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卫东,张一丹
(1.宿迁学院 商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2.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动态博弈分析
马卫东1,张一丹2
(1.宿迁学院 商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2.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农民工新型市民化进程需要突破“显性屏障”和“隐性阻隔”等双重阻隔,需要从农民工的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两个阶段分析市民化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行为博弈,以贯通农民工新型市民化之通道。构建两阶段博弈模型,分析影响两阶段最优策略选择的控制性策略,研究发现,农民工新型市民化程度取决于两阶段双方动态博弈的强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市民化的愿望强度、行为一致性以及监督部门的监管效率都直接影响新型市民化效率。通过建立适应先进城市文化的心理重构、发挥主导因素的协同效应、提高经济承载力水平等方式,共同提升农民工新型市民化水平。
新型城镇化;农民工;融入城市;动态博弈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本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镇化[1]。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互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走集约、智能、低碳、绿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
1.1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
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坚持发展目标的人本性,始终把“人”而不是“物”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为最终目的。“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农民工市民化总体模式而言,市民化主要包括农民工市民化、升学市民化和失地农民市民化。
1.2 农民工新型市民化进程中的主要障碍
Everrit教授认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除了原居住地因素、迁入地因素和迁移者个人因素外,中间障碍因素是第四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3]。农民工新型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中间障碍因素可形象地称之为“显性屏障”和“隐性阻隔”等双重障碍。随着户籍制度的不断改革,其在市民化进程中的阻隔效应不断弱化,反而是农民工的经济收入水平和当地的城镇化广度等因素明显影响着农民工进城,明显抑制了城乡人口流动。“显性屏障”成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第一道阻隔墙。“隐性阻隔”是一种派生墙,即在“显性屏障”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新型市民化进程中具有融合-抑制功能。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化范围不断加深,大量农民工进城买房或就地转化进入安置小区为“半市民化”。“隐性阻隔”就构成了新型市民化过程中另一障碍。在社会认可度、认识偏差性、行为一致性、社会保障等多重压力下,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就产生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民工市民化转换效率[4]。农民完全转化成新型市民一般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农民到准市民形成的半市民化,进行城市进入阶段博弈;第二个阶段是从城市人到新型市民的转变,要穿越隐性阻隔屏障,进行城市融入阶段博弈(见图1)。
图1 农民工新型市民化阶段的双重阻隔墙与两阶段博弈
1.3 转化阶段的动态博弈
采用博弈论分析农民工新型市民化过程中博弈逻辑,目的在于研究行为主体人与相对人之间的博弈行为,探讨两阶段农民工向新型市民转化过程中的策略选择以及激励性制度安排,破解市民化进程中的两道篱墙,增强农民工向新型市民转化意愿,有效提高新型市民化效率。
新型市民化过程蕴含着进城农民工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他们各自目标、期望收益函数不同,产生的决策行为也就不同。
2.1 城市进入阶段博弈分析
对于农民工而言,实现市民化一个重要动机是经济利益,即通过市民化实现比在农村更大的净收益,净收益越大,动力越大。
2.1.1 基本假设
有两个理性参与人:农民工与政府。二者在对待市民化问题上,可以选择的策略分别为“转化”(概率为1-x)和“不转化”(概率为x)、“显性支持”(概率为y)和“隐性支持”(概率为1-y);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政府和农民工的各自目标不一致,双方行动具有先后性,属于动态博弈模型。
2.1.2 博弈模型建立及推演
农民工和政府的双方收益情况:农民工采用市民化策略时,农民工市民化所获收益(RPT)包括诸如便利的工作带来的薪金、放弃土地产权收入等的显性收益以及类似子女教育、城市环境和公共医疗等隐性收益;农民工市民化个人成本(CPT)主要包括较高的生活成本以及住房成本等[5]。政府因农民市民化得到收益(RG)主要包括由此带来的城市GDP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城市管理者职位晋升等等;政府需要承担支持市民化以及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公共行政费用等方面成本(CG);农民工市民化的成功概率为P。农民工不“转化”策略时,维持原有的种地或打工状态,收益为RP,成本为CP。当农民工选择“转化”策略而政府采用“隐性支持”时,农民市民化成本明显增加,其所承担的成本为δCPT,其中δ>1,此时政府所需支付的成本ρCG,其中ρ>1。农民工和政府直接博弈的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农民工与政府直接博弈矩阵
假设农民工选择“转化”策略,其系统演化过程比较漫长,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两种状态共存的局面,博弈的支付矩阵将直接影响演化路径。在博弈的过程中,构成博弈双方支付函数的某些参数的初始值及变化将导致系统演化的不同路径。
在初始状态,假设农民工有比例采用转化策略,则农民工选择本策略的期望收益为R1=y(PRPT-CPT)+(1-y)(PRPT-δCPT),选择不转化策略农民的期望收益为R2=RP-CP,农民工的平均期望收益为R=xR1+(1-x)R2,则复制动态方程为:
(1)当RP>CP且P>(RP-CP+GPT)/RMPT时,系统存在5个局部均衡点,分别是O(0,0)、A(1,0)、B(0,1)、C(1,1)及D(XD,YD),其中:XD=CPT/(CG+RPT),YD=(RD-ρCG)。所有均衡点中,系统中有两个演化稳定点O点(不转化、隐性支持)和C点(转化、显性支持)、两个不稳定的均衡点(A点和B点)及一个鞍点(D点),如图2所示。
为了使系统向目标均衡C点演化,可以采用以下优化及控制策略:①在城市进入阶段,政府采用措施降低农民工转化城市人过程中需要转化成本CPT,从而激励更多农民市民化;②通过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的反哺能力,保障农民市民化的就业质量和提高农民市民化后收入水平,以提高农民转变为市民后所获得的经济收益RPT;③提高政府因“隐性支持”市民化而带来的惩罚性效应ρ值,增加农民工市民化的成功概率P,降低政府过分追求土地财政效应而减少保障房和农民工安置补助方面的投入而产生的农民工半市民化现象。因此,激励农民工跨越显性屏障,需要从政府和农民工双方入手,激励农民工市民化。
图3 第二种情况系统演化图
(2)当RP
2.2 城市融入阶段行为分析
农民工跨越第一道“显性阻隔”墙后,变成准市民,但并未完全抛弃传统乡村文化,在一些场合、一定时候还保留着原有的文化生活习惯。在城市融入阶段,他们要经过对城市文化的了解、辨别、比较、选择或内化,可能会形成一道无形的“隐性阻隔”墙,阻碍了其对城市主流文化的认同,出现行为或观念的非一致性,不利于全面融入城市。本阶段参与博弈主体主要是准市民以及寻求城市主流价值观念、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等方面一致性的政府部门或社区综合管理部门等组织,为了便于研究,将此类组织一并归为监督部门。
2.2.1 基本假设
博弈中有两个理性参与人:准市民与监督部门。二者在对待新型市民化问题上,可以选择的策略分别为“一致性”和“不一致性”、“监管”和“不监管”;在农民工新型市民化进程中,监督部门和农民的目标不一致,双方行动有先后性,属于动态博弈模型。
2.2.2 博弈模型建立
若发现准市民行为出现不一致性(因不一致性导致他人或集体利益受损),监督部门就将对他进行惩罚。监督部门这样做要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时也需要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因此,监督部门选择监管策略是要付出成本的。监督部门与准市民进行博弈时的收益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准市民与监督部门的博弈矩阵
(1)在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需要考虑市民化内涵的新变化,需要增加“人的全面发展”关键要素。农民工新型市民化不仅需要跨越“显性屏障”,更需要跨越“隐性阻隔”,从环境友好、经济适应、文化协同、行为一致等方面全面融入城市,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2)农民工能否完成新型市民化取决两阶段双方动态博弈的强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市民化的愿望强度、习惯一致性以及城市综合治理水平都将直接影响着新型市民化的转化效率。只有在进城农民工为了全面享受市民化收益而支付一定的成本代价,而城市政府部门把市民化成本降低到进城农民能够承受的范围,才能有效推动市民化进程;(3)农民工进城后将在群体关系、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面临着挑战。不仅需要其本身对适应先进城市文化进行心理重构,更需要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改革,破除城市管理制度的藩篱。为此,政府部门需加强对包括社区综合管理服务部门在内的监督部门的监督,监督部门提高监管频率和力度,增加市民选择“不一致”策略时被发现的概率,从而激励其全面融入城市成为新型市民;(4)在城市融入阶段,提高新型市民化水平需要将先进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区域经济水平、增强经济反哺力、建立刺激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制度安排等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行为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农民工新型市民化的核心在于城市全面融入,实现融入城市的关键是进行适应城市主流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心理重构。唯有如此,农民工才能走出城市融入的持续困境,成功走向新型市民化通路。
[1] 刘传江.迁徙条件、生存状态与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进路[J].改革,2013(4):83-87.
[2] 张占斌.包容性城镇:新型城镇化之路[J].决策,2013(1):74-75.
[3] 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9(1):17-29.
[4] 李芙蓉,麻晓刚.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性障碍因素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3(9):50-53.
[5] 廖全明.发展困惑、文化认同与心理重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41-146.
(责任编辑:蒋 华)
An Analysis of Dynamic Games of Citize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MA Wei-dong1, ZHANG Yi-dan2
(1.College of Business, Suqian University, Suqian Jiangsu 223800, China;2.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Citize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s become a key issue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new-type citize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o break through the "dominant barrier" and "hidden barrier". By mean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behavior game strategy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counterpart in the two stages of getting into city and city integration, it is found that whether migrant workers can be changed into new citizens depends on two stages of the dynamic game strength.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aspiration intensity of stepping into city, the habits consistency and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community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new citizenization. The tactic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sycho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adaptation advance city culture, the synergic effect of dominant factors, and the raising of bearing capacity of economy help to improve efficiency of new citize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new-type urbanization; migrant workers; city integration; dynamic games
2015-09-15
宿迁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4SSK52)
马卫东(1975-),男,江苏宿迁人,博士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F723.82
A
1009-7961(2015)06-00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