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语用”之路,巧架媒体之路

2015-03-09 03:08胡修喜王敏夏令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交流课文学生

胡修喜+王敏+夏令

●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课文生动再现了昔日丝绸之路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的繁荣景象。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可感,易于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

● 学情分析

经过四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他们喜欢讨论、交流,愿意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畅谈阅读心得;已经有了批注阅读的能力,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较强。但由于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同时有效利用媒体为学生多做一点西部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其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矗”、“凹”等9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栩栩如生、浩浩荡荡、五彩缤纷、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读懂一段光辉的历史,认识一条伟大的路,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

● 教学环境与准备

班级有QQ群、学校有开放的微课网站,为学生预习自学提供载体;本课课件设计整合了PPT、视频,简单易操作,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走近“丝绸之路”

(1)诗文引“路”

出示古诗句和鲁迅先生的名言,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2)视频观“路”

播放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我的家乡就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说说观后感受。(运用习主席的视频有效激发孩子们“走近丝绸之路”的兴趣。)

(3)资料说“路”

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自己所了解的“丝绸之路”。(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有助于学生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搜集相关学习资料习惯的培养,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作用。)

第一环节设计意图:动听的歌曲要有前奏,动人的戏剧要有序幕,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要有一个精彩的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这里我们设计的诗文引“路”、视频观“路”、资料说“路”几个小环节,层层推进,有效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也拉近了孩子们和“丝绸之路”的距离。

2.贴近文本,走进“丝绸之路”

(1)整体把握内容

①出示自读要求:按照课文前面的导读要求,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时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按照导读要求,自由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指导学生自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解决生字新词。学生认读课后的9个生字。小组交流阅读中不理解的词语。(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加之经过四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初读课文环节,让学生放手自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交流合作学习,继而进行全班学习交流,逐渐深入感悟文章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加深对关键字词的理解。)

③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孩子关注课文作者重点介绍了什么,(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学生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主要内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学生阅读能力较薄弱的一个方面。这里有效利用文本特点,师生共同梳理相关要点,给学生概括内容提供帮助,让“概括内容”变得不再虚无缥缈。)

(2)聚焦“那个场景”

①浏览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学生浏览课文,圈画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

②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时间:公元前115年。

◇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见下图)(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孩子们寻找线路和距离,直观感受路途的遥远。)

◇学生快速浏览资料,感受张骞的形象。(适时地补充文中人物的身份资料,层层递进,引领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

◇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学生试着练说,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结合图片与音乐,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进入当时的情境,体会文中人物相见时的情感。)

③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出示师生共同梳理的提纲。)

④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给我们呈现了那个动人的场景,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丝绸之路”在古代促进各国交流的重要贡献,难怪中国使者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学语言,不可忽视作者遣词造句的细节,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3)感悟“路”之独特

①默读课文,思考:在中国使者的眼里这是一条伟大的路。孩子们,在你的眼里“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当时的场景。

②课堂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让学生完成填空;丝绸之路是一条(   )的路。学生根据提纲,练讲故事。(运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现相关内容,让课堂更加开放。同时利用放大以及圈画功能,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将重点词语进行圈画标注,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通过充分品悟,引领学生发现、丰富词语的内涵,感受“丝绸之路”的独特。)

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③聚焦首尾,感受路的历史意义。

◇指名读课文。

◇说说自己的发现。主要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予以关注:内容上写出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结构上的首尾呼应。(呈现首尾两段,利用电子白板的圈画功能,引导学生关注首尾的呼应,感受作者的匠心。)

3.拓展延伸,再续“丝绸之路”

①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自由言说学文及观看视频之后的感受。

②播放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共建”新丝绸之路》视频。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习主席的视频,连接古今,有效激发学生走进西部,建设“新丝绸之路”的情怀。

4.布置作业,激发阅读兴趣

①搜集历史上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②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结合你的想法,小组合作办一份《我的新丝绸之路》小报。(树立大语文观,沟通课内外,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课后阅读与查阅相关资料的行为实践。)

● 设计亮点

1.用好例子

《丝绸之路》其例子的价值与典型意义,就在于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同时首尾呼应,结构鲜明。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如何引导孩子在走进那一幕,了解这条路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匠心,需要课上予以着力体现。

2.着眼语用

好的文章往往蕴含着表达的方法与艺术,阅读教学要着力引导学生“悟”写法、“悟”表达,努力实现“语感”“语理”的完整契合。课文的主体部分描绘的是动人的那一幕。学生一读就懂,无须在内容上纠缠,教学中着力体现对概括力的培养,在教给方法引导概括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将故事讲一讲,以促进语言的内化和积累。例如,在课堂交流环节,我们设计了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让学生完成填空“丝绸之路是一条(   )的路”。学生思索的过程就是实际“语用”的过程,就是对“语用”知识点的总结、提升的过程,更是真正落实了“语感”、“语理”的完美契合。

3.有效整合

关注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注重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营造情境,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揭示课题后出示了“丝绸之路”地图,运用电子白板圈画的技术让学生直观感受“丝绸之路”的路途之遥远。与此同时,播放情境音乐,让学生的思绪飞入久远的“丝绸之路”,拉近和课文的实际距离。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们的设计几易其稿,尝试了多种方式,有虚幻的“丝绸之路”动画,有唯美的“丝绸之路”彩图,最终我们选择了习主席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为切入点,是因其紧扣当下,符合五年级学生的思维,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建设“丝绸之路”的情怀做好铺垫。媒体的恰当运用会让课程得以有序而高效地开展。

猜你喜欢
交流课文学生
如此交流,太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背课文的小偷
赶不走的学生
背课文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