅助医生及护士进行医疗文书的书写。

李伟彦主导的信息化麻醉科建设,实现了设备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临床手术所需要的完整信息,实现了医学影像与手术过程影像的双向传输及医疗远程实时视讯会诊等功能,达到了医疗文书的标准化与自动化,临床教学的形象化与直观化,临床科研的普及化与精确化,医疗服务的人性化与个性化,科室管理的智能化与精细化,使得医护患三方共同受益。

医术精湛:幕后守护生命,始终如履薄冰

与管理风格的前卫果敢、大开大合相比,李伟彦在临床业务上始终如履薄冰。每次进入手术室,他的压力总是如影随形。

李伟彦告诉记者,其压力主要基于以下三点:首先,虽然生理学现今已发展至较深的程度,能够观察蛋白甚至基因的组成情况,但还是不能解释人类入睡、醒来、记忆的发生原因,而麻醉工作恰恰和以上这些未解之谜有关。第二,到目前为止,常用麻醉药物的作用机理还未彻底弄清,麻醉医生往往知道药效,却不能洞悉整体作用过程,这无异于“盲人骑瞎马”。第三,医学是统计科学,病人个体间差异大,同样剂量的药物用在不同病人身上,效果差异明显,由此产生的术中突发情况完全不可预料。记得有一次李伟彦带领学生进行一台胃大部切除术的麻醉,当麻醉诱导、插管、滴入预防性抗生素等基本工作完成,病人情况平稳后,李伟彦安排学生先行下楼吃午饭,自己则继续留守,观察病人。5 分钟后,病人血压突然下降,心跳每跳一次,血压就下降12 mmHg,5 次之后血压就由原来的120 mmHg降到了60 mmHg!若继续发展,病人的血压将很快归零!!危急关头,李伟彦并无丝毫慌乱,在反思了所有之前的医疗措施后,他迅速冷静地判断病因为抗生素过敏,接下来的抢救及时而果决,在用光了科室所有的肾上腺素后,病人终于转危为安。手术结束后,新来的上台护士忍不住大哭起来,外科医生则向李伟彦伸出了大拇指,为他深厚的医学素养、冷静的判断、机敏的反应点赞。试想,生死临界的几秒钟,若没有李伟彦30 年如一日的全神贯注,病人可能将万劫不复!

机变与专注的背后,是李伟彦对专业技术的精益求精。他认为好的麻醉医生由4 个纬度构成:第一是要见识各式各样的手术,熟练掌握不同部位手术的麻醉要求;第二是要见识各种各样的病人,熟练把控不同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第三是要了解不同外科医生的手术操作习惯,以他们手术每步所需的操作时间来调整、控制自己的麻醉深度;最后就是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不断提高预防、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麻醉医生既要具备内科医生的睿智和底蕴,又要兼具外科医生的身手和敏捷。

作为南总外科系统闻名的“一针准”,李伟彦在“狭窄的细缝”中首先为病人开得一线生机的例子不胜枚举。2013 年圣诞节晚上19:45,李伟彦被医务部值班室电话紧急召回医院参加多学科会诊。患者是一名怀有双胞胎却罹患主动脉夹层的安徽产妇。主动脉夹层患者只要血压波动超过10%,动脉瘤就有随时破裂、让患者殒命的可能。如果先剖腹产取出婴儿,剖腹产手术的任何一个剧烈动作,都可能引爆主动脉夹层这颗“炸弹”;如果先进行主动脉夹层手术,手术全麻的要求、X 线透视的环境以及手术中使用的造影剂,都有可能给婴儿留下不可估计的“后遗症”。经过权衡,李伟彦首先行椎管内麻醉,先取胎儿,再上全身麻醉行主动脉瘤手术。由于双胎孕娠,产妇无法摆出椎管内穿刺所需的“虾米状”体位,李伟彦全凭医学知识和手感,在一个非常狭窄的缝隙中成功完成一次性穿刺,再次展现了“一针准”的深厚功力,为争分夺秒的整体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

学术深厚:一年两获全军科技进步奖

采访中李伟彦坦言,抢救一个又一个病人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激励的过程。工作中意识到的能力与水平上的差距,最容易转化成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学术上不断探索的动力。1994 年,李伟彦考取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的硕士,主修危重症;1997 年考取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神经生理学。李伟彦不仅扎实地扩充了专业基础知识,更为之后的知识更新与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李伟彦主要从事慢性疼痛诊疗与危重症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多年来共发表论文185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30 余篇;共囊括省部级、军区、全军课题奖励10余项,其中,2010 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 项,2009 年分别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 项,全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 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项;数十次在全国、全军或各省的麻醉、疼痛等学术会议上专题主讲相关现代医学理论及新技术、新药物的应用。

2014 年,李伟彦主持的项目“炎症调控为核心的战(创)伤后多模式阵痛策略”,参与的项目“战(创)伤后液体复苏的基础研究和治疗策略”再次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炎症调控为核心的战(创)伤后多模式阵痛策略”是李伟彦团队近年学术研究的核心,共历时6 年完成。此项研究加深了学界对创伤后疼痛发生机制的理解,优化了术后疼痛药物治疗的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军事、社会和经济效益。

学科齐全:医教研成果“ 井喷”涌现

据李伟彦介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作为全国最早创建的麻醉专业组织,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发扬“人才为本,科技争先,质量一流,服务至上”的科室精神,形成了医教研全面协调发展的优质学科品牌。

近5 年来,该科室医疗成绩卓著:年均手术量近2 万例次,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术后监护年收容量达10 000 余人,治愈好转率100%;住院抢救成功率98%;年均医疗总收入近1.8 亿元。该科室破伤风、羊水栓塞、肺动脉栓塞以100%的抢救成功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心肺脑复苏和淡水淹溺肺水肿抢救成功率居全国第一,并创造了4脏器以上功能衰竭完全康复的奇迹。在2008 年汶川地震、2014 年昆山爆炸等历次重大伤员救治工作中屡立奇功。

在医疗技术领域,李伟彦带领团队潜心开拓、传承创新。一方面积极在心肺脑复苏、动脉内压监测、术后多模式镇痛等经典技术领域深耕深挖;另一方面糅合疼痛学、神经外科学等相关学科和加速建设康复外科的先进理念,不断发展出椎管内给药系统用于治疗癌痛、多器官功能不全救治、脑功能无创检查监测、无痛胃肠镜技术、TCI 技术、阻抗心动图监测、顽固性疼痛的射频选择性治疗技术等创新技术。

在科研发展方面,李伟彦团队势头强劲、成果丰硕:连续5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 项、省部级课题7 项、军队级课题2 项、军区级课题6 项,整体资助金额达539万元,发表各类论文343 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87 篇,撰写大型书籍10 余册,获得发明专利20 余项。

在人才培养方面,李伟彦首先拓展人才培养机制,用国际化视野培养人才,积极落实每年的科室人员出国留学计划和进修活动,多次派员前往美国哈佛大学、佛罗里达大学、马里兰大学、德克萨斯大学进行访问学习和科研实验,与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鲁沃(夫)中国培训基地、北京三〇一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西南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等进行培训沟通与技术交流。第二,严格人才考核和评价机制,坚持品德与实绩相统一,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评价导向,完善以工作能力、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为综合考核体系的绩效管理机制,让人才既有压力又有动力、茁壮成长。第三,努力提升全员能力素质,积极贯彻“初级职称全科化,中级职称专科化、高级职称专病化”的人才培养阶梯,要求初级职称人员进行科内、院内岗位轮转培训,全面打好基础,中级职称人员根据科室发展需要和个人专长,尽快拟定业务、学术主攻方向,高级职称人员对专病深钻细研,提升诊疗水平。第四,积极开展“借智”工程,作为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军队第一个麻醉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科室共有博士生导师3 名、硕士生导师8 名,每年为军队及地方培养医护研究生10 余名、进修生300 余名,长期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徐州医学院等麻醉系建立教学协作关系,每年承担大批上述院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实习带教工作。

面对优秀的医疗业绩和井喷式发展的学术教学成果,李伟彦始终认为,优质的科室文化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李伟彦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战场上,我们是能把后背交给对方,相互保命的战友;手术台上,我们也能把信任交给彼此,一同为病人打赢一场又一场的生命保卫战”。在生活中,李伟彦总是为全科人员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切实难题操心奔走,慷慨援助;在工作中,李伟彦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与临床循证医学的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全区麻醉学科的建设水平。

如今,李伟彦主任的全部才智早已凝聚成了三股暖流,在为病患服务、为团队服务、为麻醉学科服务的工作中,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麻醉科科室麻醉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麻醉科住院医师术前访视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市属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医师人力配置实践与分析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麻醉科特色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查房模式探索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