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燕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南昌 330000
肾脏肿瘤属于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生命健康[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的方法治疗肾脏肿瘤,多数处于TlaN0M 的患者需采取腹腔镜下肾脏部分切除术[2]。为探讨采取何种缝合方式最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及预后,本研究对腹腔镜下传统“8”字间断缝合、无打结连续缝合和无打结分层缝合三种术式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2008 年12 月~2015 年3 月我院收治的90例肾脏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肿瘤均未侵犯肾盂,多位于肾上、下极,可行保留肾单位部分切除术,根据AJCC 制 定 的 肾 癌TNM 分 期(2002 年 版)[3]确 定 为TlaN0M(T1a:肿瘤局限于肾内,直径<4 cm;N0:无淋巴结转移;M0:无远处转移)。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上述患者均分为三组,分别记为腹腔镜下传统“8”字间断缝合组(传统组)、无打结连续缝合组(连续组)和无打结分层缝合组(分层组),其中传统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45~72 岁,平均(59.3±9.8)岁,病程1~16 个月,平均(3.6±1.1)个月,肿瘤大小3.2 cm×3.3 cm×3.5 cm~1.0 cm×1.2 cm×1.5 cm;连续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46~70岁,平均(58.6±10.2)岁,病程1~17 个月,平均(3.4±1.3)个月,肿瘤大小3.2 cm×3.4 cm×3.5 cm~1.2 cm×1.3 cm×1.5 cm;分层组男15 例,女15 例,年龄46~70 岁,平均(58.7±9.6)岁,病程1~15 个月,平均(3.5±1.6)个月,肿瘤大小3.1 cm×3.4 cm×3.5 cm~1.0 cm×1.4 cm×1.5 cm,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肌瘤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传统组 行气静联合麻醉,嘱患者取健侧卧位,垫高腰部,消毒铺巾后于腋后线与12 肋下缘交界处行1.0~1.5 cm 切口。逐层分离皮肤及肌肉组织,建立人工气腹后观察孔及第二操作孔,穿刺管置入并将超声刀及操作钳分别放入操作孔,钝性分离肾动脉并小心游离肾门处脂肪组织,打开肾筋膜,腹腔镜下探查肿瘤位置,充分暴露肿瘤,使其远离腹膜及周围脏器[4]。采用Bulldog 夹阻断肾动脉血流,记录缺血时间,超声刀切除肿瘤后以4-0 可吸收缝线“8”字间断缝合肾脏全层,再迅速松开Bulldog 夹恢复肾动脉血流,作为肾热缺血时间,效果满意下加盖止血纱布和海绵,将切除的肿瘤组织送病检,引流管引流并逐层缝合切口[5-6]。
1.2.2 连续组 仅缝合方法与传统组不同,其它操作(术前准备、肿瘤切除及缝合操作)同于传统组。缝合方法:采用Hem-o-lock 夹进行打结,以1-0 缝线缝合,缝合每针的同时收紧Hem-o-lock 夹,整个过程连续缝合肾创面。
1.2.3 分层组 仅缝合方法与传统组不同,其它操作(术前准备、肿瘤切除及缝合操作)同于传统组。缝合方法:采用1-0 缝线缝合肾髓质,再以Hem-o-lock 夹固定,缝合每隔一针的同时进行一次锁边。缝合髓质完毕后于肾表面固定缝线,连续缝合肾全层,将髓质缝合线尾与全层缝合线尾打结[7]。
观察三组患者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同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血肿、尿漏及感染等)发生情况;术前1 d 及术后1 d清晨抽取患者肘静脉血,检测血红蛋白及血肌酐水平。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 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传统组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明显长于连续组,术中出血量多于连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组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明显短于分层组,引流管放置时间长于分层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分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3 组手术情况的比较(±s)
表1 3 组手术情况的比较(±s)
与传统组比较,*P<0.05;与连续组比较,#P<0.05
传统组术后出现2 例血肿,3 例尿漏,2 例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7/30);连续组出现1 例尿漏和1 例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2/30);分层组仅出现1 例血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1/30),连续组和分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3 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n(%)]
传统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及血肌酐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组及分层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及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3 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s)
表3 3 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s)
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近年来,随着现代断层影像学的迅速发展,肾脏肿瘤诊断率明显提高,并且趋向于分期早、体积小及级别低的肿瘤[8-9],因此,多数学者认为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是大部分T1a期肾脏肿瘤的标准术式,但对于采用何种缝合方式以达到最佳恢复效果尚无定论[10]。传统“8”字间断缝合术操作理论较为简单,可实现从创面基底向其他部分直接全层缝合,但该术式在腹腔镜辅助下不易操作,原因主要包括两点:①缝合操作对术者于腹腔镜下打结的熟练程度要求高;②对于不同结的张力存在差异,易出现血肿[11]。无打结连续缝合采用Hem-o-lock 夹在肾脏固定缝线,实现对创面进行连续缝合的同时确保各个缝合点受压均匀,避免耗费过多的时间打结,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打结分层缝合则建立在有效改进连续缝合弊端的基础上,通过缝合创面髓质,结扎部分出血小静脉,降低髓质集合系统出现尿漏的可能性[12]。
本研究显示,分层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和连续组,因阻断肾动脉后,肾脏创面小静脉是术中出血主要来源,分层缝合增加了肾脏髓质缝合,有利于被肾脏髓质破坏的小静脉壁及时关闭,所以术中出血量较少[13]。传统组手术时间长于连续组和分层组,因传统组腹腔镜打结和分层缝合步骤繁琐,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手术时间。分层组放置引流管的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和连续组,可能因为分层缝合髓质后,肾脏无积血,术后恢复快[14-15]。与此同时,连续组和分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传统组,且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及血肌酐水平无明显变化,证实了连续及分层缝合术后较少出现不良反应,对血液及肾脏功能影响小。
综上所述,无打结连续缝合和无打结分层缝合较传统“8”字间断缝合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1]管维,蓝儒竹,王志华,等.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肾脏小肿瘤三年随访结果[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0,31(9):581.
[2]Abouassaly R,Finelli A,Tomlinson GA,et al.Volvme-outcome ralationships in the treatment of renal tumors[J].J Urol,2012,187(6):1984-1988.
[3]Aarnio M,S覿ily M,Juhola M,et al.Uroepithelial and kidney carcinoma in Lynch syndrome[J].Fam Cancer,2012,11(3):395-401.
[4]郭宏骞,燕翔,纪长威,等.腹腔镜辅助下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肾脏肿瘤[J].江苏医药,2008,34(12):1220-1222.
[5]张旭.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张尧,叶锦,吴刚,等.35 例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的方法及临床价值[J].重庆医学,2009,38(17):2161-2162.
[7]王辉清,沈元弟,过菲,等.内锁分层无结法缝合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4,19(10):729-731.
[8]丁炜宏,孙传玉,苟元成,等.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脏肿瘤[J].微创泌尿外科杂志,2013,2(2):107-109.
[9]王英磊,孟琳,肖琳,等.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脏肿瘤52 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2):122-124.
[10]王庆杰,刘贵中,王勇,等.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a 期肾细胞癌32 例报告[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3,19(6):484-486.
[11]何乾文,盛金平,朱结辉,等.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后肾出血的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3):264-266.
[12]朱捷,高江平,徐阿祥,等.无需打结的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0,25(5):359-362.
[13]马鑫,李宏召,张旭,等.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免打结分层缝合法修补肾脏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2,27(2):81-83.
[14]陈伟,王林辉,杨庆,等.腹腔镜与开放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T1a期肾癌的临床疗效比较[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1,32(9):942-945.
[15]王林辉,陈伟,杨庆,等.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T1期肾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31(6):68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