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慧
(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普宁市 515300)
舒芬太尼为μ阿片受体激动剂,容易透过血脑屏障,镇痛作用为芬太尼的5~10倍,但药后后遗效应弱于芬太尼,临床用于各种手术的复合静脉麻醉[1]。异丙酚为临床常用全身麻醉剂,作用快速而强大,持续时间短,苏醒迅速,临床广泛用于重症患者镇静及各科麻醉[2]。但是本药物在通过外周静脉注射时,常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感。本文旨在比较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的静脉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择期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2例,女 68例;年龄 37~65岁,平均年龄为(49.15±12.53)岁;67例行胆囊切除术,47例行胃大部切除术,36例行结肠肿瘤切除术。将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患者行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男 40例,女 35例;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为(50.14±13.62)岁;34例行胆囊切除术,25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6例行结肠肿瘤切除术。对照组行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男42例,女33例;年龄37~64岁,平均年龄为(48.06±11.69)岁; 33例行胆囊切除术,22例行胃大部切除术,20例行结肠肿瘤切除术。在进行手术治疗前,均获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疾病组成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n)
1.2 麻醉方法 手术前0.5 h给予阿托品注射液0.5 mg肌肉注射,于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并持续监测舒张压(DP)、收缩压(S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给予咪达唑仑0.1 mg/kg、阿曲库铵0.6 mg/mg和异丙酚注射液2 mg/kg诱导麻醉后行气管插管。观察组给予舒芬太尼注射液0.7 μg/kg静注,对照组给予芬太尼注射液5 μg/kg静注。诱导麻醉成功后,观察组持续静脉泵入舒芬太尼注射液1 μg/(kg·h),对照组持续静脉泵入芬太尼注射液7 μg/(kg·h),并同时复合持续静脉泵入异丙酚注射液,给予阿曲库铵维持肌肉松弛状态。外科手术治疗结束前0.5 h停止静脉泵入舒芬太尼和芬太尼。
1.3 疗效观察指标 记录诱导麻醉前(T0)、诱导后2 min、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1 min(T2)、持续静脉泵入舒芬太尼或芬太尼15 min时(T3)、手术过程中(T4)、手术结束时(T5)、手术结束后0.5 h(T6)的HR、DP、SP及RPP(心率-收缩压乘积)。当患者呼之睁眼、通气量恢复时拔除气管插管,并于术后进行随访,记录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苏醒时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后苏醒时间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数据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术后苏醒时间 观察组患者麻醉维持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意识清醒言语流畅时间分别为(86.35±25.63)min、(6.02±2.23)min、(13.14±2.71) min,对照组分别为(95.63±23.78)min、(19.11±4.92) min、(25.65±9.02)min。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比较 (min,±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比较 (min,±s)
言语流畅观察组 75 86.35±25.63 6.02±2.23* 13.14±2.71组别 n 麻醉维持时间 呼之睁眼 意识清醒* 75 95.63±23.78 19.11±4.92 25.65±9.02对照组
2.2 血流动力学变化 与T0时相比,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心率收缩压乘积均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T2时血压、心率及心率收缩压乘积均较T0时明显增加,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T2时各项指标与T0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T2~T6时心率收缩压乘积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表3 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kPa,±s)
表3 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kPa,±s)
注:与T0相比,*P<0.05,#P<0.05,△P>0.05。
组别n血压 T0 T1 T2 T3 T4 T5 T6观察组 75 收缩压 17.58±1.44 12.87±2.73*19.33±1.61△ 15.99±1.71 16.90±1.96 16.09±1.35 17.22±2.08舒张压 10.29±1.16 7.00±2.23* 12.82±2.65△ 9.09±1.56 9.71±1.82 9.56±2.24 10.25±1.87对照组 75 收缩压 18.19±1.35 13.92±3.00* 20.46±2.07#16.81±2.17 17.17±1.65 16.91±1.08 18.32±2.04舒张压 10.92±1.42 6.89±2.52* 12.82±2.71#9.11±1.59 9.70±1.78 9.61±2.29 10.35±1.87
表4 两组患者心率及心率收缩压乘积变化情况比较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中老年人比例增大。然而,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的退化,导致对麻醉以及手术的承载能力变差,风险变大[3~5]。并且,在全麻的诱导期间,所使用的麻醉药物会对患者的心肌功能、血管收缩功能等产生重要影响,增大了麻醉围术期发生心肌梗死或心肌缺血等心血管意外的风险[6~8]。随着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术后疼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老年人由于生理改变,组织器官功能的退化,抗伤害和自我调节能力变差[9]。导致术后疼痛控制不良,将会引发一系列问题,甚至导致生命危险[10]。所以,对老年患者的麻醉既要求痛苦减轻、肌肉松弛度良好,又要求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保持平稳舒畅,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围术期死亡率。因此,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进行联合镇痛,减少单一用药的不良反应,使老年人安然度过围术期,是目前术后镇痛的重要问题。
异丙酚是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全身麻醉药物,能够快速诱导麻醉,同时较少产生不良反应。由于异丙酚是脂溶性的,静脉应用时激活激肽释放酶系统,增加缓激肽的浓度,游离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出现痛感[11]。异丙酚注射痛的产生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可能还会造成血流动力学波动,增加麻醉的风险。临床上用于缓解异丙酚注射痛的方法很多,包括稀释药物浓度、缓慢输注药物、应用镇痛药物等[12]。目前,临床上抑制麻醉气管插管时导致的血压升高、心率异常和心动过速等应激反应,常用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给予麻醉辅助。但是,大剂量注射此类镇痛药会对患者产生典型的阿片样症状[13],如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舒芬太尼是芬太尼的衍生物,是目前临床上最强效镇痛药物,阵痛强度是芬太尼的5~10倍,具有起效快、镇痛强、呼吸抑制轻、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好的优点,而且镇静催眠作用也明显高于芬太尼[14]。芬太尼为强效麻醉性镇痛药,通过激动μ阿片受体而发挥作用[15],起效迅速,作用短暂,用药过量时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本研究发现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静脉麻醉时,可大大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明显减轻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提示本文剂量下的舒芬太尼不会产生严重的循环抑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舒芬太尼、芬太尼、异丙酚可抑制患者交感神经活性、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功能,引起心率及血压的降低,尤其是舒芬太尼/芬太尼与异丙酚复合使用时,降低心率及血压的效果更加明显。在本项研究中,诱导麻醉前即静注阿托品,手术过程中未出现心率、血压过低的现象。观察组患者呼之睁眼及意识清醒言语流畅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可明显缩短术后苏醒时间。观察组患者静脉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更加稳定,可能与舒芬太尼对μ阿片受体的高度选择性密切相关。部分文献认为异丙酚使用期间引起的血压降低可通过调整剂量和注射速度缓解[15]。本项研究采用了缓慢注射法,每位患者给予个体化的用药剂量并于1 min内推完,大大降低了静脉麻醉期间血压的波动幅度。
综上所述,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静脉麻醉时,可大大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明显减轻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值得推广。
[1] 李肇瑞,周 汾,闫雨苗,等.心脏手术患者瑞芬太尼复合麻醉与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复合麻醉效果的比较:Meta分析[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32(7):860-862.
[2] 沈 霞,李文献.芬太尼抑制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恢复期间患儿躁动的药效学[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0,30(3):303-305.
[3] 杨琦琳,柴 静,王坚伟.靶控输注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3):267-269.
[4] 田晓涛,张宪宦.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宫腔镜手术麻醉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6):155.
[5] 杨清存,任柏林,冯艳平.靶控输注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效果比较[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12):1212-1214.
[6] 刘 春,陈 虎,李有长.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宫腔镜电切术的比较[J].中国药业,2012,21(21):91-92.
[7] 高晓华.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结肠镜诊治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4):122-123.
[8] 李定鲲.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全身麻醉维持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5):171-172.
[9] 沈 玲.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的麻醉与阵痛效果的比较研究[J].大家健康,2014,8(4):220.
[10]刘 飞.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2):74-75.
[11] Butter T,Weyers S,Postert T,et al.S100 protein:serum marker of focal brain damage after ischemie territorial MCA infarction[J].Stroke,2011,28(10):1961-1965.
[12]Jiang JY,Gao GY,Li WP,et al.Early indicators of prognosis in 846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Neurotruma,2012,19(7):869-874.
[13]Beers R,Comporesi E.Rermifentanil update:cilinical science and utility[J].CNS Drugs,2009,18(15):1085-1088.
[14]Egan TD,Minto CF,Hermann DJ,et al.Remifentanil verus alfentanil:Comparative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in healthy adult male volunteers[J].Anesthesiology,2010,84(12):821-833.
[15]Smith C,McEwan AI,Jhaveri R,et al.The interaction of fentanyl on the Cp50 of propofol for loss of consciousness and skin incision[J].Anesthesiology,2011,81(4):8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