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虚比)构式“X比Y还W”的认知机制和演变动因研究

2015-03-06 06:51罗美君
唐山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模因构式图式

罗美君

(湘潭大学 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 湘潭 411105)



修辞(虚比)构式“X比Y还W”的认知机制和演变动因研究

罗美君

(湘潭大学 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 湘潭 411105)

“X比Y还W”格式是指表真实、实际比较的语法构式和表极性程度的修辞构式。修辞构式是一种具有修辞功能的虚比构式。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修辞构式的认知机制是隐喻和参照点模型。认知联想的触发、形式的模因移植、认知经验的突破和意象图式的动态化促成了“X比Y还W”格式从语法构式向修辞构式演变,使其具有了夸张的修辞语用功能。

X比Y还W;认知机制;演变动因

一、引言

殷志平[1]称“X比Y还W”格式是比较句和比况句。他指出比较类比字句和比况类比字句有两方面不同:①预设不同。比较类比字句预设“Y”具有“W”所表示的性状、程度,且“Y”处于“W”所表示的性状、程度的两极之间的某一个位置;比况类比字句预设在特定的语境中,“Y”具有最高的性状、程度,“Y”处于“W”所表示的性状、程度的极端位置,通常“Y”超过“X”。②现实性不同。比较类比字句的比较是现实的;比况类比字句的比较是不现实的。于立昌、夏群[2]称“X比Y还W”格式是比较句和比拟句,并探讨了它与同形比较句在句式语义内容、语义关系、比较参项的指称功能和比较结果的语义特征四个方面的异同。宗守云[3-4]区分了“X比Y还W”的三种类型——实比型、虚比型以及特比型,探讨了“X比Y还W”的构式义是反预期比较(包括形式反预期和内容反预期),并把它与“X比Y更W”格式进行了比较。虽然已有许多学者在研究“X比Y还W”格式上取得了大量成绩,但是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X比Y还W”格式的分类和语义上,而对其认知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且鲜有研究讨论“X比Y还W”格式从比较类比字句(比较句)演变到比况类比字句(比拟句)的动因。

二、“X比Y还W”格式的类型

例1 学这玩艺儿真是比学外语还难*本文所引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enter of Chinese Linguistics,CCL)网络版。。

例2 这位年纪比我妈还大许多。

例3 要五块钱比开金矿还难!

例4 你看他瘦得胳膊比火柴棍儿还细!

例5 但更使我难忘的是车站工作人员的心比黄金还珍贵!

这些结构句式都可以码化为“X比Y还W”。

例1中的“学这玩艺儿”和“学外语”同属于一个事件框架,具有现实的可比性。例2中的“年纪还大许多”可以具体到“大”几岁。这两个例句属于无修辞语用功能的语法构式,是一种常规比较构式,可将其称之为语法构式。

例3-5的意思分别是“要五块钱很难”“胳膊很细”和“车站工作人员的心很珍贵”,它们的意义都相当于用极性程度副词“很”修饰“W”,表示比较项“X”的“W”性状程度高。此类构式的比较项“X”和比较参项“Y”分属于不同语义范畴,概念之间不具有相似性或相似程度低。把这两种概念结构放入同一认知域中进行比较,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是认知主体(说写者和听读者)通过认知机制实现理解不同范畴和不同层面事物的结果。听读者在语用功能的促动下,通过“容错机制”(fault-tolerating mechanism),可以澄清模糊概念,容忍字面表述中的信息在数量/质量上的瑕疵[5]。即听读者对这类构式所表达的非常规“比较”内容进行容忍,并通过特定认知机制,识解说写者的意图。宗守运[4]指出:“比”字句不用来表比较,这是不可想象的,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此,这类构式也是一种比较构式,常用来表达夸张的语用修辞功能,我们将其称之为修辞构式,与语法构式不同的是它描述了一种不符合常规的比较。这种非常规比较的结果没有与之对应的现实世界,所以也称这类构式为虚比构式。如例4,不会存在“胳膊比火柴棍儿还细”的人。修辞(虚比)构式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

三、修辞(虚比)构式“X比Y还W”的构式义分析

(一)比较项“X”、比较参项“Y”和结论项“W”构件的语义特点

修辞(虚比)构式“X比Y还W”中的比较项“X”和比较参项“Y”属于不同语义范畴,具有不同属性特征,如例6、例7。

例6 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

例7 这肯定是我一生中最长的一个吻,比长安街还长!

宗守云[3]认为,“X比Y还W”格式传递反预期信息,和正常预期相反,因此,句子整个概念义实际表达比较项“X”的量大于比较参项“Y”的量。李宇明[6]在其著作《汉语量范畴研究》中认为:“量”这个范畴不仅包括数量,还包括程度量(量级)。我们在同一个认知空间中比较不同认知域的两个概念,句义要求比较项“X”表示的量不能是结论项“W”所要表达的语义量级的最高量,否则就违反了“X比Y还W”格式表达反预期信息的语用功能,如例8、例9两句可接受程度就不高。“摩天大楼”比“人”高不言而喻;蜂蜜是性质形容词“甜”所描述事物的原型。

例8 摩天大楼比人还高。(可接受程度不高)

例9 蜂蜜比饭还甜。(可接受程度不高)

通常,比较参项“Y”具有最高性状或程度的“W”特征,它是比较项“X”的认知参照点。因此,比较参项“Y”的语义特点是接近或等于“W”所描述性状程度的最高量,记作“YW”。从现实的角度看,比较参项“Y”的“W”特征相对于比较项“X”更明显,因此,说写者会选择以凸显项“YW”为衡量标准。

于立昌、夏群[2]认为结论项“W”大多由形容词充当,这类形容词大体分为两类:高大类形容词和低小类形容词。我们穷尽式检索文献资料发现,结论项“W”都是性质形容词。性质形容词代表一个不定的量幅,它表示的量性特征具有伸缩性,是“无界”的。由于修辞(虚比)构式的语用促进作用,比较项“X”获得的量性特征在心理空间上超出比较参照点“YW”,因此具有了极性量意义。

(二)“还”是表逻辑递进的焦点标记

吴福祥[7]、武果[8]和宗守云[3]都认为“还”是一个反预期的标记副词。沈家煊[9]认为“还”具有“主观”和“元语”的性质,表明认知主体对已知命题的态度,是主观性的一种表现。我们认为“还”更是一个表逻辑递进的焦点语法标记,不仅能突出体现比较项“X”和比较参项“Y”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能凸显“W”作为焦点信息的语用功能。修辞(虚比)构式比较项“X”和比较参项“Y”意象图式不同,概念之间通过副词“还”相互联系,预设二者的逻辑递进关系,隐含相比较概念。根据焦点理论,在肯定句中,句子的强调重点往往在句末。“X比Y还W”格式传递的不仅是一种反预期的信息功能,还能突出比较项“X”的“W”性状程度更高,比如,例10中“还”作为焦点标记词,让听读者认识到说写者语义的重点是“难”,同时明白“父亲高兴的原因”。

例10 她的父亲抱着她高兴地对记者说,这个吉利数字比中六合彩还难呢!

(三)修辞(虚比)构式“X比Y还W”的构式义

修辞(虚比)构式“X比Y还W”用来比较具有不同意象图式的概念结构的性状程度差异,通过“还”的逻辑递进语用功能,传递说写者对“X”的主观性评价,让听读者明白“X很W”。宗守云[3]也认为修辞(虚比)构式“X比Y还W”把不同层次的性质打通了,包括无生事物和有生事物、时间和空间等,具有很强的修辞性和主观性。把概念意义迥异的事物放在同一个认知域进行比较,认知主体因为认知角度、背景知识、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不同,会产生不同看法,构式主观性强。因此,修辞(虚比)构式“X比Y还W”的构式义是主观认为“X很W”,表极性程度义。

例11 最使他感到为难的是,他不懂泰语。因此,买车票比登天还难,怎么办?

例12 若想借此成名立万,简直比登天还难。

例11、例12中对“不懂泰语去买车票”和“借此成名立万”两个连动结构,不同的听读者会有不同的主观看法:有些人认为“不懂泰语去买车票”并不像“登天”那么难,或者说“借此成名立万”也不会是件难事。由于认知主体的差异,语言形式表现了不同的主观性。例11实质上表达说写者对“他买车票”的主观评价义——“很难”;例12表达了说写者的主观愿望,说写者想让听读者明白:“成名立万不能‘借此’,否则不要想成功。”

四、修辞(虚比)构式的认知机制

(一)修辞(虚比)构式极性程度义的动态化意象图式

Ungerer和Schmid[10]指出意向图式是人在与外界的日常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简单而基本的认知结构。Johnson[11]认为,意象图式是在事物认知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结构,这种结构构建我们理解和推理的模式。归根结底,意象图式是对经验的概念化。Lakoff和Turner[12]认为,隐喻是从源域(sourced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跨域映射(cross-domain mapping)。理解目标域是基于理解源域之上的,通过认知和推理,源域中的一个或部分特征通过映射被作用到了目标域,使得目标域获得了源域的某一或某些特征,当然这些映射的语义基础是比较项和比较参项的意象图式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修辞(虚比)构式“X比Y还W”的比较项“X”和比较参项“Y”具有不同的意向图式和认知结构,能表达极性程度义,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极性程度是比较参项“Y”的意向图式映射到比较项“X”的认知结构,促成比较项“X”的意象图式动态扩展后,概念之间互相联系的结果。隐喻实现了比较项和比较参项之间的语义联系。我们这里的意象图式动态扩展不仅包括意象图式从无到有,而且包括凸显比较项“X”意象图式的某一语义节点。以句13和14为例。

例13 在北京想找一个体面点的工作,简直比登天还难。

例14 有的称赞比咒骂还恶毒,这就是那种煽动别人嫉恨你的称赞。

《水浒全传》记载:花魁娘子,名播寰宇。求见一面,如登天之难。可知,“登天”可能性微乎其微,“难”本身具有了高程度量。“登天”是“难”的,这种知识结构贮存在听读者知识体系中,而例13中把“在北京想找一个体面点的工作”比作“登天”这一行为,是把“登天”这种行为意象图式的特点映射到“在北京找工作”上。“在北京找工作”到底难不难取决于听读者的意象图式(知识结构)。有些听读者的知识结构中并不存在“在北京找工作很难”这个概念,如果听读者要和说写者产生语义上的共鸣,听读者就要积极修正自己的意象图式。否则就会出现如下的回答句:“那(在北京找工作)没有比登天还难吧,你太夸张了!”还有些听读者会认为在北京找工作有容易、快、难、慢等各种特点,通过“登天难”的意象图式投射,“难”这一语义节点得到了凸显,成为新的认知中心,在新的认知域中,凭借“还”的逻辑递进语用预设功能,听读者就能通达“在北京想找一个体面点的工作很难”的极性程度义。例14,通过听读者隐喻能力的实际运用,把意象图式结构关于“咒骂是恶毒的”认知特点作为源域,映射到空间上相邻的意象图式“称赞”上,听读者修正自身关于“称赞”的意象图式,在特定的语境下,理解“称赞”的“恶毒”特点,并通过下文进一步理解“称赞的恶毒特征”。

(二)修辞(虚比)构式的识解方式

Langacker把心理学家Rosch提出的认知参照点引入到语言学研究领域,认为认知主体具备一定的参照点能力,即依据参照点认知目标概念的能力。认知参照点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认知参照点模型[13]

图1中的C(conceptualizer)是认知活动的概念主体,R(reference point)是认知参照点,T(target)是由认知参照点导引下而激活的认知目标,D(domain)是认知参照域,虚线是认知路径。认知主体(C)运用参照点能力选定认知参照点(R),通过认知路径,在认知参照点的认知域D内,通达认知目标概念(T)。在新的语境下,新的认知中心“Y”激活了一个相关的心理空间,也就是参照点的领地D。从模因论看,“…比…还…”作为模因得到复制和传播,模因在语言的运用中得到移植,并且移入到新的心理空间,借助于修辞(虚比)构式“X比Y还W”,说明比较项“X”的性状、程度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而不是通过字面直接表达出来。修辞(虚比)构式“X比Y还W”的结论项“W”是比较参项“Y”的认知结构特征的一部分,因此,“YW”是认知参照点。在有“…比…还…”概念的认知参照域内,经过认知路径的作用,得知比较项“X”的新意向图式“XW+”。如前所述,比较参项“Y”具有最高性状或程度的“W”特征,且“YW”是衡量标准。由此分析得知:比较项“X”的“W+”,表达极高程度义,程度无以言表,具有了夸张的修辞语用功能。“…比…还…”的认知参照点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比…还…”的认知参照点模型

例15 亡夫生前向她透露说:“伊拉克囚犯在监狱内的待遇比蟑螂还差。”

例16 大谷武先生在致辞中表示,曾有一段时间“去中国比去月球还难”。

例15中,认知主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对蟑螂的意向图式,它们是脏、乱、差环境下的产物,人人厌恶憎恨蟑螂,是诛杀的对象。在认知参照域内,说写者以“蟑螂待遇差”为认知参照点,通过隐喻的认知机制,把对蟑螂的待遇这一认知结构映射到监狱内伊拉克囚犯的待遇问题上,让听读者认识到“在监狱内,囚犯的待遇很差(比人们对待蟑螂的态度更差)。”例16中的“去月球很难”是认知参照点,依目前的水平来看,是比较难办到的事情。说写者以“去月球很难”为参照点,把这一意象图式映射到“去中国”这一行为上,使听读者认识到“去中国很难”(一般情况下,去中国不是件难的事情)。

五、语法构式向修辞(虚比)构式演变的动因

刘大为[14-15]主张区分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语法构式是指可以满足语言表达最基本功能要求的构式。修辞构式则是满足语言较为特殊的功能要求的构式,常常出现在特定语境的表达中,满足人们即时的表达需求。

(一)认知联想的触发

沈家煊[16]指出,“空间上相邻近的成分如果在神经结构上有相似的邻接性,那么神经元的激活就可协同发生,从而缩短处理时间”。由此可见,如果空间上相邻近的成分在神经结构上不具有相似的邻接性,那么神经元的激活就会受阻,从而会延长处理时间。这种受阻和延迟正是修辞性认知的必然过程。不过,语义断堑会触发认知联想[17]。

语法构式“X比Y还W”反映了客观真实世界的实际比较情形,比较项和比较参项概念义之间关联程度高,在现实世界中,我们能实实在在比较出比较项和比较参项之间的语义概念差别,反映在语言表层形式上就是比较项“X”与比较参项“Y”相邻。沈家煊[16]提出距离象似原则是指认知或概念上相接近的实体,其语言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也相接近,就是说,概念之间的距离跟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相对应。然而,修辞构式“X比Y还W”是一种虚比构式,比较项和比较参项分处于不同的认知域中,概念义之间关联度低,它们之间的“比较”在客观真实世界中没有与之对应的现实基础。把这种比较项“X”和比较参项“Y”放入同形结构式中,则会产生空间上的冲突,破坏句法象似性,必然会延长处理时间,但同时也能触发认知联想。因此,这种修辞构式成了能触发认知联想的修辞结构。

(二)形式的模因移植

何自然[18]指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模因传播与复制有两个类型:内容不变但形式各异的模因基因型;形式不改却以不同内容得以扩展的模因表现型。何自然、何雪林[19]区分了四种类型的语言模仿:引用、移植、嫁接和词语变形。其中,移植是指语言形式上没有变化,语言意义和使用语境改变的方式。通过上述分析可知“X比Y还W”格式是通过形式模因移植得以复制和传播的。

语法构式“X比Y还W”是同一认知域比较项“X”和比较参项“Y”之间量级差异概念的语言表现形式,它以客观现实为认知基础。修辞构式“X比Y还W”是不同认知域概念在同一认知空间识解的结果,是语符模因移植后的表现形式。虽然信息处理时间延长,但是触发了认知联想,实现了一定的创新功能,从而激发听读者对不同认知域的重新再认识。

(三)认知经验的突破和意象图式的动态化

王寅[20]指出隐喻可以使人们在不同事体之间建立联系,加深对事体的理解。隐喻由认知而起,又是认知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认知的发展。我们认为,意向图式的动态化过程是认知主体运用隐喻的认知机制,突破常规认知经验,形成新意象图式的过程,是真实比较的语法构式向极性程度义的修辞(虚比)构式演变的主要动因。

语法构式“X比Y还W”是相似概念之间的实际比较,因为副词“还”的递进作用,表达了比较项“X”的量性特征是“W+”,我们可以使“W+”具体化。在语言实际使用过程中,说写者不仅仅满足于用可具体化的量级特征表达他们对认知对象的感知和认识,因此需要寻求新的表达方式表达具体量级无法表达的极量。在此语境下,由于语言的经济原则和模因的复制传播,促使听读者突破自身的认知经验,将不同认知域的语义范畴放在一起,在特定的心理空间进行加工再认识,最终推导出修辞构式“X比Y还W”的极性程度义。

六、结论

综上所述,修辞(虚比)构式“X比Y还W”的认知识解过程远比语法构式“X比Y还W”复杂。认知主体的隐喻能力、参照点能力、模仿能力、类推能力等都是“X比Y还W”从语法构式演变成修辞构式的认知保障。认知联想的触发、形式的模因移植、认知经验的突破和意象图式的动态化,促成了“X比Y还W”格式从表真实比较的语法构式向表极性程度义的修辞(虚比)构式演变。

[1] 殷志平.“X比Y还W”的两种功能[J].中国语文,1995(2):105-106.

[2] 于立昌,夏群.比较句和比拟句试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1):14-18.

[3] 宗守云.说反预期结构式“X比Y还W”[J].语言研究,2011,31(3):28-32.

[4] 宗守云.“X比Y还W”的构式意义及其与“X比Y更W”的差异[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4):79-85.

[5] 雷冬平.附缀式网络新词族“X控”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1(10):108-114.

[6] 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出版社,2000:277.

[7] 吴福祥.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3):222-231.

[8] 武果.副词“还”的主观性用法[J].世界汉语教学,2009(3):322-333.

[9] 沈家煊.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J].中国语文,2001(6):483-493.

[10] Ungerer F,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London:Longman,1996:160.

[11] Johnson M. 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29.

[12] Lakoff G,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of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4.

[13] Langacker R W.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0:174.

[14] 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J].当代修辞学,2010(3):7-17.

[15] 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J].当代修辞学,2010(4):14-23.

[16]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8.

[17] 吉益民.有一种“X叫Y”构式的多维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55-60.

[18]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19]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6(2):201-209.

[20]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407.

(责任编校:李秀荣)

A Research on the Cognitive Mechanisms and Evolution Motivations of Rhetorical Construction “X Bi(比)Y Hai(还)W”

LUO Mei-ju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epartment,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X Bi(比)Y Hai(还)W” has two categories:a grammar construction meaning real comparison and a rhetorical construction indicating the highest degree. A rhetorical construction is a kind of “false comparison”construction having rhetorical function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the rhetorical construction is metaphor and reference point model. The triggering of the cognitive association,the meme transplantation of the form,the breakthrough of the cognitive experiences and dynamization of image schema cause the construction to evolve from the grammar ones to the rhetorical ones with rhetorical pragmatic function of exaggeration.

X Bi(比)Y Hai(还)W; cognitive mechanism; evolution motivation

2015-03-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40063);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湘教通247号)

罗美君(1981-),女,湖南绥宁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构式语法及认知语言学研究。

H146.3

A

1672-349X(2015)04-0053-05

10.16160/j.cnki.tsxyxb.2015.04.015

猜你喜欢
模因构式图式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基于语言模因论的朝汉语言接触探析*——以汉字词形态构成为例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图式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解析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
强化显义与突出内涵:当代流行构式“不是所有的X都叫(是)Y”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