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彩萍
(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 普外科, 湖北 荆州, 434000)
品管圈在乳腺癌根治切除术患者并发症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边彩萍
(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 普外科, 湖北 荆州, 434000)
摘要:目的探究品管圈在乳腺癌根治切除术患者并发症中的护理疗效。方法选择本院经根治切除术治疗的100例乳腺癌患者为实验组,采用品管圈方法管理。选择同期行根治切除术的80例乳腺癌患者为对照组,只进行口头宣传工作以及简单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并发症、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分析8名圈成员实施品管圈前后在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等方面能力的评分差别。结果 经过实施品管圈活动,实验组患者发生出血、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水肿、恶心呕吐以及疲劳等并发症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施品管圈管理活动后,8名圈成员在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等方面能力的评分均较活动实施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行根治切除手术的乳腺癌实施品管圈方法管理,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出血、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提升生活质量评分,提高圈管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品管圈; 乳腺癌; 并发症; 生活质量评分
乳腺癌是临床上女性常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一直高居不下,已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1]。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称,世界范围内乳腺癌新增人数由2002年的115万升至2008年的138万。死亡人数由2002年的41万升至2008年的46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根治切除术是治疗乳腺癌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常产生出血、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水肿、恶心呕吐以及疲劳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有文献[2]报道,对乳腺癌患者实施品管圈方法管理,能够降低乳腺癌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探究品管圈在乳腺癌根治切除术患者并发症中的护理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6月期间于本院实施根治切除术治疗的100例乳腺癌患者为实验组,同期选择80例行根治切除术乳腺癌患者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年龄24~73岁,平均(45.50±5.50)岁,体质量指数:偏瘦21例,适中57例,过重22例;文化程度:小学26例,中学60例,大专以上14例,流产史44例,吸烟饮酒36例。对照组年龄23~75岁,平均(46.50±5.60)岁,体质量指数:偏瘦16例,适中45例,过重19例;文化程度:小学22例,中学46例,大专以上12例,流产史35例,吸烟饮酒27例。2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文化程度、流产史以及不良习惯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只进行口头宣传工作以及简单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实施品管圈方法管理,具体如下: ① 成立由8名护士组成的品管圈小组[3]: 根据自愿原则,成立小组,并选出1名组长; ② 确定品管圈活动主题:组长组织其他7名圈管员会议,采用头脑风暴法提出活动主题,对所有选题进行讨论,并对活动想科学性、可行性进行估计。最终确定“降低乳腺癌根治切除术患者的并发症”为活动主题; ③ 明确活动重点[4]: 采用鱼骨图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的原因,确定护士宣教方式与内容不当、护士不了解患者病情、护理工作不到位、护士功能锻炼内容以及方式未掌握为品管圈活动改善重点; ④ 护理改进[5]: 护士宣教方式与内容不当:通过口头宣传、视频、音频等方法宣传乳腺癌患者行根治切除术的科学性、术后并发症等临床知识,让患者切实理解乳腺癌疾病的医学知识;护士不了解患者病情:每天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并与医生进行沟通,掌握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护理工作不到位:详细掌握乳腺癌患者在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心理辅导、患者家属教育等护理内容的工作,并时常进行温习;护士功能锻炼内容以及方式未掌握:加强护士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身体功能锻炼的培训,拍摄功能锻炼视频,供护士及护生学习,并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合格后方可实施功能锻炼指导; ⑤ 制定标准化措施:根据以上措施制定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宣教的标准化作业流程,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并进行考核,一直到全体圈管员掌握。
2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实验组患者发生出血、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水肿、恶心呕吐以及疲劳等并发症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的分析[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实验组患者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实施品管圈管理活动后, 8名圈成员在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等方面能力的评分较活动实施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分析±s)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3 品管圈活动前后 8名圈成员评分比较±s) 分
与品管圈管理活动前比较, *P<0.05。
3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常发生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22.9%,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6]。根治切除术是临床治疗乳腺癌的有效的方法,但手术造成患者上肢的血液和淋巴循环障碍,导致出血、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水肿等一系列的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术后乳腺癌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7-9]。
品管圈( QCC) 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的工作场所的人们自愿组成的小组,然后利用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流程,运用品管手法,持续改进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护理质量[10-12]。该活动通常由6~8人组成,有组织能力的人被推选为圈长,负责监督QCC活动,并检验执行情况,进行效果评价。QCC由日本石川专馨博士在1962年开创,已在多种项目的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3-14]。中国台湾于1968年3月率先推行QCC,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在国内护理工作中,多篇文献[15-16]报道在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临床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QCC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实现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品管圈的优点是可以调动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运用头脑风暴法、鱼骨图等方法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提高服务质量[17]。本文运用品管圈方法,从护理、患者的角度出发,改善了患者的饮食、用药、心理活动以及适当的身体机能锻炼,显著降低出血、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水肿、恶心呕吐以及疲劳等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了护患关系,明显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燕燕, 胡连鑫, 吕建闽. 中国结核病管理现状[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8, 9(8): 768.
[2]吕美荣, 尹纪娟. 品管圈活动在乳腺癌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35(2): 119.
[3]郑小君. 乳腺癌术后患者PICC置管失败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 护理学杂志, 2013, 28(14): 18.
[4]石岚, 徐卫英, 等. 运用品管圈提高乳腺癌患者PICC维护质量的实践[J]. 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5): 69.
[5]王秀莲, 徐芬, 方红. 品管圈活动降低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实践[J]. 中国民康医学, 2014, 26(12): 91.
[6]杨华林, 白丽琼, 陈有芳, 等. 现代结核病控制模式的实施效果分析[J]. 中国防痨杂志, 2008, 30(3): 170.
[7]邓琴, 易敏, 黄国会, 等. 品管圈在降低PICC置管术后敷贴部位皮肤过敏率中的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1): 42.
[8]肖艳, 徐永能, 罗春艳, 等. 提高高龄卧床患者PICC规范维护率的品管圈实践[J]. 护理学报, 2014, 21(24): 17.
[9]林欢, 孙春红, 樊婷, 等. 品管圈活动降低血液病患者PICC并发症[J]. 护理学杂志, 2015, 30(1): 33.
[10]魏华, 赵庆华. 运用品管圈提高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维护知信行水平的实践[J]. 中国护理管理, 2015, 15(1): 68.
[11]张红艳. 品管圈在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15): 189.
[12]贾丽华, 蔡绿花, 卢彩萍,等. 品管圈在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功能锻炼遵循率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10): 888.
[13]孟丽琴, 王国英, 暨雪琴, 等. 品管圈在内科肿瘤患者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 2014, (20): 75.
[14]周军, 姜秋红, 孙巧凤, 等.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普及水平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21): 76.
[15]廖云, 王远丽, 金秋, 等. 品管圈在化疗患者PICC护理改进中的初步研究[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4, (1): 46.
[16]盛霜. 品管圈在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吉林医学, 2014, (29): 6609.
[17]张丽华, 张庆玲. 整体护理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护理依从性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18): 1703.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QCC in complications nursing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radical resection
BIAN Caiping
(DepartmentofGeneralSurgery,JingzhouCentralHospital,Jingzhou,Hubei, 43400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efficacy of QCC in complications nursing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radical rese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00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fter radical resect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includ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ing quality control circle management. And anther 80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ere select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pplying only oral advocacy work and simple nursing. Differences of complications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 were observed, and problem solving, communication and negotiation skills, teamwork, responsibility, self-confidence, motiv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bility were analyze. Results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QCC, the number of cases with bleeding, effusion, flap necrosis, upper extremity edema, nausea, vomiting, and fatigue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P<0.05) ;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quality of life scores such as physical function, role function, emotional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t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QCC management activities, 8 ring members in problem solving, communication and negotiation skills, teamwork, responsibility, self-confidence, motiv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ability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an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vitie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Implementation of QCC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bleeding, effusion, flap necrosis, upper extremity edema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scores,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QCC members.
KEYWORDS:QCC; breast cancer; complications; quality of life score
收稿日期:2015-03-16
中图分类号:R 47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16-067-03
DOI:10.7619/jcmp.20151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