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舍的文学世界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研究

2015-03-04 00:28杨桂荣
雪莲 2015年35期
关键词:文学思想老舍

杨桂荣

【摘要】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而对老舍文学世界的研究发现,老舍的文学创作离不开中国民间通俗文学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于此深入老舍的文学世界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老舍;文学思想;民间通俗文学

作为一个雅俗共荣的现代作家,老舍的文学创作离不开民间通俗文学的影响。笔者对民间通俗文学与老舍文学世界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地促进老舍文学的研究。

一、老舍文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首先,老舍文学思想的形成与他贫寒的出身密切相关。老舍从小就生活在下层社会,与劳动人民的接触比较密切,因此他对劳动人民的生活相当熟悉,他也乐于与底层人民相接触,这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较多的素材。老舍平时喜欢出没在茶馆书肆,与当地人民一起听评书看戏。因此,他在读书过程中就对《绿牡丹》《三侠五义》与《济公传》等产生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舍凭着自己深入底层社会人民生活的经历,渐渐形成了一颗喜爱中国通俗文学的心。但是尽管如此,老舍在文学领域从来没有刻意抵触雅文学。首先,作为老舍文学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里,老舍倾向的俗文学没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反而受到更多的压制。尽管有人说他的文学过于俗,但是老舍还是凭着自己的自信以及深厚的生活经历创作出人们喜爱的文学作品来。其次,到了抗战时期。他对于外国文学的研究渐渐有所淡化,而且他的俗文学意识又开始活跃起来。虽然这期间老舍经历了很大的曲折,做出了一定的牺牲,但是他仍坚定地向俗文学的道路发展下去。

另外,老舍在创作中还针对通俗文学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诸如文学的通俗化、文学的民间性问题,这些都属于他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它还是对前期老舍文学思想的总结与概括,又是作为老舍后期文思想发展的转折点。

二、老舍文学思想变化的主要体现

(一)二三十年代老舍的文学思想

首先,老舍这一时期的作品明显表现出一种俗文学的特征。《二马》的创作完成以后,标志着老舍的文学创作进入自觉时期。首先,从文学理念上,由于受到左翼文学思想的影响,大众文学的出现。这一时期的老舍并没有将目光放在对国内文学思想的研究上,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外国的文学资源,在中外文学的比较中来阐述以西方文学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其次在创作实践中。第一,在语言风格方面,他博采众长,通过对伟大作家如莎士比亚、尼采以及劳伦斯等的学习中,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一种自然、通俗的语言。如《骆驼祥子》中尽管字数有限,而且还因为作品中的文字太俗,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但是老舍却非常坚定,而且执着地对这种文学形式进行不断追求;其次,在情节结构上,因老舍文学思维中具有现代性的因素,因此在其作品中不难发现具有现代性倾向的作品,另外也存在着与通俗文学相近的情节内容,如在《断魂枪》、《离婚》中的情节结构中,老舍对人物命运的安排以及情节的发扎明显受到俗文学与俗文化的深刻影响;最后,在人物塑造上。一方面在一类形象的描写上,各种各样的三教九流,如《断魂枪》中的神枪沙子龙,孙老者;《上任》中的土匪以及尤老二等;另一方面就是具体人物身上,其中表现出豪侠气概的有赵四、李子龙以及李景彬等;还有命运悲惨的妓女们,《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月牙儿》中的“我”等。从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中更加体现出老舍与民间俗文学的密切关系与影响。

(二)特殊时代老舍为文学思想

特殊时代就是抗战以后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阶段。抗战以后,雅俗文学在老舍头脑中的编织,其中俗文学取得了空前的张扬。他毫不犹豫地中断了两部长篇文章的写作,并宣扬“大时代到了”“作家要放弃一切”,并且在抗战时期写出许多具有新形式与特点的作品,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志气。

三、老舍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之间的联系

老舍文学受到中国民间通俗文学的影响极深,无论在老舍文学意识的形成,文学品格的构成,还是在创作道路的拓展上来看,老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都是对民间通俗文学的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而获得的。另外,也与老舍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以及他对俗文学的执着追求基础上才能创作出具有人民性、通俗性以及民俗性、民族性的文学作品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老舍走上了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道路中,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喜爱,但这也与早期受到民间通俗文学影响分不开,从而使老舍成为当时人们最为关注与喜爱的人民艺术家。

总之,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在自身经历的影响下,以及对民间通俗文学的热爱的作用下,经过自己对自身文学思想的执着追求,共同为当代人们创作出一系列的优秀创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猜你喜欢
文学思想老舍
老舍的旧体诗
《东汉文学思想史》《谶纬思潮与汉代文学思想》
北平的秋
印象·老舍纪念馆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红楼梦文学思想的现代阐释》
老舍的求婚
《庄子》文学思想分析
论元代散曲的文学思想和现实特征
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