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厚德思想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

2015-03-02 05:03张丽娟
关键词:厚德公民道德传统

张丽娟

(中央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思想政治教育·

论传统厚德思想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

张丽娟

(中央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厚德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其蕴含的核心内容极为丰富,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把传统“仁爱”“礼仪”“诚信”“包容”“孝悌”的厚德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统一起来,改善思想教育的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是探索适合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可行路径。

厚德思想;公民道德;建设;路径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纲要》印发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纲要》指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1]2中国传统厚德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是维系中华民族历经磨炼而不衰、披荆斩棘不断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与动力。传统厚德思想蕴含公民道德建设所需要的内容精华,运用厚德思想把握客观规律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正是中国传统厚德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的结合点和共通之处。本文拟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公民道德建设进行研究,将传统“仁爱”“礼仪”“诚信”“包容”“孝悌”的厚德思想运用到当代公民道德教育中来,以有效地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一、传统厚德思想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

(一)“仁爱”思想对公民处理好人际关系具有深远意义

目前,人际关系冷漠困扰着很多人,没有主动热情地与人交往的欲望和想法,宁愿选择逃避是他们的主要特征。其实,多关爱他人,甚至对其他生命存在方式的关爱也是善意的道德源头。如果一个人连对自己的同类都缺乏仁爱之心,那么这个人就失去了基本的人性。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断,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6。在古代,厚德思想主张的是“凡人处世之道,以公为贵”[3]的处世态度,作为现代人需要的是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继承和弘扬“仁者爱人”的深刻道德智慧,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对公民个体发展有益,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是意义深远。

(二)厚德思想对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传统厚德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厚德提倡的是学习范仲淹“贼气沿骄,屡为边患,是朝廷责臣等立效之秋,臣等尽节报国之日”[4]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杜甫“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5]的爱国品质,学习郑成功的“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6]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爱国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中国传统厚德思想提倡以集体主义为本位,当个体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牺牲前者保护后者。通过对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进行深入挖掘,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优良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资源。

(三)“德育首位”对公民“三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在考古发现的西周铜器铭文中大量提到“德”字,可见道德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传统厚德思想把德育放在首位,优先于智育,这与我国目前对公民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具有一致性。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 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 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当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三方面。“德育首位”的思想是“三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的德育,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依然要把道德教育摆在首位。第一,“德育首位”的思想有利于社会公德教育的开展。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以道德教育为前提和基础,有利于促进见义勇为、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厚德思想不断地继承与发扬。第二,“德育首位”思想有利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在市场经济领域,公民作为从业人员,固守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有利于形成包容型、理解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第三,“德育首位”思想有利于家庭美德教育的开展。在家庭生活领域,注重公民培养良好的家庭美德,有利于夫妻忠贞、孝敬老人、尊老爱幼等家庭美德建设的实现。

二、传统厚德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社会公德方面注重仁与礼

1.仁——社会责任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同情爱护他人,是对他人奉献自己的爱心[7]5。公民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个公民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所承担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情感意志。“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在《论语》中出现了110次之多,可见“仁”的重要性。“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说爱亲人进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进而爱惜万物。仁的思想情感不仅仅止于亲人、朋友、师长,而是“泛爱众而亲仁”,广泛到关爱大众,关爱整个社会。正如孟子提倡实施仁政的治国主张:“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8]57仁是人最安稳的住宅,空着安稳的住宅而不住,不讲仁爱是可悲的。宋代林逋的《省心录》中写道:“为己重者不仁,好广积者不义,足恭者无礼,贪名者无智。”认为自己的利益高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想法是极度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因此,需要通过“仁”所提倡的社会责任意识唤起当代公民对人、对社会、对自然以及对宇宙命运的责任感。

2.礼——礼仪公德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祷的宗教仪式,经过儒家的改良,“礼”的内容扩展至规范婚姻、血统、长幼、尊卑等关系的行为准则,并逐渐制度化、法律化。古人对“礼”非常注重,“礼”是处世瑰宝。荀子在《修身篇》中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孔子家语》曰:“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文明礼貌是社会礼仪公德的一项基本内容,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文献汇编《礼记》中提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礼貌地对待他人,关爱、尊重他人。讲究礼仪,就是要增强人伦意识,通晓为人处世的礼仪,接受社会道德的要求,言行举止合乎社会的道德规范。恭敬谦让、相互尊重能够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了解更多国际通行礼仪对于个人、对于国家变得越来越重要。礼仪是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名片,正如《淮南子·泰族训》中所言:“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二)职业道德方面注重信与容

1.信——诚实守信

“信”最初是指祭祀上天和祖先时诚实不欺骗,不妄言。在传统厚德文化中,诚信是日常五伦: 仁、义、礼、智、信之一,是对个人人格修养的基本要求。“民无信则不立,商无信则不兴,国无信则不威”。诚信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它要求每个人要尽到自身的责任,在无人监督或可以不受舆论谴责的情况下,仍真心实意地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言行一致。一个人能否做到诚实守信,是检验其是否为君子的基本道德标准,是关系到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彭士望在《示儿婿》中写道:“以谦为基,以厚为诚;宽为之居,坦为之行;无以爱憎败其德,无以智诈泊其灵;惟勉勉以求益,非汲汲于知名。”朱熹也在《朱子语类》中认为:“信是言行相顾之谓。”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是孔子对诚信最为脍炙人口的总结与概括。可见,诚信是得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的“法宝”,讲信用是人际交往与社会合作的前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要有诚信之德,它是社会交往中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不论社会怎样变化,时代怎样发展,讲信用、守然诺,都是人们应该永远一以贯之的职业道德范畴。所以,要大力提倡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信用,提倡厚德的职业精神。构建信用社会,要切实做到讲真诚、讲信用、践诺履约的职业道德规范。

2.容——有容乃大

“容”即气量宽宏,能容人、能包容。苏轼在《答漕使启》中提出过精辟论断:“敢缘厚德,尚许兼容。”他认为,为人处事要有包容的态度,允许差异的存在,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在中国传统厚德思想中,对自然的理解是,天地最大,天地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先哲们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人生,要像天那样刚毅而自强,像地那样厚重而包容万物。厚德载物的思想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据《谏逐客书》所记载,李斯曾奉劝秦始皇:“泰山不让土壤,帮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帮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帮能明其德。”李斯在秦朝寻找治国途径的关键时期,用海纳百川的道理强调宽容大度的重要性。

(三)家庭伦理方面注重爱与孝

1.爱——爱情美德

汉代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宽厚而爱人。”“爱”在厚德思想中是一种主动付出和给予,是行为主体对他人或他者的主动送出姿态。正如《卫风·木瓜》所言“报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告诉人们给予是一种爱情美德,爱情是从互爱互敬,互相给予为基础。受中国传统厚德思想的影响,古人的爱情观是内敛、含蓄而温婉的,就如同在《诗经》中描述的男女双方彼此爱慕那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即使每年只能见一次,古代诗人也会赞叹两人的爱人之心。中国人传统的爱情观是含蓄而不失热烈的,虽然与西方热情奔放的示爱方式不同,但这样的爱情同样感天动地。

2.孝——孝悌之心

孝悌是协调家庭成员相亲相爱、和谐有序、双向义务的血亲关系道德范畴。在中国传统厚德思想中, 孝悌居于核心和首要地位。如朱元璋时期制订的《教民榜文》(又称《教民六谕》《圣谕六言》《教民六言》)中把“孝”放在教育百姓的首位,《太祖实录》规定:“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孝经》中也特意指明要做到孝顺,第一就是做到不损伤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要求子女珍惜生命、爱护身体。《礼记》说: “孝子之有深爱者, 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孝的最高层次要求是在思想上尊敬父母,继承父母遗志,发扬父母嘉行。孝顺的人会有和悦的性格脾气,从而有愉快的脸色,进而有美好的面容。与“孝”相对,“悌”在家庭美德教育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悌”字,《说文》作解为:“善兄弟也。”意思是说兄弟间相亲相爱是悌的基本要求,父早逝,长兄须担负起抚养、教育弟弟妹妹的责任,作为弟弟妹妹则须“事兄如父”。“悌”的思想主要是对为弟者提出的,要求亲爱、礼让, 但也含有兄弟相亲、兄友弟恭的双向道德责任关系。“孝”与“悌”在家庭生活中共同发挥着协调家庭成员关系、 促进家庭稳定的作用。

三、基于传统厚德思想的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可行路径

“传统道德是相当复杂的现象,既有为封建统治服务的道德规范,起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又有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优秀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以及进步思想家所提倡的道德原则。”[9]78公民道德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基于传统厚德思想来探索公民道德建设的可行路径。

(一)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方法是人们为解决一定任务而采用的工具或手段。毛泽东对“方法”提出过生动的诠释,他认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有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0]125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道德教育的民族,在长期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先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值得借鉴和学习。例如,“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学思并重”的学习方法、 “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省察克治”和“慎独自律”的自我教育方法,等等。“德育的过程虽然必定伴随道德认识的进步、道德行为的表现,但更为牢固的基础和深层的核心在于人的情感——态度系统的改变”[11] 328。因此,将传统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方法密切结合,应用于公民道德建设中,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

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架”中探索可行之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资源的统筹与配合,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一,在社会教育资源方面,要充分挖掘传统厚德文化的思想内涵,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优良美德,夯实公民道德底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公德是一种互信、互惠、互助的文化资源,这种文化资源的丰富充实,需要公民个人与社会共同去构建”[12]。可以利用厚德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优秀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公义广告等,营造讲仁爱、重礼仪的人文环境,提高公民社会公德意识,构建公民和谐的精神家园。同时,还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从而构筑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优化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

第二,在学校教育方面,提高学生对厚德思想的认知水平。德国著名的科学教育学奠基人赫尔巴特曾言:“教学如果没有进行教育,那么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13]257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要实现厚德思想的价值功能,学校就必须担负起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的重任。道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重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应该一以贯之地进行公民道德的终身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设立专门的课程,把道德教育从政治课中分离开来,改革教育体制以保证中国传统厚德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结合与顺利开展。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融入厚德思想,提高对厚德思想的认识度。同时,要发挥知识分子在公民道德建设当中的引领作用,创建学术氛围,通过发展教育、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来提高厚德思想的认知水平。

第三,在家庭教育方面,充分发挥家庭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是社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构成社会大家庭的细胞,一个国家的道德是从千千万万个家庭单位里开始的。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遵守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对子女的教育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其次,子女作为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教育者要“因材施教”,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再次,将家庭美德教育纳入公民终身教育的范畴。《易·蒙》中记载:“蒙以养正,圣劝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启蒙时期就要培养他正直的品德,这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家庭美德教育对个体教育而言时间最早且影响最深。最后,在全社会倡导好家训好家风[14]。家训典籍卷帙浩繁,在当今不仅起到激发家庭成员形成良好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的作用,而且能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张继功.论中国传统公私义利观的当代意义[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8(4):32-35.

[4] 季铁铮.范仲淹[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5] 卢国琛.杜甫诗醇[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6] 陈光田.摩崖石刻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研究——以厦门市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4(4):38-41.

[7] 黄怀信.《论语》中的“仁”与孔子仁学的内涵[J].齐鲁学刊,2007,(1):5-8.

[8] 杨伯峻.孟子译注[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

[9] 彭付芝.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10]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1] 朱小蔓.关于建立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的若干思考[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 王瑞芳.对我国公德建设的公众文化心理反思[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1):31-35.

[13]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14] 王秋艳,汪斌锋. 家训家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形式[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1):13-16.

(责任编辑:金云波)

2014-10-09;收修日期:2015-01-18

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98505-012003)

张丽娟(1988-),女,内蒙古宁城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G417

A

1003-0964(2015)02-0101-03

猜你喜欢
厚德公民道德传统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厚德品质 尊天下
厚德品质 尊天下
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