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萍,固 旭,张有东
(1. 淮阴工学院 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223003;2.淮阴工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3.淮阴工学院 院长办公室,江苏 淮安 223003)
“四位一体”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
——以淮阴工学院为例
赵玉萍1,固 旭2,张有东3
(1. 淮阴工学院 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223003;2.淮阴工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3.淮阴工学院 院长办公室,江苏 淮安 223003)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化学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试点工作实施四年来,通过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四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构建校内外高水平协同培养基地,建立以项目为牵引的个性化培养方式,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四位一体;协同培养
我国于1991年开始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1],探索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2]。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研究,进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淮阴工学院获批成为试点工作单位,授权点为工程类别化学工程领域。项目获批四年来,学校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四位一体”协同培养,丰富教学资源,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根据特需项目建设内容,紧密围绕“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教育改革主线[3]。一方面,江苏盐化工和凹土加工业的特征及发展对化工专业人才提出的特殊要求,不仅需要大批在一线从事生产操作、分析检测、品质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更需要大量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设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管理等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江苏盐化工和凹土产业规模扩张与技术进步急需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些加工企业重点要发展延伸产品开发技术、传统工艺改造技术、高值化应用技术,以提高产业核心技术水平。学校培养试点工作以江苏省岩盐与凹土资源深度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四位一体”协同培养体系,组建“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产业园区”协同培养联盟,共建协同培养基地,创新协同培养机制,以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为侧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选配教师、共同实施参与考核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所谓“四位一体”即集省级各类平台建设、重点学科建设、政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与人才培养于一体,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各协同主体的优势,强化过程管理与监控,做到人员协同、资金协同、场地协同、技术协同、资源协同。形成了以协同培养为特征的“课堂在企业、教师出校门、实践不断线”工学交替的基地培养模式,有效实施协同培养方案,提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力与水平[4]。紧密围绕地方盐化工、凹土等特色资源产业对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结合现有学科专业优势,充分整合学科资源,强化政产学研有机结合。
建立和规范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商定教学内容、共同选配教师团队、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六共同”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保障制度。通过“四维”深度融合,使行业企业能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形成了校、企、科研院所协同培养的长效机制[5]。
为保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加大投入,完善条件,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盐碱和凹土科技园区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与中国化工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的国家盐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南京大学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共建了江苏省凹土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盐化工新材料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质转化与过程集成工程实验室和江苏省岩盐与凹土资源深度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与江苏银珠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大中型科技创新型企业共建了13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还建有江苏省盐化工工程实践教育示范中心、江苏省生物工程学科示范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教学平台。建立高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的设备、科研经费、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科技研发人员等条件,实现资源汇聚,形成富有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基地(图1),为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经过近四年的建设,校内外协同培养基地为化学工程领域特别是在盐化工、凹土等相关产业培养从事工程设计、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应用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6]。
以项目为牵引,建立个性化的培养方式,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按照既定的能力和规格要求,紧跟学术前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以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与体系以及已经具备的能力素质,将其分成许多小组,“度身打造”不同的项目,在项目的牵引下,通过校企双方导师的指导,研究生在项目中完成自主学习与研发任务,使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7]。
学校立足企业需求,充分利用学科专业紧贴地方经济建设的特点,发挥人才与智力优势,加强与企业和研发机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联盟,以产学研项目为牵引,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和人才培养,构建良好的产学研互动机制。通过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实现研究生知识的迁移和灵活掌握运用,使他们在实干中增强职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等,实现快速成长。在研究生入学之初,由校企“双导师”根据企业提出需要解决的技术性或管理性问题,共同确定研究生研究项目[8],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教学实施过程中,由校企联合开展课程教学,聘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现场讲授化工安全技术、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以及化工前沿进展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实践。2012级17名研究生,共承担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研发项目12项、参与企业研发课题15项,研发成果直接在生产中应用和转化。
图1 协同培养基地构建情况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学校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模式,并建成了与之相匹配的多元化校内外实践基地,以项目驱动形成个性化人才培养方式,通过校内外导师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双重指导,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级17名研究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6项,共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中文核心8篇,获得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省级以上竞赛奖15人次,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人次,获校级各类奖励16人次。在协同培养过程中,形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合力,推进了校企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既有助于高校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也有助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及于优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涂小凤.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以学科教学数学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崔玉波,陈兆波,孙红杰,等.领域下的专业方向学位培养探索[J].科技视界,2015(16):48.
[3] 孙梦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研究——基于学生满意度视域[D].南昌:南昌大学,2014.
[4] 宫晨琛,王守德,芦令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250-251.
[5] 唐建峰,车立新,安家荣,等.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7):27-29.
[6] 王振喜,高彦华,赵春森.以创新实践基地为载体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150-151.
[7] 刘细发,夏家莉.基于建构主义指导下的“项目牵引式”教学模式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7(8):65-67.
[8] 张有东,陆中会,王颖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机制研究——以淮阴工学院“特需项目”的实践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14-17.
(责任编辑:贺 兰)
Practice of "Four in One" Cooperative Cultivation for Graduate Students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A Case Study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O Yu-ping1, GU Xu2, ZHANG You-dong3
(1.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Food Engineeri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3003, China;2.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 China;3.President's Office,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 China)
"The personnel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national special needs" is the pilot work about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of master's degree in the field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which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four years. During the four years, we have actively pushed the reform of professional degreed graduate education, developed the graduate students' ability of do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implemented the "four in one" cooperative cultivation model, constructed the high level of on-and-off-campus training bases and established personalized training mode so that the graduate students' ability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has increasingly improved.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of master degrees; four in one; cooperative cultivation
2015-08-05
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选课题(2014-JY-095);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3JSJG051);
赵玉萍(1977-),女,江苏扬州人,教授(校聘),博士,主要从事生物工程领域的研究。
G
A
1009-7961(2015)06-0070-03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3JSJG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