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视域下城市转型研究进展

2015-03-06 06:33陆小成
唐山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资源型转型绿色

冯 刚,陆小成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a.城市问题研究所;b.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绿色经济视域下城市转型研究进展

冯 刚a,陆小成b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a.城市问题研究所;b.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学者们围绕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的现状、问题、模式、对策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研究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存在概念界定过于泛化,对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的现状问题、动力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不够,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不够,缺乏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等不足。

生态文明;城市转型;绿色发展

一、绿色经济视域下城市转型问题的提出

绿色经济是基于资源能源消耗、工业污染、环境恶化等问题所兴起的绿色革命,强调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以经济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绿色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形式。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速,新型城市化发展需要以绿色经济理论为指导,改变传统的高能耗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加快城市转型升级。绿色经济理论提出城市经济发展应该走绿色崛起道路。环境资源的有限性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把有利于环境改善和资源的节约作为质的规定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城市各类主体的经济行为置于城市生态系统中。可以说,绿色经济是效率性与生态性的高度统一,强调经济效率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平衡,表现为最小资源耗费与最大经济产出、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用高新技术创新的生态系统。

从国际背景看,面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生态危机、城市病蔓延等更加突出的全球性城市问题,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革命,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城市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快速复苏、抢占发展先机的重点战略,全球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浪潮”。城市转型是基于推动全球城市发展的主导要素变化而导致的城市发展阶段与发展模式的重大结构性转变,是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多层次、多视角的综合转型。当前,面对前所未有的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面对日渐严重的城市资源消耗与环境危机,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城市发展的理想范式。面对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模式,一味追求大规模经济增长、盲目自我扩张、资源能源过度消费所带来的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世界各国从源头治理、生态修复等角度出发,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从国内背景看,中国快速城镇化及其资源瓶颈问题使得城市发展面临巨大的障碍。传统城市发展所走的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高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吴冠岑、刘友兆、付光辉认为,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加速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资源型城市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面临着重重困境。2013年1月份中国东北部地区连日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严重雾霾天气,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重度空气污染,检测指数纷纷“爆表”,一些大城市尤为突出,大自然用极端天气再一次给我们以警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已经刻不容缓了[1]。极端雾霾天气的出现,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区域性的情况。当前,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基地和“全球加工厂”,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比较差,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资源型旧城加速转型的重要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是环境问题出现频繁的重要阶段。城市消耗了85%的能源和资源,排放了相同比例的废气和废物,流经城市的河道80%以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事实提醒我们,无论中国还是世界都必须转变城市发展的模式[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如何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加强城市转型?绿色发展已上升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我国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意义重大,人们深刻反思旧有的城市发展模式,以绿色、低碳、宜居为特征的城市发展已经成为新一轮城市转型的热潮。李迅、刘琰认为,伴随着生态文明时代和城市社会时代的到来,城市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综观国际国内形势,低碳、生态、绿色将成为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这既是当前唯一可行的缓解发展与生存矛盾、优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路径,也是中国在席卷全球的应对气候变化博弈中把握甚至领导这场“生态革命”的重要机遇[3]。李彦军认为,城市的发展不是线性的,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波动会带来城市发展的振荡,如何防止衰退、保持繁荣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目前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第五长周期,而我国正处于第三长周期,即工业化中期阶段。要想顺利完成工业化,实现赶超,我国城市发展必须转型,转型的核心是实现产业与社会转型的统一[4]。

在绿色经济时代,城市转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转型。一般性的城市转型是指将城市主导产业由现存的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开采和加工的产业,转向其它产业,使城市发展摆脱对原资源型产业的依赖,避免城市产业衰退,实现城市产业再兴和经济“转向”。有研究通过对资源型城市一般经济转型与绿色转型的不同点,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大因素和企业、产业、政府三大主体角度进行比较,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如表1所示[4]。基于绿色经济的城市转型比一般经济转型更加切合实际,突出了转型的绿色经济目标及方向,强调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绿色主导产业的选择,强调转型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循环经济技术的使用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但笔者认为,城市转型不仅仅是经济和主导产业的转型,还包括社会、政治体制、文化、公共服务、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系统革新和转型。

二、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的主要困境研究

基于绿色经济理论,加强城市转型,其中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尤为重要,企业或产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主体,只有企业选择绿色经济模式,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采用资源集约型的绿色发展模式,才能推进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但实际上,城市转型并不容易,会遇到各种困境。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城市转型与发展困境进行了深入研究。刘学敏认为,资源型城市是依托某种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资源型产业在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里,一些城市随着资源的深度开采和资源枯竭面临着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问题迫在眉睫[5]。王小明认为,资源型城市曾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资源储量的日益减少,资源型城市开始逐渐失去发展优势[6]。张刚、王学昆指出,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着辐射条件差、结构不合理、软硬环境建设滞后等困境。于光指出,尽管传统矿业城市在我国社会、经济及国防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持续加快,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破坏严重、下岗人数巨大等严峻问题在矿业城市的发展中日益凸显出来,矿业城市的转型迫在眉睫。吴春莺、徐建中从加拿大经济学家布莱德伯里的理论出发,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资源型企业与地方的关系进行理性分析,指出由于资源型城市与企业的功能错位及城市与企业关系的“二元性”,造成资源型城市畸形的经济结构及价值的双向流失和效益转移。周芳对资源城市转型思路、实践经验和遭遇的困难加以归纳总结,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路径参考,认为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资源型城市逐渐受到资源枯竭的威胁,因为自然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生产量逐年减少,而且在开发建设各资源城市时只考虑资源的开采,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条件和因素,导致了诸多问题,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复杂多样的城市转型和管理的困境。

表1 一般经济转型与绿色转型的不同点比较

有部分学者对城市绿色发展、低碳转型、低碳城市建设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宋冬林、汤吉军从经济性沉淀成本和社会性沉淀成本角度分析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障碍,模型分析表明,沉淀成本与信息不完全的结合会在很大程度上扭曲资源配置,导致产业结构刚性,降低经济效率和福利水平[7]。冷艳菊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一项世界难题,也是我国的重大课题。在发展过程中,该类城市普遍陷入经济发展缓慢、居民就业压力大、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困境。以文化分析为视角,从城市精神、制度、价值观等文化层面分析导致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困境的文化原因,提出了以提升城市文化力为宗旨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文化建设的策略[8]。臧淑英、李丹、韩冬冰认为,随着人类对资源的不断利用,资源型城市大都面临着转型问题,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既是一个需要研究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9]。陆小成认为,加快城市低碳转型是建设首善之区的必然要求。我国城市发展长期受到资源能源瓶颈的制约和环境污染的挑战,以北京为例,尽管已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但还存在对低碳转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节能减排压力大、区域发展不均衡、资源整合不够、社会参与水平低等困境,严重制约城市首善之区建设。加快城市低碳转型应该从理念与战略、技术与制度、生产与消费、资源整合与国际合作等方面采取对策,促进首善之区建设。夏堃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林伯强、朱远、崔萍、杜明翠等从不同角度对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困境进行了探讨。

三、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的模式及对策研究

有较多学者研究了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的模式选择问题。陈学章研究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欧盟等国家城市产业转型的特点、模式等,提出我国要重视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的模式选择,应采取建立法规体系和组织机构、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投资、发展中小企业形成企业网络等措施,来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工作[10]。侯百镇认为,转型是经济学、社会学的热点研究领域。城市及城市发展问题是经济学、社会学涉及的重要课题。从转型的视角探讨城市发展变化的周期、战略与模式等是对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新尝试[11]。李国平认为城市转型就是由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再由外向型转变为国际型。朱铁臻认为,城市转型主要是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的发展模式转变。郑国、秦波研究了城市发展阶段与发展模式的重大结构性转变。李学鑫、田广增、苗长虹从机制与模式的角度研究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问题。魏后凯认为,中国城市发展必须尽快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转型。仇保兴认为,我国的规划调控应与城镇化中期的城市转型和重构相适应,并要解决城市转型重构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要通过坚持紧凑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推行用地混合、严格“三区四线”管制、统筹交通用地、提升“六项”城市服务功能等措施来实现城市转型[12]。李惠娟、龙如银通过构建城市转型能力与产业动态优势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持续发展度模型,测算了资源型城市徐州的35个工业产业的耦合度和耦合持续发展度,表明城市转型能力与产业动态优势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13]。陆小成研究指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需要融入资源集约、环境友好、和谐宜居等理念和要求,实现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模式选择主要包括:在增长方式层面选择从粗放增长向资源集约转变的集约发展模式;在发展重心层面选择从单重经济向全面提升转型的统筹融合模式;在社会关系层面选择从二元分割向服务均等转变的和谐共享模式;在城市生态空间层面选择从无序开发向生态治理转变的绿色智慧模式;在城市品位层面选择从千城一面向品牌提升转变的文化品牌模式。

有学者进行了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如钱维的《美国城市转型经验及其启示》认为伴随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产业、资本等各种要素不断流动,城市的传统产业发生梯度转移,国内外许多城市面临经济转型的重大问题[14]。楚天骄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充分利用CBD的规划和建设,不断进行城市转型,奠定了其在全球性的城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地位[15]。陆小成对纽约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进行比较研究,认为纽约城市转型表现为由制造业到服务业再到高端知识型服务业和绿色发展的城市演变轨迹,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重视创新驱动、高端服务业集群、人才教育培养、城市功能融合、城市绿化建设等。刘畅认为,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城市转型,是资源枯竭城市面临的重要任务。文章以枣庄市为例分析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相关问题及枣庄实现城市转型的具体措施[16]。杨波、赵黎明对“中国金都”招远这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进行探索,研究了资源“诅咒”破解、锁定效应消除与转型空间建构问题。雷蕾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白银”模式。侯景新、岳甜基于生态问题的视角研究了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陈继良从主导产业选择的视角研究了鹤岗城市转型模式。蔡萌、汪宇明认为,创建低碳旅游城市是城市宜居生态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实现中国旅游城市转型的战略模式选择,要规范发展、互动发展、示范发展,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的低碳旅游城市发展新格局[17]。

较多学者对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的对策进行了研究。金建国、李玉辉认为,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的转变需要:在城市定位与功能上,实现由生产中心向经济中心的转变;在经济基础与结构上,实现由单一经济向多元发展的转变;在经济体制与政策上,实现由重取轻予向适度援助的转变;在主体意识与行为上,实现由工矿社区向现代城区的转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完善协调机制,整合发展规划;实施财政援助,重建转移支付;推进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城市功能,实施城市经营;挖掘产业文化要素,构建特色城市文化[18]。吴冠岑、刘友兆、付光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建立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体系的过程,提出了评价方法,通过对发展度、持续度、协调度以及趋势度的测算,表明该指标体系能较好地反映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水平、可持续性、协调性和发展趋势,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竞争策略[19]。刘剑平、陈松岭、易龙生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主导产业的培育提出了相应建议与措施[20]。汪云甲论述了中国矿产开发与环境破坏现状,分析了完善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速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矿区生态环境补偿、生态修复的配套政策及法规,生态环境补偿标准体系等[21]。

四、相关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一)城市转型的概念过于泛化,没有抓住内涵的本质

概念比较混乱,不同学者对城市转型的界定不一,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城市转型的内涵过于泛化,没有抓住城市问题的本质,因而在实施城市转型战略过程中往往治标不治本。有的仅仅注重城市产业和城市经济问题,没有认识到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城市文化问题都是影响城市发展和转型的重要问题。有的对待城市转型问题仅看到表面问题,没有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根源问题。如将城市转型问题归结为人口过多、交通拥堵、产业衰退等,而没有分析为什么城市人口过多,为什么过多集中在中心城区,为什么城市经济发展了,但城市文化缺失、城市社会不和谐、市民不幸福等。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没有认识到城市转型、城市病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内涵界定上需要更加考虑周全和深刻。因而需要进一步构建现代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的理论体系、方法和应用框架,为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提供合理的理论支撑,拓展和深化城市转型、城市管理、绿色城市等理论。

(二)对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的现状问题、动力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

加快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构建和谐宜居城市的必然要求。城市绿色发展体现了人文关怀、创新驱动、绿色转型等特征,也是现代绿色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考察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提出有效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

(三)结合区域性城市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的研究不够

结合区域城市的实际情况,基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战略要求,采取什么样的突破口来真正解决城市转型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转型道路和发展模式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改变中国城市的千城一面、高污染、粗放发展的不良形象,迫切需要结合城市所在区域特征和资源禀赋,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的要求,倡导低碳绿色、创新包容、和谐宜居等理念,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加快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需要通过有效的对策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绿色低碳优势的城市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中国城市在新经济背景下的绿色低碳、和谐宜居城市形象,全面提升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抢占全球城市发展的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全面提升中国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地位,树立良好的城市低碳形象,认真履行减排责任,进而展现城市绿色文化风采。

[1] 毛晓刚.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N].北京日报,2013-01-18.

[2] 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09(8):1-6.

[3] 李迅,刘琰.低碳、生态、绿色——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城市规划学刊,2011(2):1-6.

[4] 刘纯彬,张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内涵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6-10.

[5] 刘学敏.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个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9(10):18-20.

[6] 王小明.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1):48-52.

[7] 宋冬林,汤吉军.沉淀成本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6):58-64.

[8] 冷艳菊.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文化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1(5):108-111.

[9] 臧淑英,李丹,韩冬冰.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循环经济发展——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6(1):78-82.

[10] 陈学章.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启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7-49.

[11] 侯百镇.城市转型:周期、战略与模式[J].城市规划学刊,2005(5):1-11.

[12] 仇保兴.城市转型与重构进程中的规划调控纲要[J].城市规划,2012(1):13-21.

[13] 李惠娟,龙如银.城市转型能力与产业动态优势耦合研究——以资源型城市徐州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1):40-44.

[14] 钱维.美国城市转型经验及其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1(5):96-99.

[15] 楚天骄.城市转型中新加坡CBD的演化及其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1(10):35-41.

[16] 刘畅.关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思考——以枣庄市城市转型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4):1-3.

[17] 蔡萌,汪宇明.基于低碳视角的旅游城市转型研究[J].人文地理,2010(5):3-6.

[18] 金建国,李玉辉.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政府管理创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5):134-137.

[19] 吴冠岑,刘友兆,付光辉.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体系[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1):28-31.

[20] 刘剑平,陈松岭,易龙生.资源型城市转型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4-57.

[21] 汪云甲.关于助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建议[J].中国发展,2012(6):6-8.

(责任编校:夏玉玲)

On the Research of City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Economy

FENG Ganga,LU Xiao-chengb

(a. Institute Urban Study;b. City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Various kinds of research have been conducted into the present situation,problems,patterns and strategies concerning city transform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but the research still has some defects,such as unambiguous definitions,insufficient research into the current status,driving mechanism,and development modes of city transform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no consideration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and lack of targeted suggestion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 transformation; green development

2015-05-0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GL099);北京市社会科学院2015年度课题(153107)

冯刚(1958-),男,四川成都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城市建设、城市治理、生态经济研究。

F290

A

1672-349X(2015)04-0025-05

10.16160/j.cnki.tsxyxb.2015.04.008

猜你喜欢
资源型转型绿色
绿色低碳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网络批注式阅读在Internet资源型学习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