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与“外化”交互转化的写作指导

2015-03-02 18:03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外化行文内化

李 娜

(长春市宽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吉林 长春 130055)

语文视角

“内化”与“外化”交互转化的写作指导

李 娜

(长春市宽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吉林 长春 130055)

作文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内化”与“外化”的引导,又要有效地把握“内化”与“外化”的交互提升,提高写作效能。“内化”要着力拓宽阅读与实践的源头,“外化”要强化表意成文的过程,从“内化”到“外化”的转化过程是写作得以完成、认识得以提升的交互共融、螺旋上升的过程。

“内化”;“外化”;语文写作;信息论

写作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个人心理体验的活动,是客观外物经作者头脑加工用语言外衣进行表达的过程。一方面,它经过了写作主体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内化,思想感情情动于“中”;另一方面,它又是写作主体储备积累、灵动创意的不断外化,语言文字形诸于“外”。“内化”到“外化”的转换过程,体现着信息的识别、吸收、提炼、储存、流转、利用、加工和传递;“内化”与“外化”的交互转化过程实现了写作主体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螺旋上升。作为语文教学难点的作文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内化”与“外化”的引导,又要有效地把握“内化”与“外化”的交互提升,提高写作效能。

一、“内化”与“外化”

“‘内化’与‘外化’是人的高级心理功能形成与发展中相互联系、转化的两个心理过程”[1]。“内化”是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通过内化,人的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对事物的认识及对活动的调节水平不断提高。“外化”是内部智力动作向外部实际动作的转化,是个人积累和知识经验的客观化呈现。[1]

当前,文明不断地以信息形态被个体吸纳、储备和运用,这些信息的存在形态多为对语言的依赖,于是,固化后的语言成为了“内化”和“外化”过程中实现转化的重要手段。写作侧重于利用语言完成对世界认识的描述、建构和情感表达,故而,写作必经的“感知”“审美”“表达”三个阶段,实质就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存贮、处理、识别、变换与利用的过程,是“内化”与“外化”交互作用的结果。当“内化”不断地由浅入深,伴随着情境的激发与促动,其蕴藏的储备积累就会通过外显成为“外化”形态。“内化”层次逐渐加深,“外化”水平也相应提高。

二、阅读与实践——扩充感知阶段“内化”之源

从信息论的角度,丰厚的信息素材能促进作者内在储备的积累和转化,因而,扩充信息之源、促进心理水平和语言素材同步发展,是写作得以发生的重要前提。

1.读“有字之书”,着力储备与积累

语言素材的积累需要语言环境,文本提供的丰富语言信息及语言环境,是学生完成认识提升和素材储备的重要载体。

在阅读指导中,要着力把握深与浅的关系。浅层是引导学生吸纳文章的表述技法,深层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人文情感;要着力把握多与少的关系,多是注重文本信息的储备与积累,少是关注文本内容的选择和认知序列,要用阅读的密度和频度促进语言表达指向的形成,用阅读的精度与深度确保语言意蕴的把握;要着力把握粗与精的关系,通过熟读精思促发下一步的写作、借鉴与创生。

“有字之书”的阅读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无穷宽广的视域。只有尽可能地开源建库,引导学生沉浸语言情境,学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情感得到共鸣,经验得以习得,语言文字的规律得以把握,“内化”才真正得以发生。

2.读“无字之书”,加强实践与体验

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我们除了依靠阅读媒介认识世界外,与客观世界的直接交往常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对学生而言,每一天可圈可点的生活都是他生命独特的历史画页,个人的经历和阅历才是最具个性的记忆,是最具价值的“内化”之源。

在实践体验中,要着力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所谓“动”即实践。要动起来、踏出去,走向、品味、体悟广泛的社会生活,创设各种多彩有益的活动,架设语言与思维关联的桥梁,来探究生活、验证真理。所谓“静”即强化耳目直觉。文字创生的基点是耳目直觉[2]。最美的题材常是最熟悉的事物,要有静下来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维度感受生活的意识。

在实践和体验中,要着力处理好行与悟的关系。所谓“行”指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所谓“悟”指不仅要行万里路,更要反思、质疑所经历的每一步。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大量信息,需要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加以甄别,这种反思性的感悟既是内化的手段又是目的。

三、表意与行文——提高表现阶段“外化”之能力

1.表意——口语表达

“表意”特指我们所说的口语表达,即熟练使用口语的能力,包括根据一定情境择选话题、组织内容、确立维度、调控顺序、恰当表情。提高表意能力,要留心信息引入时所引发的多维连锁反应,通过发散性思维由此及彼的关联,使原有信息储备得以调动,感受得以抒发。要引导表达的真情实感,平时言之有物,逐渐才能洋洋洒洒;要引导表达的顺序章法,平时有理有序,逐渐才能顺理成章;要引导表达的直抒胸臆,平时观点独具,逐渐才能振聋发聩。

2.行文——书面表达

写作是主体对语言文字创造性的构筑,一切情怀、感悟与思想都是通过行文活动得以实现的。首先,要落实语言文字工具性的序列训练。写作是具有一定技巧的实践活动,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认识语言运用的规律,达成对语言文字的驾驭,使行文在“有物”的基础上“得法”。其次,从工具性出发,努力实现对人文性的追求,让学生的表达通“情”达“理”,这是策略和策略后的价值追求。

四、梳理与激发——实现“内化”与“外化”之相互转化

“内化”与“外化”的转化是循环往复、交互影响、螺旋递进的。当外物刺激经过不断梳理储忆进入旧有图式的时候,“内化”得以发生;在情境的刺激之下,内化之源又转化为外化的素材,生成新的讯息,外化之物又重新储备进入图式实现内化。这样反复过程中,内容的梳理和情境的激发是必要的条件。

1.内容的梳理

在阅读与广泛的社会生活中,阅读的信息及观察事物所形成的表象等常以片面、零散的样态进入大脑,需要对信息进行整合、提取、加工、储存和定型,这种梳理就是把知识信息转为再生信息的过程。印象的交互反馈和重组生成的新信息为进一步的外化做好了一触即发的准备。

2.情感的发端

外化是主体主观的创造行为,促发其产生的动机十分重要。情感是动机的核心因素。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在缺乏必需的丰富激情的情况下,理智会处于一种昏睡的状态。[2]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当学生受到一定情境激发时,表达的欲望不断升腾,迫不及待地想要直抒胸臆。学生内在储备蠢蠢欲动,幻化成一种口头或书面作文的动机,内化就自然而然地向外化转移,引发、保护、回应和引导学生的这种创作冲动,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在内化和外化的交互反馈中,运思和行文充满了复杂变化的思想理趣和行文乐趣。

总之,“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不是截然割裂的,在内化与外化融合交替、循环往复过程中,外物与内在立体转化,意识和潜意识交替加工,表象上作文得以完成,实质上知识与经验的累积和递增都在螺旋上升。开“内化”之源,激“外化”之欲,促成“内化”与“外化”的交互转换,写作的效能必然会提高。

[1] 刘诗伟.写作教学应坚持“内化”与“外化”并重[J]. 应用写作,2002,12.

[2] 艾德勒,范伦多.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78.

[责任编辑:黄晓娜]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10.011

2015-05-22

李娜(1977-),女,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副校长。

G623.24

A

1002-1477(2015)10-0038-02

猜你喜欢
外化行文内化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思维有支架 行文有范式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湘江青年法学》行文体例与注释规范
《锦衣少年行》周行文: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