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对策建议

2015-03-03 10:22□文/王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服务业经济发展

□文/王 志

(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辽宁·大连)

一、引言

大连市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是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开发开放条件最好的地区。多年来,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港口优势和政策优势,大连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6.1%高速增长,2012年大连实现区域生产总值(GDP)7,002.8亿元,位列东北三省城市第一名。尽管实现了经济总量的快速持续增长,然而,大连作为老工业基地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机制性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在经济发展模式、主导产业选择、完整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于其他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特别是,由于受到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要素成本提高以及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大连目前这种以重工业为主的、资源消耗型的传统产业结构体系不再具有优势,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尽管近年来,中央政府也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文)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等旨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政策措施,然而,随着政策效应的陆续释放完毕,大连的经济发展也进入瓶颈阶段,“产业结构急需进一步优化、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压力较大、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对外开放总体水平不高”等问题给大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大连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调整,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紧迫性日趋强烈。

二、大连产业结构发展及现状分析

大连是辽宁省最重要的港口、贸易、工业及旅游城市,经过多年发展,大连已经拥有石化、船舶、现代装备和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与东北大多数城市不同的是,大连在拥有较好工业基础的同时,也拥有极为出色的环境和港口优势,这就为大连的城市定位、主导产业及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改革开放以来,大连的城市定位几经变化:建国后,鉴于大连在日俄统治时期所奠定的重化工基础,中央把大连定位为重要的国防工业城市,延续了发展重化工业的路子,造船、化工、冶金和机械制造等重化产业在大连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大连提出打造“北方香港”口号,将传统重工业迁出市区,大力改善城市环境,积极引进扶持金融等服务业发展;本世纪初起又提出“大大连”目标,重新重视工业,到2004年左右开始复兴重化工业,除市区仍以中高端服务业为主外,“北三市”都在兴建工业园区,长兴岛、花园口等新兴产业基地,也均以重化工业牵头。就这样,大连又从曾经的“花园城市”回归到“重化工城市”。

表1 大连产业结构发展及现状 (单位:亿元,%)

在产业结构上,如表1和图1所示,2000以来,大连三次产业的结构呈现出“第一和第三产业占比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的态势。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9.5%下降至2012年的6.4%,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44%下降至41.7%。与第一和第三产业占比下降不同的是,第二产业占比从2000年的46.56%上升至2012年的51.9%。可见,近年来第二产业对区域经济增加值的贡献程度逐步提升。同时,重工业在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以2012年的数据为例,2012年大连实现工业增加值3,207.4亿元,其中重工业2,055.1亿元,占第二产业的比重高达64.1%。这说明,尽管近年来第二产业对大连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所提升,但大连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并不合理,重工业比重过大,高新技术和轻工业比重过低。(表 1、图 1)

图1 大连三次产业结构占比 (单位:%)

三、大连经济转型及产业结构升级原因分析

“经济转型”一词最初是由布哈林在研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问题时首先使用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制或经济增长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对省市级的地区来说,经济转型则更多地体现为经济结构的提升和支柱产业的替换。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本世纪以来,大连一直以重化工业作为发展重心和支柱产业。当然,大连以重化工业作为发展重心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其重化工基础既有日俄统治时期留下的痕迹,也有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于产业资源配置的需要。而且,多年来,作为大连的支柱产业,大连重化工业为辽宁和东北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构建,都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一直是大连经济的纳税大户和就业大户。然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替代,以及节能减排和降低碳排放逐步达成国际共识,大连这种以资源、能源和低廉劳动力的巨大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增长模式进入了一个艰难的挣扎期,以重化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大连经济也遭遇到了一些挑战:

首先,重化工业大多属于资源、资金密集型产业,又具有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对环保、资源及安全性要求极高。大连新增的大型投资项目大都是造船、机械和石油化工等高碳项目,污染和能耗都较高,给大连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带来较大挑战。据调查,自大连经济重心转向重化工业后,很多老百姓都抱怨原来引以为豪的优美环境和宜人空气已大不如前,外地的游客也突然发现印象中美丽的海滨城市已成追忆。特别是,2010年“7.16”中石油输油管道爆炸导致原油泄漏事件,2011年福佳大化PX风波等一系列接连不断发生的石化事故,又给整个城市笼罩了一层浓重的阴影,也让这个城市的重化工发展路径备受质疑和指责。

其次,我国的重化工业布局分散,缺乏统一规划,导致了严重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在国家将“大力发展重化工业作为主导战略”的精神指导下,东部沿海各省市纷纷上马大型重化项目,呈现出重化项目在东部沿海遍地开花的局面。当然,重化工业向沿海布局,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缩短运距、节省成本,是大势所趋。但目前我国这种重化工业在整个沿海地带“撒胡椒面”的现状与国际上对重化项目“集中布局、集中治理”的原则背道而驰,不仅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势必且已经带来严重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的效益无法保证,前途堪忧。据悉,目前包括辽宁大连、天津、浙江乃至珠三角等很多省市的产业发展方向都陆续向重化工业倾斜,与他们相比,大连现阶段在重化工业的发展上并未显现明显优势。韩增林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大连产业结构得出结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即使是相对于辽宁省各市,大连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也不具备明显优势。

最后,尽管大连的重化工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也拥有一些行业的领头企业,但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技术创新,大连的重化工业还停留在“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低、资源和环境代价大”的以要素推动发展的粗放型增长阶段。甚至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域,我们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仍然处在一个中下游和中低端的位置,被迫承担着发达国家和地区不愿做的工作,总体看来,行业竞争力差、产品的附加值低。

综上所述,鉴于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结合大连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我们认为,目前仍以“重化工业”作为大连的发展重点和支柱产业,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增长,但这种增长不是无限制的。国际比较的规律发现,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后,服务业一般会加速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城市经济都经历了从以制造业为中心阶段向以服务业为中心阶段的转换。在这个阶段,金融、地产、专业与商务服务业、信息通信传媒与卫生医疗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经济重心从制造业开始转向现代服务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开始下降。服务业具有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和高产业带动力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开始向服务经济转型,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目前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70%~80%,成为绝对的经济主导。而大连服务业占区域经济总量的比重仅仅为41.7%(2012年数据),远远低于国际上公认的发达国家水平70%的标志性水平,也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值44.6%。目前,大连已进入工业化的高级阶段,2012年实现区域生产总值(GDP)7,002.8亿,人均GDP达到16,261美元,大连已经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临界点,服务业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可见,无论从需求角度还是供给角度,大连服务业都具备了加速发展的条件和必要性。我们认为,只有成功实现以重化工业为重心向以现代服务业为重心的经济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大连经济的有质量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大连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对策建议

(一)经济转型与提升的目标。借助大连自身的环境优势和区位港口优势,定位“北方香港”,重点发展包括“金融、物流、休闲旅游、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创意设计”等在内的高端服务业,加快推进以重工业为主的、资源消耗型的传统产业结构体系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科技进步为引领的、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转变。实现由过去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低,资源环境代价大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低代价增长,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促进大连经济转型与提升的具体对策

1、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争取建立打造大连“自由贸易区”。要把大连打造成“北方香港”,其涵义是指把大连建成具有国际性城市功能,按照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运作,科技水平较高,对内对外辐射能力很强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其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大连的开放层次,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而关键点或目标就在于制定类似香港“自由港”的关税和金融政策及进行制度创新,实现资金、货物和人员的全自由流动。然而,从目前状况来说,短期完全实现这些还存在较大难度。因此,我们认为在现阶段应首先积极努力争取建立打造大连“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打造北方香港的第一步,而这在国内已经有了先例。

众所周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已于2013年9月29日10时正式挂牌开张。区域内实行的优惠政策涉及金融外汇、税收、贸易监管和物流等等,包括国家文化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在内的多个政府部门都出台优惠政策予以支持,此外还有很多方面的制度创新。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探索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培育中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而且对于上海而言,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推行,获得机会的不仅是贸易领域,对于航运、金融等方面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预估将给上海带来十年红利。

如果大连也可以获批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于提升大连对外开放水平,吸引更多外资及金融机构来大连投资,吸引更多的加工、制造、贸易和仓储物流企业聚集,实现物流的集聚效应,推进海上保险等航运服务业务在大连的培育和集中,解决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金融支持的问题,都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现阶段,大连应积极申请争取尽快建立大连“自由贸易试验区”,并为此做好相关的软硬件准备。

2、重视人才在创新中的作用,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创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大连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只有坚持创新驱动,才能成功实现转型。具体的说,首先,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开发。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依托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建立高技能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并加快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使大连成为集聚创新人才的高地。同时,政府还应建立健全适应人才流动的人事、户籍政策,完善对高层次人才的股权、期权激励制度,营造良好的人才使用与培养环境;其次,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更多着眼于自主创新的应用,大力推进具有一流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广阔、应用前景显著的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第三,加强产学研合作,促使企业广泛地建立技术研发与创新联盟,尽快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布局合理、良性互动、开放配置、运行高效、富有大连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此外,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与氛围。加快制定和完善财政、税收、人才、产业等方面的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支持创新的投融资环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出台完善的知识产权法,营造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度和法律环境。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服务业高度发达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也是判断一个地区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指标。大连政府应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鼓励,构建适应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高地”,推进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快速、健康和有序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具体地说,首先,积极培育市场,努力放宽服务市场的准入领域,积极鼓励民营和外资参与高端服务业发展;其次,加强行业规范,重点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秩序,建立行业标准体系,完善监管机制和加快征信服务系统建设;最后,实施资金扶持和资源保障等鼓励性政策,建立高端服务业项目资助计划,并用专项资金、配套资金和项目资金进行资助,同时实施减免所得税、贷款贴息和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

4、结合自身优势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共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志着我国已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力量。大连要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以形成大连经济新的增长点。例如,大连可以凭借高新技术产业基础雄厚的特点及区位优势,着重推动诸如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生物制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使这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逐渐成为大连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还应加快推进政府转型,强化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服务职能,构建有利于向集约化发展转变的制度环境。改进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符合科学发展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以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激励和推动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韩增林,贺亚锋.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连市经济发展研究[J].决策咨询通讯,2011.6.

[2]德怀特.H.波金斯等.发展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

[3]王志,武献华.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中的自主创新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

[4]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课题调研小组.关于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EB/OL].求是理论网,2010.5.26.

猜你喜欢
服务业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