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珍
有效作文教学的“三境”
◎陈惠珍
时下学生学习语文最怕的有两点,一是语法,二是作文。语法还有公式可依,作文就很难定法,就算教师给出了“法”,学生也不一定会“依”,即使依了也写不好。于是乎,学生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纵然开卷也茫然!”因为感觉难,所以怕,一听到“明天写作文”就唉声叹气。十几年来,笔者一直在探寻一种让学生不怕、教师轻松的作文教学法,自称“有效作文教学三境”。
所谓“乐写”,一开始是只讲快乐不讲写作。十几岁的学生大多喜欢多彩的课堂活动,我想,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不自觉地展开写作应该是不错的主意。我们粤教版教材必修一的第一单元“认识自我”的单元活动是“讲述我的故事”。围绕这个主题,我在自己的两个教学班开展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因为这个小小的活动,学生要构思要打草稿,这样,写作就不自觉地进行了。我还要求每个同学演讲结束后都将演讲稿交上来,结合同学演讲的表现和演讲稿的水平,最后给他们一个综合分。这样,演讲能力暂时比较弱的同学,如果演讲稿写得好,依然可以从中找到自信。这是在暗中鼓励他们的文字写作。
诸如此类的单元活动,我们粤教版必修二中有“情感体验分享”,必修三有“一起来编故事”,必修四有“畅谈时事”“社会自由谈”,必修五有“粉墨登场乐一回”等等,这些活动有些可以在课前5分钟进行,有些可以开展专题的活动课。比如“粉墨登场乐一回”,可以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会写稿的写稿,会表演的表演。这样将写作与语文活动紧密结合,有紧张有压力,但是因为有乐趣,学生很自觉地调动集体的力量将写作环节和表演环节都做到最好。
我认为让学生觉得作文易写的最基本的条件是要让学生有东西写,有表达的欲望。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提笔无言是学生难作文、怕作文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作文教学的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要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所以,真正的作文训练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从生活中去寻找、发现和积累写作的素材,只有生活的实践丰富了,激发了学生的生活热情,才能让他们产生表达的欲望。我最常用的方式是在作文之前先布置实践的任务。譬如在粤教版必修三“感悟自然”单元,它的活动指引就是先让学生去游览风景名胜、体察家乡山水、亲近动植物,然后作文。然而,一个班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游览”“体察”“亲近”的经验,就算有些学生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时间久远或者当时缺乏活动目的,也已经感受模糊。为了将这个作文写好写实在,我在高一第一学期结束时,就将这个单元的内容作为寒假作业让学生去预习、去体验、去作文,假期结束后交作文。在作文里,我发现学生几乎将我们附近的景点都游遍了,总结之,有荷花世界、森林公园、芦苞祖庙、大南山、南国桃园、大旗头古村等等,有些是新去处,有些则是故地重游。故地重游的,一定是为作文老老实实地细致感受去了。那样实在的作文,就算写作技巧拙劣一点,也是有看头的,因为它符合了文学的真实性,景点是真实的,感受也是真实的,篇篇不一样。同时,老师在讲这个单元的课文的时候,自然地就将学生的作文联系起来点评,因为有了广泛体验的实践积累,学生上课明显投入了,对写作艺术的感知能力也增强了。
尊重学生生活实践的另一种形式是写随笔。写随笔对学生来说非常有好处,他们可以将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随时理成文。特别是上了高二之后,结合必修四中时评和议论文的写作,来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他们的作文思维和能力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这也非常符合我们广东现今高考的命题形式。我的一般操作是一周上作文,一周随笔,课内外结合。随笔收上来之后,认真评改,评的时候结合学生之中写的好文章来讲随笔的写作,怎么样有现实针对性,怎么样小题大做,怎么样思考,怎么样架构文章。然后将典型的文章(好文章和大众病的文章)跟教师的评语一起结集出版。最简单的是复印、装订后挂在教室的“学习园地”;有余力的可以编成班报,一期一期出。这一招对学生的写作激励非常大,他们互相传阅,有的要自己收藏,有的还传到别的班去了。最大的收获是,有好些学生一直到毕业后的现在,依然保留了写随笔的习惯。未毕业的时候是一本一本地写,毕业后就转为开博客了。看到他们将自己的园地经营得有声有色,这其中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说“乐写”“易写”,学生还是在比较感性的基础上展开的,那么,“会写”就是在前面两境的基础上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是学生在把握了一定的写作规律的基础上能够独立运用一定的写作方法展开的写作。我个人认为,学生在进入高三之后,必须要完成这样的一个质变,这是学生能够确保自己在高考场上不失水准的一种基本的作文素质。有同学说,作文是要靠灵感的。这话固然对,但对于考试作文,仅靠灵感是不稳定的。作文过程应该是一种稳定的思维过程,即使当下没有灵感,但依据写作的规律和个人的思维能力,学生还是能写出一篇比较规范的文章的,如果有灵感,当然就更是锦上添花,灵气倍增了。
所以,高三这一年,我在学生前两年作文训练的基础上,着重进行文体的规范训练,将成篇的大作文和提纲式的、片段式的小作文结合起来训练。不管是审题也好,提纲也好,段落也好,都力求学生在思维层面上得到提升。譬如审题,我要求学生用一张卡片做一个表格,里面包括作文题目材料压缩、关键点提炼、核心写作点和作文题目几个类目。这样,通过这个表格,我就可以非常清晰地观察学生的审题思维过程。如果是训练议论文,最好训练提纲,要求写出题目、论点、分论点和论据;如果是写记叙文,就最好写段落,突出细节描写;如果是写散文,主要训练抒情和议论段落。通过这种严格的文体训练,逐渐将学生引向“会写”的境界,学生在考试中基本都能够完整地写出一篇相对规范的文章来了。
由“乐写”“易写”到“会写”,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变到质变,顺应了学生心智的发展规律,简化了作文能力生成的流程,实化了循序渐进的作文能力训练,清晰、可操作,值得一试。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5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