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飞,吴玉琴,李 勇,贺丹军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精神疾病科,江苏 南京,210029)
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产生涉及诸多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其中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应激性的生活事件、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儿童期性虐待遭遇、家庭及社会支持等会通过应对方式中介,继而对个体的情绪体验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抑郁、焦虑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女性明显多于男性[2]。吴艳茹等[3]研究中指出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与负性生活事件、不良应对方式和缺乏社会支持有关。除此之外,对情绪影响较大的诸多因素中,童年期的经历,特别是父母的养育方式是极其重要的因子。Sen 等[4]医学实习生的研究表明女性、早期家庭困难容易导致个体抑郁症状增加。对于焦虑症状,医学院校女性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男性,医科大学女生的应对方式在焦虑水平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积极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显著正相关[5]。护理专业女大学生今后将走上护理岗位,也将面对来自职业的压力。本研究进一步考虑生活应激事件、父母教养方式、应付方式与护理专业女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
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在读女学生402例。同时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选取400例人口学基本特征与大学生组相匹配的人群。纳入标准:①女性;②年龄17~23岁;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疾病;②有器质性疾病;③已服用过抗抑郁药。最终收到有效问卷大学生组382例,对照组376例。
量表评定本主要涉及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7]由27项可能引起青少年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统计分析包括6 个因子: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8]为子女评价父母养育行为和态度的问卷,包括66 个条目,共11 个因子,其中父亲养育方式包括: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养育方式包括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应付方式问卷[9]包括6 个因子: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症状自评量表(SCL-90)[10]共90 个项目,分为10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
采用SPSS 19.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t 检验、Pearson 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大学生组SCL-90 抑郁因子评分(1.47±0.47)分,对照组为(1.39±0.42)分,焦虑因子评分(1.47±0.42)分,对照组评分(1.37±0.3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为探讨护理专业女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与生活应激事件的关系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组进行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焦虑因子与ASLEC 量表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因子呈正相关,见表1。
抑郁因子与EMBU 量表各因子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与“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呈正相关,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负相关,焦虑因子与“父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因子呈正相关,见表2。
抑郁、焦虑因子与应付方式各因子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其与“自责”因子呈正相关,见表3。
表1 抑郁、焦虑因子与ASLEC 的6 个因子的相关系数
表2 抑郁、焦虑因子与EMBU 的11 个因子的相关系数
表3 抑郁、焦虑因子与EMBU 的11 个因子的Pearson 相关系数
相关分析表明,护理专业女大学生组“抑郁”、“焦虑”因子与生活事件、父母教养方式、应付方式有密切关系。进一步对大学生组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以“抑郁”、“焦虑”因子为因变量,分别以ASLEC 的6 个因子,EMBU 的11 个因子,应付方式量表的6 个因子为自变量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后进入回归方程的是“人际关系”、“父亲过度保护”,“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自责”4 个自变量对“抑郁”因子的得分均有预测作用。“人际关系”、“父亲过度保护”、“母亲的拒绝否认”、“自责”4 个自变量对“焦虑”因子的得分有预测性作用,其余自变量均未进入回归方程。见表4、5。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格趋向成熟的重要阶段,面临学业负担重,与父母分离、与同学亲密相处、恋爱、认知方式变化及情绪易波动等各种困扰,有些个体对于外部刺激较敏感,承受能力相对薄弱,抑郁、焦虑症状是其最常见的情绪问题。导致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学方面的遗传因素、心理学方面的人格特质、社会学方面的应激、社会支持、环境因素、行为学方面的应对方式等。近年来医学专业学生抑郁、焦虑的罹患率明显增高,而且女学生比男学生更抑郁。医学院校中护理学专业,以女性为主体,男女比例严重不均衡,易受到性别特质影响,女性在情感体验,以及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常常比男性出现更多的困扰。本研究主要探讨生活应激事件、父母教养方式、应付方式等心理社会因素与护理专业女大学生的负性情绪的关系。本研究的对象为护理专业女大学生,她们是医学院校中的一个亚团体。研究发现护理专业女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其相对于平均水平具有更多的负性情绪,这也与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医学生男女生之间焦虑、抑郁水平无差异,这可能与样本的代表性或者对抑郁、焦虑症状的定义和评价标准不同有关。
表4 “抑郁”因子与生活事件、父母教养方式、应付方式关系的逐步回归分析
表5 “焦虑”因子与生活事件、父母教养方式、应付方式的逐步回归分析
根据J.C.Coyne[5]的心理应激理论,心理应激过程中,应激源是作为自变量,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是一种中介变量,而情绪反应是结果变量。本研究发现,护理专业女大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相关的生活事件主要来源于以下3 个方面的应激源: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及健康适应。研究发现在所有的生活事件中,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与适应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方面,其中学习压力这一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而本研究的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人际关系与抑郁、焦虑情绪关系最为密切,对其有预测性作用。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的护理学专业女大学学生,女性感情细腻,敏感,更在意人际关系,追求朋友之间的亲密相处,也因此需要更高的人际交往技巧,人际关系可能要比学习压力导致的更多的应激,人际关系是其最大的应激来源。因此,对护理学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除了改善患者生理方面器质性损伤和功能性障碍外,还要关注患者心理的需要。因此,岗位的特性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宜人的个性,正性的情绪、成熟的沟通技巧、娴熟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提高情商对帮助她们今后适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父母养育方式直接的对子女的心理发展和人格特征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情绪的调节能力,诸多研究已经证实父亲过度保护与医学生抑郁、焦虑正相关。我们研究发现,大学生焦虑水平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有显著负相关,与父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和父亲的“严厉惩罚”、“过度保护”因子有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进一步探讨父亲养育方式对女性医学生影响,结果表明,护理专业的女大学生的抑郁、焦虑症状与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的拒绝否认正相关,其中抑郁症状与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负相关,与上述结果有诸多一致。本研究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父母亲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对抑郁、焦虑症状均有预测性的作用,这也与方新等[9]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可能对父母养育方式造成特有的影响,“过度保护”式的并不鲜见,对女性尤其如此,这对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和成熟具有极其消极作用。父母多采取合宜的养育方式,对下一代多施加情感温暖、理解等正性情感,同时不过分保护,可以预防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发生。
以往的研究发现医学院校的女大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低、自感学习生活压力大、同学关系较差,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有问题不愿求助于他人[10]。本研究发现,护理专业女大学生的不成熟的自责式的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症状密切相关,并对其有预测作用,现代护士的护理工作的工作量大、职业成就感低,那么改善护士的应对方式,可以提高她们调节情绪的能力,减少负性情绪的发生,帮助她们毕业后适应工作。因此,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等应激性生活事件、父母不合宜的教养方式、自责式的应对方式与护理专业女大学生的抑郁、焦虑症状有关。
[1]冯进.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151.
[2]肖圣龙.医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2):122.
[3]吴艳茹,肖泽萍,杜亚松,等.青少年抑郁症和强迫症患者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4):320.
[4]Sen S 1,Kranzler H R,Krystal J H,et al.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vestigating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during medical internship[J].Arch Gen Psychiatry,2010,67(6):557.
[5]王锋生,孙业桓,钮娟娟,等.家庭环境因素对医科大学生焦虑影响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4):475.
[6]潘欣,康杰,李胜豪.医科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4):547.
[7]郭静,吴汉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人格特征、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1):37.
[8]马伟娜.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226.
[9]李路荣,范兴华.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关系[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1):29.
[10]方新,钱铭怡,罗珊红,等.大学生完美主义与父母养育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56.
[11]董胜莲,温丽雅,刘海娟.医学院校女大学生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7):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