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红
【摘要】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可以说音乐教育是一项“人”的教育。当今世界,不论任何国家都在全面推行行素质教育,追求高素质人才,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应该以全新的观念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到首位。
【关键词】音乐教学;陶冶情操;审美能力
一、在欣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然而,音乐以其音响的魅力,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它的旋律在起伏变化,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与静、高与低、快与慢、紧与松的对比组合中无一不蕴涵美的因素,显现出它独有的魅力,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它以其音响本身的美,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陶冶他们的情操。
如器乐曲欣赏教材中大独奏曲《天鹅》,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漫游的优美情景,那如歌的抒情旋律,恰似天鹅的吟唱,而钢琴玲珑剔透的琶音伴奏又似清澈明丽,波光摇曳的湖面,塑造了天鹅在湖面漫游的优雅形象,富有诗一般的境意。当学生们聆听着轻柔优美的乐曲时,仿佛身临其境,美不胜收。乐曲的魅力与学生的心灵在碰撞在交融,获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见机而行,指导学生在今后欣赏音乐作品中,要多听、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去体会乐曲所表现的音响美、音色美、配器美、直体美、和谐美、意境美以美怡心。
二、在唱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培养正确良好的歌唱状态
首先要明白我所讲的歌唱是带有气息、带有控制、带有情感、从心底发出的声音。我是这样做的:第一步,感受提起的歌唱状态。让学生体会闭嘴打哈欠时口腔内提起的部位,歌唱的点就在这提起部位的顶端,每一个字都感觉从这个地方出来。第二步,感受气息基础上的声音。让学生用一口气吟唱出同样音高的母音u、o、a、e、i,记住一定要是从心底发出的声音而且最后一个长音要支撑住,而不是纯粹地唱在口腔中,气息的感觉就像在吹气球,整个歌唱状态就像在吹着唱,只不过无形的气球变成了这五个母音。做到这两点,我们歌唱的声音就会圆润、丰满、有感情,富有美感,才能起到打动、号召、感染人的作用。所以说正确良好的歌唱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
(二)准确把握歌曲情绪
一首歌曲的情绪往往和歌曲的风格、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记得有一节音乐课正逢全国人民向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遇难者默哀悼念的时刻,为了保持默哀前后一致的情绪,我选上了《摇篮曲》,至少《摇篮曲》自身的曲调优美恬静、语气平缓安详,更加贴近我们当时的氛围。为了保持我们的哀痛心情,我要求学生们轻声、慢速、在心底把声音吟唱出来,来悼念在天国的孩子们,让他们得以安息。这是最直接最明了的情感了,所以学生们在演唱这首用来表达特定环境下带有特殊含义的《摇篮曲》时,我被他们的声音感动了,声音给人以慰藉,给人以空灵的感觉。相比,在地震前我给其他班也上过该内容,虽然也轻声演唱,但歌唱得感染力远远不及。这个例子告诉我,只有用自己把握好的理解的情感才能表达出更美的东西。学生从会唱到唱好实质就是审美能力的一种提高。不仅美化了自己,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精神素质。
把握歌曲情绪不仅体现在歌曲的内容上,而且还体现在演唱者的演唱处理上,就是对歌词的咬字吐字、力量控制、断唱连唱等方面。歌唱要达到感染听众的力度,当然离不开清晰的语言。歌唱本身就是语言的夸张和美化。有的咬字要有颗粒状,有的要一带而过但不能脱离清晰。不管是轻声还是响亮歌唱,我们在力度上都需要学会控制,只有控制的演唱声音才具有感染力。在断唱连唱上,我们要根据歌词的一字一音或一字多音的字音结合上判断,前提当然还是离不开歌曲的情绪。一般情况下一字多音的地方肯定是连唱,除了这一句中间有休止,但气息还是连着的,口腔依然保持着这个字的口形。如《十送红军》第一部分,“红军啊”的“军”字就有六个音,整个这三个字都是连着唱的,而歌曲的开始:“一送里格红军”一句中“红军”就要断唱,来表达一种留恋的情绪。
学生的歌唱声音、情绪都做到位了,对于聆听音乐、自身的提高都有一个很大的推动促进作用。歌唱的表情、歌唱的形式、歌唱的声音等方面与自己对比,学会去鉴赏音乐,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音乐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我们将继续引导学生,在愉快的音乐环境中去感受美、表现没、创造美,那么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地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地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