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财,杨颖秀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我国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现存问题及解决策略
——基于4所部属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
高文财,杨颖秀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130024)
杨颖秀(1955—),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摘要:允许免费师范毕业生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国家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考,是免费师范生个人促进职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如何做好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实现既定培养目标,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本文概述目前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免费师范生教育改革实践助力。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模式
2010年5月,《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0〕3号)正式颁布(以下简称《办法》)。该文件规定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经任教学校考核合格,部属师范大学根据工作考核结果、本科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考核录取。这既是出于对免费师范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考虑,同时也是国家兑现政治承诺的具体体现。结合文件精神,各个培养院校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并于2012年招收了第一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截至2015年2月统计, 全国累计招收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29238人,第一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正陆续毕业。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是新生事物,培养刚刚起步,无经验可鉴。如何培养,采取怎样的模式,尚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正是基于如上考虑,作者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梳理了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调查以四所部属师范大学为对象,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5份,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访谈学生50人,大学指导教师和管理者30人。
一、基于现实调查基础上的问题呈现
(一)招生选拔:政策存缺陷,现实有冲突
1.国家关于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时间的规定不符合实际
《办法》规定免费师范生任教满一学期后就可以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缺少对免费师范毕业生自我选择能力的理性判断,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误导作用。通过学生访谈得知,大部分免费师范毕业生对攻读时间的选择未做过认真考虑,多数是看到招生通知后就报考了。实际上,免费师范毕业生任教半年选择回校攻读学位是不切实际的。根据学者伯顿的教师专业发展三阶段论,此时免费师范生正处于第一阶段,存活期。特点是从教第1年,“教师关注的是他们在班级控制的维持、学科的教学、教学技能的提高和教学内容的了解等方面的适切性”[1]。由于刚刚入职,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还不是很熟悉,体验和感悟都只是停留在表象上,导致在课程学习时问题意识不强,理解不够深刻,论文选题不恰当等等现象的出现。
2.学生任教学科与报考专业之间的矛盾
主要体现是大学一些招生专业在中小学校没有对应的学科,多数学生毕业后都转行从事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此种现象主要集中在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如某所师范大学,仅2012级就有20多人涉及转专业,主要从事数学、物理或其他学科教学与管理工作。源于此,他们在申请攻读学位时选择了与任教学科一致的专业。但是,学生的基础并未达到其所在学科的培养要求,如何进行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如何才能达到毕业要求?成为困扰学生和培养单位的一大问题。
(二)课程学习:形式大于内容,实效性不强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研究生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课程学习应该发挥多重效用,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一体。然而,实际教学中,课程学习却远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实际授课内容、教学方式等均与理想有所偏离。
1.课程内容与中小学教学实际融合不够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其学位特点决定了课程内容必须突出实践性,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各师范大学在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上都开设了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学科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学科课程设计与案例分析等实践类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上,任课教师也充分考虑了课程实践性问题,有意识地融入一些具体的案例。这样具有实践特点、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是比较喜欢也愿意投入精力学习的。如在问及“您最期待从大学导师那里获取哪些方面的指导”,学生最渴望的是关于中学教学中疑难问题的释疑(如图1所示)。
图1 您最期待从大学导师那里获取哪些方面的指导
在问及“在教育硕士学习阶段,您对下列知识与能力的需求程度”,学生需求更多的是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如课堂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见表1)
表1 在教育硕士学习阶段,您对下列知识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课程都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之间进行了很好的融合,部分课程内容只是满足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体现了很好的学术性,但没有很好地兼顾中学教学实际,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需要。当问及“你对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中小学教学实际联系紧密,能有效帮助您提升教学水平”,选择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学生占40%。在受访的50名学生中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实践类课程理论性太强,教育类课程与中小学教学实际有脱节现象,学完后仍然不会应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课程内容与中小学教学实际融合不够,不能学以致用,主要是任课教师对基础教育实际研究不足,不能很好地将中学实际中的案例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对课程内容研究不足,课程内容中虽然结合了案例,但案例选择不恰当,缺少对案例的加工和解读,学生不能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
2.网络学习“两化”现象突出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课程学习主要是通过远程学习与集中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远程学习的优势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网络教学“机械化”、学生学习“形式化”现象较为突出。当问及“您认为网络学习模式能有效促进你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吗”,58%的学生认为网络学习模式对自己相关知识的学习帮助不大,或者没什么效果。学生访谈反映比较多的问题是课程内容过多、课时多;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与讨论形同虚设,无人管理;网络课程只是刻板、机械地将文本教材、视频、PPT等搬到网络上,缺少教学上的互动;学生学习挂课时、不参与讨论,学习过程中应付、走过场现象也比较严重。反思网络学习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因素使然。一是部分教师、学生对网络学习不适应。受传统的教与学方式的影响,一些教师和学生还不太适应和习惯用网络授课、学习;二是部分教师责任意识不强。一些教师制作完成网络课程后,由于教学科研任务较重,加之对学生培养认识不足,便很少登陆网络学习平台与学生进行课程交流与互动,对课程学习缺少必要的安排和指导;三是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由于刚入职,教学工作任务比较重,加之个人学习毅力不强,学校疏于管理等,部分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很少登录网络学习平台,经常错过课程考核、作业提交,参加网络学习交流、课程讨论也不积极,基本很少与导师沟通关于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方面的事情;四是网络平台设计不够人性化、缺乏吸引力,有些功能不如QQ,不适合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如在问及“您认为学校设计的网络学习平台是否很适合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选择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的学生占到48%;五是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由于教学工作繁忙,根本没有相对集中的时间进行课程学习,为完成学校规定任务,很多学生采取挂课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问及“您认为影响网络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上网学习是第一因素;六是网络课程吸引力不够。一方面由于机械、刻板、播音员式的录制方式导致很多老师发挥不好,网络课程录制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有些网络课程内容设计缺乏考虑,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
3.课程考核流于形式
课程考核是督促学生课程学习、检验学习效果很重要的一种方式。考核不仅体现学生对知识系统掌握程度,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考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能力的养成。据了解,四所师范大学课程考核效果均不理想,考核基本流于形式,很难真正起到评价、督促学习的作用。多数课程考核以客观题为主,学生通过百度或QQ询问同学,很容易通过。以提交课程论文的考核,学生也是应付性提交一篇作业,教师随便给个及格,课程考核结束。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对课程考核做了明确规定:课程学习的考查与考试可通过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学生任教的实际表现应作为考查考核的重要内容。事实上,有关教学设计、教学视频及学生任教的实际表现很少体现在现实的课程考核中。课程考核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对课程学习的不重视,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任课教师很少思考到底该采取何种方式考核学生。
(三)导师指导:导师队伍数量不足,整体指导质量不高
《办法》中提出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要采取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新机制……,实行部属师范大学和中小学的双导师制。目前,四所师范大学均面临导师数量不足、指导水平不高的问题。
1.导师队伍数量不足
导师队伍数量不足主要是指有学术研究能力、对基础教育教学实际有一定了解和研究的导师数量不足。目前,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导师组成主要由三部分人员构成:学科教学论导师、由学术型导师衍生过来的学科导师、被大学聘为兼职导师的中小学校教师。三类导师中,多数导师是学科导师,学科教学论导师和中小学校兼职导师只占少数。以某所师范大学2012年为例,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1275人,参与指导的导师441人,其中学科教学论导师34人,外聘中小学教师24人,有的学科甚至一个学科教学论导师都没有。学科教学论导师数量少是普遍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学校、学院多年在师资队伍规划、人才引进方面缺少系统考虑,忽视了这部分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受聘的中小学指导教师数量不多,一是中小学教师中具备指导资格和条件的人数不多;二是参与研究生指导工作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性不高;三是实践指导教师遴选与聘任工作不到位。
2.整体指导质量不高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指导学术化;过程指导不足;双导师制度难以落实。由于指导教师队伍人员组成的复杂性,导致在指导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诸如指导学术化、过程指导跟不上等问题。学科导师由于不熟悉基础教育,不了解中学现状、特点和需求,指导过程中经常沿袭学术型研究生指导的套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特点把握不好,在指导学生的论文选题和开题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经常是把学生介绍给学科课程教学论导师,导致这部分导师压力很大、负担很重。过程指导跟不上存在两种现象:一方面是指导教师主动联系学生,学生不积极配合,致使导师难以施行指导;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不在校,部分导师对他们重视不够,疏忽指导。如在问及“您能很容易地与导师取得联系,并获取相应的指导?”,选择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研究生占1/3。双导师主要解决的是学生研究中的实践问题,但据了解双导师制落实并不理想,主要表现是受聘的中小学指导教师数量有限,由于时间和空间、合作机制等方面的限制,大学指导教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配合不畅,难以形成指导合力。
(四)过程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过程疏于管理
过程管理问题主要涉及三方面。首先重视程度不够,从学校的管理者到任课教师,潜意识里都没有给予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应有的重视,由于其不在校,有些管理者和教师甚至将其等同于函授生管理;其次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对相关责任主体的职责范围缺少明确规定。如无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导师遴选制度,仍然使用现有的学术型导师遴选制度、无针对教师和管理者的奖惩制度、无明确的课程学习与管理办法等;再者管理落实不到位。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是一个特殊群体,需要有专职人员,负责课程教学安排、网络课程日常管理、教育实践研究、开题、答辩等培养环节的管理工作。以某师范大学为例,部分学院只有一个专职秘书,全面负责学术型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管理工作,分身乏术,基本无暇顾及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学生遇到的一些管理问题需要多次咨询才能解决,相关工作也是一拖再拖。还有部分学院是专任教师兼职在做此项工作,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
二、基于目标实现导向的问题解决策略
(一)课程教学:创新思维
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需要从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几个关键要素着手。优化课程内容,增强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的契合度;改进教学方式,增加教学上的师生互动与讨论;强化课程过程考核,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性和实效性等都是提升课程效果的必要手段。
1.优化课程内容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是课程内容的利益相关者,他们的需求能否在课程内容上得以体现至关重要。因此,课程内容选择上应以课程理论为依据,与培养目标相一致,同时结合学生特点,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诉求。优化课程内容可从如下方面进行:一是组建课程研发团队,注重吸收中学一线教师和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参与;二是精简课程内容,提升课程内容含金量,核心的、重要的理论知识可专题化精讲,尤其要注重有关中学课程开发、教学案例设计等实用知识讲解;三是结合课程内容,提供对学生有启迪和帮助的案例。“案例不应是简单的案例呈现,应该对所提供的案例进行加工与解读,使之更适合免费师范生自身的情况,且能够被他们所理解和运用”[2];四是改变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将课程内容分解、微课化,将知识片段化、零碎化,使之便于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如将手机微信作为内容呈现平台;五是仅仅围绕课程内容提供支持学生课外学习的课程辅助资源,包括一些中学的优质课程视频录像、电子文本资料等。网络学习辅助资源常常是影响网络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任课教师在提供资源的同时需要对所提供的资源进行必要的说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利用辅助资源的目的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增强师生教学互动
由于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课程学习主要采取的是网络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互动是提升网络学习效果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学者认为,“师生互动是影响网络教学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3]。实现良好的网络教学互动,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强化个人网络印象,提升教学存在感。有学者提出,“当学生对网络教师持有良好印象时,他们才更有可能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更愿意学习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也将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而获得更高的学习绩效”[4]。其次,优化网络学习平台与环境,提供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一方面应完善网络学习平台,使其更人性化,便于操作;另一方面应拓展和丰富网络平台师生交互功能,如建立和完善讨论区、在线视频交流等模块,使其更便于师生讨论和交流;再者建立网络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师在线交流指导频次,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与讨论,解决问题的时效等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完善相关机制。有研究表明,“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其学习的积极性会提高”[5]。再次拓展师生交互渠道。如可以利用QQ或微信平台进行教学互动,通过QQ语音、微信平台发布课程学习相关内容、发起问题讨论、课程研讨等,这有利于学生移动式学习。
3.强化课程过程考核
课程考核应实现两方面的作用:督促和检查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考核更应该强调后者。这既符合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课程学习的特点,也符合国家关于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的基本要求。强化课程过程考核,一是强化考核力度,变一次性终结评价为全过程的跟踪评价,采取阶段式考核;二是拓展考核形式,根据课程特点,设计多样的符合课程特点的考核形式和内容,侧重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这无疑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需要任课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同时考核效果也取决于任课教师的责任心、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将学生参与学习程度作为考核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维度。如学生在讨论区发帖与回帖的积极程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等等都应计入考核范围。
4.提供课程学习帮助
为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效率,需要为其提供必要的课程学习帮助。每门课程都应该有比较详细的课程学习指导,如提前告知学生需要阅读的材料、具体的考核形式、具体的辅导答疑时间等,便于学生提前做出课程学习安排和计划;及时推送与学习相关的信息通知,上传与学习相关的材料,对于作业的提交、任务的完成和学习的进度,要给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定时的提醒;配备网络学习助教。由于教师工作量大、时间紧等方面的原因,可以选择博士生或硕士生担任课程助教,协助任课教师发布一些与课程学习相关的信息和通知,也可以协助教师整理网上讨论区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好记录,并负责将相关解决答案推送给学生。
(二)导师队伍:提质增量
数量充足、有一定指导水平、符合要求的师资是确保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因此,既要不断扩充师资队伍,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导师指导水平,以确保指导质量。
1.吸引与培养并重,注重结构化组合
做好师资补充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补充学科教学方面的教师。如通过制定规划、提供优惠条件等办法有计划地引进一批课程教学论博士、学科专业博士施以培训。制定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单独聘任、单独考核等办法;立足于自我培养,通过设立或实施相关项目,有目的培养。如某师范大学为加强学科课程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设立“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项推免研究生”项目。该类推免生硕士研究生60%以上的学生可以继续免试攻读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博士研究生学位;完善相关机制,鼓励和引导一部分对基础教育感兴趣、有研究的学术学位导师转型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上来。同时,探索大学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合作新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中小学教师参与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指导。如被大学聘为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的中小学教师,在大学方面给予其相应荣誉和待遇的同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参与教育硕士指导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薪资待遇方面给予一定鼓励政策。
2.加强培训与指导,增强指导的针对性
为全面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首先要制定严格的遴选标准,努力为学生配备既熟悉基础教育又对基础教育有一定研究的、学术水平较高的导师;其次加强培训和指导。限于目前导师队伍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从学校角度对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目标定位、培养环节、学位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说明和解读。以学院为单位,定期组织和邀请一些指导经费丰富的、实践研究能力强的导师,同所有导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与研讨;再者成立导师集体指导小组。以学科课程教学论教师为核心,成立若干个由学科导师和中小学教师组成的导师小组,集体指导、集体把关,同时应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既有制度层面的约束也有机制方面的引领,使每个导师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和权力,全身心地投入指导过程中。
(三)过程管理:建章立制
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发挥作用,需要有明确的制度、完善的机制配合。通过完善相关制度、规范管理程序,逐步将管理变成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行为。
1.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为规范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管理,明确不同责任主体的职责范围,提高管理意识,学校应制定并完善系列管理制度。如制定关于网络课程建设与优化、课程学习与考核、导师遴选与考核、学位论文标准等方面的制度和文件,对学生参与课程学习与考核、教师参与网络课程教学、学生指导、学位论文基本规范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约束不同责任主体的管理行为。
2.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在推动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更应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在规定学制内不能毕业的学生,采取延期淘汰制,如再给学生一年时间,不能毕业者取消学籍。对于教师在网络课程教学、学生指导方面的付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如每年进行一次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优秀教师评选;对于管理规范、制度完备、学生满意的培养单位,学校应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盘活机制,引导教育管理向人人参与的教育治理转变。
3.提升管理意识与水平
管理工作是否有实效,取决于管理者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各个师范大学应加强管理人员的选聘和培训,增强服务意识与管理水平。如定期开展管理培训与座谈,就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好的经验与做法进行分享、交流;学校管理者从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的相关国家政策、培养思路、相关环节管理等方面进行解读,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意识与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02.
[2] 王恩科,晓明.大学继续教育在免费师范生职后学习中的功能及其实现[J].2012,(2):75-78.
[3] 郑燕林,刘海民.论网络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印象管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23(3):34-39.
[4] Liu,Y.&Ginther,D. Managing Impression Forma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J].Educause Quarterly, 2001,24(3):50-54.
[5] 刘张娟,张立国.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网络教学模式现状的调查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2):161-16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673372.htm.
Existing Problems in Master-of-education Programs in China and Strategies for Their Solution:
A Case Study into Four Normal Universities under Ministry of Education
GAO Wen-cai, YANG Ying-xiu
(FacultyofEducation,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24)
Abstract:The opportunity for tuition-free normal college graduates to enroll in master-of-education programs on a part-time basis without entrance examination requirements promotes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as well as studen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t is important to achieve the intended objectives by fulfilling relevant task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such students, their caus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ir solution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Keywords:tuition-free normal college student, master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model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高文财(1974—),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学术学位培养工作办公室主任,教育学部在读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4-28
文章编号:2095-1663(2015)04-0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