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感觉异常的解剖学机制*

2015-03-05 05:53唐照鹏陈源水张世伟周洪霞张志勇田增有张宇新徐卫国
重庆医学 2015年18期
关键词:上臂肋间臂丛

郑 桓,唐照鹏,陈源水,张世伟,石 畅,周洪霞,张志勇,田增有,张宇新,徐卫国△

(1.河北联合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河北唐山063000;2.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河北唐山063000)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生命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明显上升并趋向年轻化。传统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仍是各型乳腺癌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时,常离断、切除感觉性的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ICBN),导致患者术后侧胸壁、腋窝及上臂后内侧感觉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70.0%[2-3],有报道称这些变化剧烈且持久,药物很难缓解,严重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2,4]。近年,多数外科学者认识到ICBN 的重要性,予以保留。然而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及其同事发现,保留ICBN 的部分患者仍出现感觉异常;相反切除和离断ICBN 的一部分患者亦有无感觉异常的发生。本研究通过解剖成人尸体腋窝,探讨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感觉异常发生的解剖学机制,以期最大程度地减少感觉异常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具成人尸体,年龄41~66岁,平均58岁。由河北联合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常规经福尔马林浸泡固定,所有尸体腋窝区域均无外伤及外科手术史。

1.2 方法 将30具成人尸体常规剥除胸壁、腋窝及上臂皮肤,小心切开浅筋膜,找到并完整保留ICBN 及其分支,修洁至神经末梢,清除腋窝淋巴脂肪组织,同法保留修洁臂内侧皮神经(medical brachial cutaneous nerve,MBCN)、第三肋间神经、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胸外侧血管、胸背血管,记录ICBN 起源、分支及终支分布,并与上述神经、血管的关系,游标卡尺测量ICBN 根部及其交通支直径,直尺测量交通支至ICBN 起点距离及ICBN 神经末梢距肱骨内上髁距离,得出相关数据,并采用数码相机(Canon IXUS140)留取图像资料。

2 结 果

60侧尸体ICBN 及相关神经的分布数据见表1。6 侧ICBN 独立分布于侧胸壁,包括1例ICBN 短小者(图1),1例ICBN 独立分布于腋窝,1 例ICBN 独立分布于上臂后内侧。ICBN 与臂丛存在交通支的共有49侧(81.7%),横径0.77~1.01mm,其中ICBN 起源于第二肋间且与臂丛存在交通支的有41侧(图2),起源于第三肋间且与臂丛存在交通支的有8侧(图3)。研究中观察到38侧(63.3%)的ICBN 穿出胸壁时存在伴行血管(图4),余未观察到。

表1 60侧尸体ICBN 及相关神经区域的分布数据(n)

图1 短小ICBN,起点至神经末梢长度仅5cm,仅分布于侧胸壁。

图2 ICBN 起源于第二肋间,与MBCN 平行,且与其通过交通支相联系。

图3 肋间臂神经起源于第三肋间,横跨腋窝后分布于上臂后内侧。

图4 肋间臂神经穿出胸壁时存在一伴行血管。

3 讨 论

多数外科学者把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侧胸壁、腋窝及上臂后内侧感觉异常的出现归咎于术中对ICBN 的损伤,包括离断、钳夹、牵拉、电刀烧灼等刺激[5-7]。但笔者及同事在保留ICBN 的临床工作中发现,规避上述可能对神经造成损伤的因素后,一部分患者尚有感觉异常的发生,而术中离断或切除ICBN 后的部分患者并不出现感觉异常。与此同时也有文献报道,保留ICBN 的患者中术后感觉异常的发生率占13.0%~47.0%[2,8],切除ICBN的患者中尚有16.0%~28.0%[2,9]无感觉异常的发生。这种矛盾的现象无疑困惑了临床医师,成为制约术中保留ICBN 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亟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观察到,在侧胸壁以第三肋间神经(50/60)和ICBN(29/60)分布为主,其中6侧ICBN独立分布于此(包括1例ICBN 短小者),未观察到MBCN 分布至此。在腋窝区,第三肋间神经(23侧)、ICBN(42侧)和MBCN(22侧)均有分布,但以ICBN 分布为主,其中1例ICBN 独立分布于腋窝。在上臂后内侧,ICBN(42侧)和MBCN(44侧)的分布基本持平[10],其中1例ICBN 独立分布于上臂后内侧,未观察到第三肋间神经分布至此。ICBN 的分布以上臂后内侧及腋窝为主(42/60),同时分布至上述3个部位(侧胸壁、腋窝及上臂后内侧)的仅有27侧。可见ICBN 与第三肋间神经和MBCN 存在交叉分布关系,纵然术中成功保留ICBN,但若损伤其余二者也可发生感觉异常;相反术中切除ICBN,术后感觉区域由第三肋间神经或者MBCN 替代,亦可无感觉异常的发生。

研究中仅观察到1例短小ICBN,穿出胸壁后神经纤维仅分布于侧胸壁,且不与其周围神经相联系,起点至神经末梢长度仅5cm。此例中臂内侧皮神经相对较粗大,其横径为3.71 mm,主干直接进入上臂内侧,并于腋底处存在细小分支。此种情况虽属罕见(1/60),但临床工作中亦可遇到,术中辨认不清易被损伤或者误切,但由于其分布范围狭小,纵使切除亦可无感觉异常发生。换个角度讲,由于其相邻神经相对粗大,分布范围较广,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若损伤之,亦可产生临床症状。

60侧ICBN 均起源于第二肋间或第三肋间,未观察到起源于第一、四肋间者及由第二、三肋间神经共同组成者[11-13]。其中81.7%的ICBN 与臂丛存在交通支,其横径约0.77~1.01 mm。有研究[14-15]指出T2与臂丛在胸外相吻合的占86.0%,包括T2与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后皮神经、胸内侧神经和肩胛下神经等。在胸外ICBN 常包含T2到臂丛的神经纤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体神经电生理学测试尚不能实施,交通支的方向性尚未确定。但其中必然包含T2到臂丛或者反向的神经纤维,一旦被破坏,与ICBN 存在交通支的周围神经(如上所述)可能受到影响,即可能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因此笔者认为患者术后感觉异常的出现尚可能和其间的交通支有关。

研究中观察到ICBN 穿出胸壁时多伴行一血管(38/60),一般认为该血管为ICBN 的滋养血管,对ICBN 应有一定的营养性作用,因此,纵然成功保留了患者的ICBN,如若术中损伤伴行血管,加之神经干游离过长,亦可致其缺血,从而导致部分患者产生临床症状。

基于上述腋窝解剖学因素的存在,诸如ICBN 的分布特点、交通支及其伴行血管的存在,因此,笔者建议术中也应争取同时保留ICBN 及其交通支、伴行血管和ICBN 相关的周围皮神经,以更大程度地避免患者术后感觉异常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Nadkarni MS,Raina S,Badwe RA.Medial pectoral pedi-cle:A critical landmark in axillary dissection[J].ANZ J Surg,2006,76(7):652-654.

[2] Torresan RZ,Cabello C,Conde DM,et al.Impact of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intercostobrachial nerve in axillary lymphadenectomy due to breast cancer[J].Breast J,2003,9(5):389-392.

[3] Li JY,Jia S,Zhang WH,et al.A new technique that complements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lymph node dissection under the intercostobrachial nerves in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J].Clin Breast Cancer,2013,13(3):212-218.

[4] Chengyu L,Yongqiao Z,Hua L,et al.A standardized surgical technique for mastoscopic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05,94(1):S42.

[5] Ramanadham S,Kalthur SG,Pai SR.Unilateral axillary arch and variations in the axillary vein and intercostal nerves:a case report[J].Malays J Med Sci,2011,18(1):68-71.

[6] Barry M,Kell MR.Breast cancer:can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be avoided?[J].EJSO,2012,38(1):6-7.

[7] Luo CY,Guo WB,Yang J,et al.Comparison of mastoscopic and conventional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in breast cancer:long-term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multicenter trial[J].Mayo Clin Proc,2012,87(12):1153-1161.

[8] Brar P,Jain S,Singh I.Complications of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in treatment of early breast cancer:a comparison of MRM and BCS[J].Indian J Surg Oncol,2011,2(2):126-132.

[9] Han JW,Seo YJ,Choi JE,et al.The efficacy of arm node preserving surgery using axillary reverse mapping for preventing lymphedema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J].J Breast Cancer,2012,15(1):91-97.

[10] Chowdhry S,Elston JB,Lefkowitz T,et al.Avoiding the medial brachial cutaneous nerve in brachioplasty:an anatomical study[J].Eplasty,2010,6(29):134-139.

[11] Li J,Zhang Y,Zhang W,et al.Intercostobrachial nerves as a novel anatomic landmark for dividing the axillary space in lymph node dissection[J].ISRN Oncol,2013,2013(6):1-7.

[12] Hwang K,Huan F,Hwang SW,et al.The course of the intercostobrachial nerve in the axillary region and as it is related to transaxillary breast augmentation[J].Ann Plast Surg,2014,72(3):337-339.

[13] 印国兵,吴诚义.肋间臂神经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4,22(2):168-170.

[14] Loukas M,Louis J,Wartmann CT.T2contributions to the brachial plexus[J].Neurosurgery,2007,60(2 Supp 1):13-18.

[15] Loukas M,Hullett J,Louis RG,et al.The gross anatomy of the extrathoracic course of the intercostobrachial nerve[J].Clin Anat,2006,19(2):106-111.

猜你喜欢
上臂肋间臂丛
儿童上臂罕见骨外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别把肋间神经痛误作心绞痛
上臂整形术的研究进展
胸骨正中小切口与肋间侧切口瓣膜手术围术期的对比分析
上臂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一种可调节的限制结构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