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训颜 ,高 毅 ,管 琳 ,师 伟 ,邢文哲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a内科,b特检科,c妇科,山东 济南 250014)
低骨量是绝经后女性的常见表现,是骨质疏松前期,易增加绝经后妇女骨折风险[1]。本研究探讨绝经后低骨量女性绝经年限与骨密度的关系,以及中医证候、证型的分布规律,为绝经后低骨量女性进行预防、干预提供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择济南市正常绝经低骨量女性患者295例,年龄50~65岁,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等与骨质改变有关的疾病。按年龄分为绝经1~5年组78例、>5~10年组96例和>10年组121例。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法国双能X线骨密度仪(MEDIX DR型),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专科医师操作。检查前,去除患者佩戴的金属等影响测量结果的物品。测量其身高、体质量,记录年龄、绝经年龄和绝经年限。测量时,取平卧位,平静呼吸,身体置于检查床中央,身体中心轴线与检查床中心轴线保持一致,双上肢置于躯干两侧,双下肢自然伸直。扫描结束后,由专科医师对图像按照诊断规范进行修改,由计算机计算出腰椎及髋关节的骨密度值。
1.3 纳入标准 参考WHO推荐的骨密度诊断标准,骨密度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1~2.5个标准差,现通常用 T-score(T 值)表示,-2.5<T<-1.0为骨量减少,即可诊断为低骨量。
1.4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以《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为依据,并参照葛继荣等[2]的见解记录中医证候、证型。证型分为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脾胃虚弱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满足正态分布及方差齐者多组样本均数间比较用F检验,两两之间比较用q检验。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组组间腰椎及髋关节骨密度比较(表1) 绝经1~5年组与>10年组腰椎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 1~5年、>5~10年和 >10年组髋关节骨密度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表1 3组组间腰椎及髋关节骨密度比较(cm2/g,±s)
表1 3组组间腰椎及髋关节骨密度比较(cm2/g,±s)
注:F=1.01,与绝经 1~5 年组比较,*P<0.05。
绝经年限(年) 例数 腰椎骨密度 髋关节骨密度1~5 78 0.81±0.72 0.90±0.10>5~10 96 0.76±0.85 0.88±0.62>10 121 0.75±0.11* 0.85±0.87
2.2 中医证型和骨密度统计结果(表2) 绝经后低骨量女性中医证型分布以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为主;肝肾阴虚型腰椎骨密度最低,与其他各证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证型髋关节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95例绝经后低骨量女性的中医证型和骨密度统计结果(cm2/g,±s)
表2 295例绝经后低骨量女性的中医证型和骨密度统计结果(cm2/g,±s)
注:F=1.02,方差齐,各证型与肝肾阴虚型相比,*均P<0.05。
中医证型 例数 腰椎骨密度 髋关节骨密度肾阳虚 89 0.79±0.08* 0.83±0.10肾阴虚 51 0.80±0.08* 0.91±0.07脾肾阳虚 44 0.83±0.11* 0.87±0.12肝肾阴虚 83 0.78±0.09 0.88±0.09脾胃虚弱 28 0.78±0.10* 0.85±0.07
2.3 中医主要证候分布规律 绝经后低骨量女性中医证候分布以腰膝酸软疼痛、畏寒肢冷、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耳鸣为主,分别占 65.1%(192/295)、68.3%(178/295)、55.9%(165/295)、49.2%(145/295)、42.7%(126/295)。其他证候有失眠多梦、神疲乏力、脉细数,分别占 29.5%(87/295)、40.7%(120/295)、35.6%(105/295)。
骨密度有其自然的变化规律,骨含量在青壮年期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丢失。权晓慧等[3]研究发现,绝经早期腰椎骨量及髋部骨量下降速度较快,绝经10年以后,腰椎骨密度下降速度减慢,股骨各部位下降速度开始增加。本研究发现绝经1~5年组与>10年组女性腰椎骨密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晚期腰椎骨密度明显降低,丢失加速,说明女性随着绝经年限的增加,腰椎骨密度值明显降低。绝经1~5年组、>5~10年组和>10年组髋关节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刘忠厚[4]研究发现,女性在更年期后骨量丢失加快,这种加速丢失持续5~10年,绝经10年后骨密度值迅速下降,而绝经早期女性骨密度变化以松质骨为主的腰椎变化显著,以皮质骨为主的髋关节骨密度变化不明显,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绝经后低骨量主要发生机制与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萎缩、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有关。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上存在雌激素受体,在雌激素水平低下时,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促使成骨细胞凋亡,加速了绝经女性骨质的丢失,从而导致骨密度值的降低。此外,雌激素缺乏会增强骨骼对甲状旁腺激素的敏感性,导致骨吸收增加[5-6]。
中医虽无骨质疏松的病名,但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当属“骨萎”、“骨痹”。骨萎的基本病机是“骨枯而髓减”。《医精经义》言:“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者则骨强。”这说明肾精充足,骨髓化生有源,骨得到骨髓的滋养,骨矿物增加,骨骼则能强健有力[7]。肾主骨,腰为肾之府,为阳气之根。绝经后女子的骨萎和肾虚关系密切,女子天癸竭,肾精虚衰,肾阳温煦受损,不能温养筋骨,肾虚肾精不足,骨髓失养,可致骨骼脆弱无力,出现腰酸冷痛症状,故表现为肾阳虚。《内经》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绝经后天癸竭,更因孕、产、乳而伤于血,故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肾阴虚不能上济于心,心肾不交,心火亢盛,水不涵木,导致肝阳偏亢,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肾虚日久,必损及肝,最终肝肾阴虚。肝肾两虚,则筋骨失养,骨脆弱不健,肝肾两虚往往会导致低骨量的发生。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是气血生化之源[8],先天之精也要赖后天之脾胃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脾胃虚损,则化源不振,精微不能化血,血虚不能养,气虚不能运,无以生髓养骨,最终脾肾俱损,导致骨萎的发生。
本研究发现,绝经后低骨量女性证候分布以腰膝酸软疼痛、畏寒肢冷、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耳鸣、失眠多梦、神疲乏力、脉细数为主;证型分布以肾阳虚型和肝肾阴虚型为主,肝肾阴虚型腰椎骨密度最低。这与杨洪彬等[9]的研究一致。绝经后低骨量女性此证候、证型分布特点,为中医辨证论治低骨量、提高骨密度奠定了基础。
《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知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绝经后低骨量是骨质疏松的前期阶段,本着治未病的原则,从中、西医不同的角度,掌握疾病的变化规律,可早诊断早治疗,防止传变。
[1] Siris ES,Miller PD,Barrett-Connor E,et al.Identification and frature outcomes of undiagnosed low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Osteoprosis Rish Assessment[J].JAMA,2001,286:2815-2822.
[2]葛继荣,陈可,王和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5(1):9-11.
[3]权晓慧,朱秀英,武小薇,等.绝经后妇女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的关系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6,12(3):226-228.
[4] 刘忠厚.骨质疏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29-534.
[5]薛增奇,陈金春,黄建华,等.慢性肾功能衰竭中晚期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性[J]. 中医正骨,2009,21(2):7-10.
[6]杜晓丽,郑德三,吕红玲.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初探[J]. 世界中医药,2014,9(6):761-763.
[7]张亚琴.“肾主骨生髓”与肾脏的内分泌功能[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2):11-12.
[8]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4-36.
[9]杨洪彬,徐祖健,汪新象,等.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及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J]. 四川中医,2009,27(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