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活动经验”视角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5-03-07 16:40许敏仪
师道·教研 2015年12期
关键词:基本活动经验物品经验

许敏仪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本文结合我听课的课例《克和千克》的教学实践来探讨这一问题。《克和千克》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两个概念很抽象。本节课,授课老师能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设计了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实际操作活动,通过肌肉感觉感知,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角度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让学生对两个质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趣味横生的练习,使教学活动层层深入,高潮迭起。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激活经验

1. 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的轻重。

2. 情境引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物品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无形中初步建立质量的感知,为下一步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活动体验——经验的生成与数学化

(一)认识感知1克和1千克。

1. 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出示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认真观察图片,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然后把物品放在手上掂一掂,让学生谈感受,是轻还是重?

小結: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字母“g”表示。

2. 掂一掂,感知1克。1克有多重?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用手掂一掂,感觉怎么样?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 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首先在小盘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然后验证找到的物品。最后交流汇报,提炼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了,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

4. 认识天平(略)

5. 知识运用,拓展延伸:(1)101页“做一做”。(2)从盘子中找出大约10克、100克的物品,掂一掂,估一估,并称一称。

(二)认识感知1千克。(方法同上,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掂一掂,可以借助某个物体,用对比的方法形容自己感受到的物体轻重,并在不断地猜测验证过程中调整估量的策略,从而提高估量物体轻重的能力。学生在汇报交流对1千克的感知情况时,教师及时增加学习内容,以学生自己看到和体验到的有关“克和千克”的知识为起点进行教学,顺应了学生的认知需求。

第三环节:估测物体,方法升华——经验的提升

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秤称一称,并填表。(表略)

设计意图: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亲身经历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有思维价值的学习活动,自主建立起“克”和“千克”的关系,明确在称比较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在称比较轻的物品时用“克”作单位,了解“克”和“千克”的使用价值。

对本课的反思

1. 授课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物品的轻重)出发揭示课题,使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 授课教师注重设计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师设计了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估一估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质量观念的建构过程中,教师很注重让学生反复掂量,使手上的感觉定型,与包装标示相呼应,与称出来的质量相呼应,这才是真正地建立质量感觉。教师也非常注重让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1克或1千克的肌肉感觉。有了这样的肌肉感觉后,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鲜明的“表象”,进而为后面进行合理估测建立好标准。

3. 授课教师准备了多种素材,拓宽了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教师准备了口香糖、一小包菊花茶、一大瓶洗衣液、一桶食用油等,同时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根羽毛、一包纸巾、一个鸡蛋、一包饼干、一个正方体、两袋500克的盐等学具,又让学生课前带来一些物品,让学生找1克、10克、100克、1千克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自带的物品质量。在找超过1千克的物品时,同学们都纷纷拿起自己的书包到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台秤上称。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购物画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样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体验的空间。

4. 授课教师建立了多个标准,让学生估测有据可依。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建立了1克、10克、几十克、100克、几百克、1千克、几千克等多个标准,让学生的估测有据可依。

5. 授课教师注重对学生估量方法的指导,切实使估测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教完例1后,教师通过“做一做”让学生体会将1克作为估量标准进行估量。我觉得当时教师最好可以让学生模仿天平,把标准量和未知量分别放在左右手掂一掂,直观感知轻重。接着还可以设计不给估计标准的形式,使学生通过对比深刻体会标准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适当用“重一些”“重得多”来评价物品的质量。在完成103页“做一做”第2题后,可以让估得准的学生说说自己的估量方法,同时通过对记录下来的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比较,让学生对自己的估量能力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找到估得不准的原因,让学生经历在估量中不断地调整策略的过程,逐步形成估测的策略,培养估量能力。

6.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必须在有效的数学目标指引下,通过学生自主或在教师引导下的数学活动中,使学生亲身实践、经历和思考,在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中完成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更应该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努力与学生一同实践,在教学中开展一切有现实意义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提升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的数学素养从“双基”向多元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魏文琦

猜你喜欢
基本活动经验物品经验
称物品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初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习得刍议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培养策略谈
关注课堂教学,落实“四基”要求
层层推进,落实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