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2015-03-02 00:42李程骅
南京社会科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经济新常态十三五

李程骅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李程骅

*本文是江苏省“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研究中心专项课题“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围绕“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面向“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期,针对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必须主动把握战略新机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提升“五位一体”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目标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与区域协调发展。同时,也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的2021-2050年的“新30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未来的“基本现代化”、“全面现代化”阶段,起到一以贯之的布阵筑基作用。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经济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十三五”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虽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但核心内容是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下,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的主要目标,未来五年经济必须保持中高速增长。按照这个时间节点的安排,以及树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我国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而与这个决胜期相对应的,是我国经济发展步入速度变化、动力转换和结构转化的经济新常态阶段。因此,我们只有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统领,才能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从旧的不均衡向新的相对均衡状态的转变,并在科技创新、创新驱动经济和社会转型等方面得到体现,进入世界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进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当前复杂多变、矛盾叠加的新形势下,面向“十三五”,立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高度把握、系统认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主动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关系,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及稳步推进我国未来的现代化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主动引领经济新常态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不断丰富发展的进程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握了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它和改革开放之后我党的基本路线中“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脉相承的。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方针从来都没有动摇过。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国所有问题的核心依旧是经济问题”,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方面建设。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促进在物质财富增长前提下的人的全面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从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长周期过程: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小康”的概念和愿景,到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再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直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后长达30多年的周期。应该说,在这个长周期的大多数时间里,在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是比较顺利的,并且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战期”,则遇到了经济发展降速、多种矛盾叠加的“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既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的理性认知,也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更是正确处理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矛盾的基本前提。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转型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前所未有。多种矛盾和问题交织,躲不开,回避不了,必须主动、积极应对,进一步强化针对性。特别是长期“摸着石头过河”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重的是全覆盖,但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的扶贫攻坚任务仍然很重,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目前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必须全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主动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经济降速所引发的诸多新问题,更精准地把握其规律性,从而以更富于创造性的举措,在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在“十三五”制定的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要求之下,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更看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强调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体现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环境相协调。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2015年要保证7%的增长底线,“十三五”期间依然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年均增长不能低于6.5%。一旦跌破这个增长底线,集聚的诸多经济社会矛盾就会大爆发,因此将无法按预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一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才能有效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加切实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按照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以及我国人均收入增长的趋势,我国将在2020年到2023年期间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而“十三五”期间是我国经济从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迈进的关键阶段,我国地域大,区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大,只有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统领,兼顾各社会群体的多元需求,加大分配改革的力度,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人群为主体的社会结构,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针对上述的挑战和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政策导向也更为明确。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6个指标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城镇化质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就业质量更高、资源环境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等主要指标,都是经济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攻坚难题。由此,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的诸多挑战,完全可以通过“顶层设计”,将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的重要工作部署点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助于把握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经济新常态要义,还可以有效推进“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综合提升全面小康的质量和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创新的政策引领,既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同时还要注重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双引擎”。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实现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追求,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把握创新驱动主导下的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出现新的趋势与特征,了解“互联网+”所带来的消费升级及需求机制转换,认识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投资、消费和创新要素空间集聚的新变化,同时要通过政府大力简政放权,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在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同时,也要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以系统提升产业政策、经济政策和社会治理政策的“瞄准效率”。尤其是政府主导下的产业升级推进行动,一定要尊重产业生长规律,建立政府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的长效机制,决不能用政绩考核的方式来强令企业被动执行升级行动、扩大产能,实现所谓的“成效”,以避免在一些重要产业领域出现“政府失灵”。

二、主动引领经济新常态,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与区域协调发展

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动力。在经济新常态的现实条件和特殊阶段来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决战,一方面要认清诸多巨大的新挑战,更要前瞻地审视经济新常态的内在规律,主动引领经济新常态,破除中国经济“成长的烦恼”,全力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水平。

协同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表明了我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规律性的主动把握。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这一治国理政的新方略,也为我们把握和用好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机遇,提供了直接的引领。经济新常态下,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提供动力、释放活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才能从容处理好各种复杂的难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快转型升级,培养创新主导的增长动能,优化分配制度,整合城市与区域、国内与国际的各方面资源,形成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新动力和新机制。在“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期,应当借助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以及创业创新活动的展开等新机遇,来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从而在持续稳定健康增长的条件下,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对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升级,强化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培育消费、投资和创新集聚的新增长点,将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5%,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5亿,但这7.5亿人口中包括了2.5亿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他们无法在城镇享受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因此,到2020年要解决“三个一亿人”的任务,即促进一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一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不仅能够解决经济发展的潜力问题,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有效解决很多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从而使城镇真正成为人们的安居之处、乐业之地。无论是保持新常态下的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是机遇,是平台,更是抓手,各地应当在“四个全面”的总布局中做到相互促进、自觉结合、协同实施,把城镇化的速度和经济增长率、劳动就业率的提升以及城镇化用地等要素保持一个相对的平衡,回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因此,按照“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必须把握经济新常态的内在规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充分释放市场的能量,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创新的引领作用,营造一个健康持续的经济发展环境,有效化解因为经济降速、环境瓶颈制约、人口红利降低以及社会治理难度加大等诸多新问题,特别是重点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来强化创新驱动,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区域协调发展,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首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引领经济新常态,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提供动力、释放活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在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同时,也要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才能从容处理好各种复杂的难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快转型升级,培养创新主导的增长动能,整合城市与区域、国内与国际的各方面资源,形成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新动力和新机制。

其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创新的政策引领经济新常态。转变经济结构,既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同时还要注重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双引擎”。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实现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追求,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握好“互联网+”所带来的消费升级及需求机制转换,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投资、消费和创新要素空间集聚的新变化。

再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引领经济新常态,必须把国内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各地区协同发展,包括西部地区的扶贫攻坚,与“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的实施、重大项目的推进,实行前瞻性的呼应与互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分享国家战略推进所带来的红利,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和质量,推动经济发展不断上新台阶。

面向“十三五”,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我们对发展的战略机遇的把握,必须有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一带一路”战略所展现的大视野、大开放、大整合的空间经济思想,转变了传统狭义的国内区域发展观,对国内经济转型与区域转型产生积极的重大的影响,改变了过去西部地区是边缘区域的旧格局,从根本上打破了国内原有的点状、块状的本位性区域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同时,“一带一路”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规划战略,都是跨行政区域的空间发展战略,对应的是国内区域发展四大板块的三个支撑带,将重塑中国经济的地理空间,体现大空间整合资源的精神,将全面提升区域能级、经济质量和民生福利,特别是为西部贫困地区的大发展,实现区域全覆盖的全面小康、五位一体的小康,这对全面建成不含水分的小康社会,是重大机遇,也是保障最后阶段全面小康决战成功的重要支撑。可见,应对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必须把国内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各地区协同发展,包括西部地区实施扶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的实施、重大项目的推进,实行前瞻性的呼应与互动,从而有助于分享国家战略推进所带来的红利,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和质量,推动经济发展不断上新台阶,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此外,对于经济新常态下可能出现的风险,政府也必须做好应对的预案,对各种潜在的经济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形成系统的解决方案,以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来倒逼内部的改革,将深化改革的政策落到实处。在对重大机遇把握的过程中,要有超前的认知和把握能力,对突发的危机事件要有及时的处置能力。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过程中,各地既要把握好国家层面的互联互通的大机遇,把优质的产能转型出去,同时又要注意“走出去”的政治风险、文化风险以及金融风险。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自由贸易区、国家级新区的定位与功能要进一步明晰,把扶持的重心放到大步“走出去”的企业主体上,尤其是在金融开放的进程中,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应对,已经越来越迫切。“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交通体系完善、产业体系优化,特别是生态体系保护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冲突,也需要进一步强化协调、问责机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这些问题和风险都必须得到有效解决和化解。

三、营造创新驱动新机制,为实现现代化目标布阵筑基

在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来实现经济结构的中高端、培育经济增长的创新动力机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在新的复杂形势下考量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的重要方面。

中国作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顺利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没有标杆可以参照,现代化之路注定是充满风险、危机和各种前所未有挑战的。当前,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十三亿多人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7800美元左右。面向“十三五”,按照“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使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的综合发展水平特别是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社会水平等方面还会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按照“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从2021年到2049年这长达30年的时间里,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较长的新阶段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将细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其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后,就全国不同的发展水平而言,总体上还会有10年左右的“后小康”或“更高水平的小康”阶段。这个阶段不仅和经济新常态主导的“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的衔接性,同时也将对未来的“基本现代化”和“全面现代化”阶段起到布阵筑基作用。

根据十八大提出的国家战略目标,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也将实现全面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和全面跻身于世界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这就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全覆盖”的前提下,还必须在科技创新、创新驱动经济和社会转型等方面得到体现,而这正是应对和跨越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发力点。围绕发力点,基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地方的前瞻创新,完全可以在区域层面上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以沿海和东部发达的省份江苏为例,在2002年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后,于2003年就确立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并制定了包含四大类18项25条的指标体系。到了2013年,这个指标体系又升级为五大类22项36条内容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与此同步,江苏又制订了《苏南地区现代化指标体系》,提出到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苏南地区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2013年5月,国家发改为批准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该规划展望到2030年:2030年苏南地区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重点推进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苏南地区建成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器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从而为在国家层面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探路,积累经验好提供示范。到了2014年11月,国务院在此基础上又批复支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8个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旨在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激励创新政策,实行区域联动,更好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苏南地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高地,为区域现代化提供持续的动力。2015年6月底,全国第13个、江苏首个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获批,不仅为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新的龙头,同时也将成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在短短几年内,多重国家战略在苏南地区的叠加,有力强化了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先行探路和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表明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江苏和东部发达地区率先探路、创新引领的重要性。只有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才会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在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江苏的“两个率先”区域发展目标的确立,无疑体现了先行先试的魄力和责任。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规划的实施,在一个长周期内稳步推进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到全面现代化的战略行动,体现了江苏的区域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高远追求。这种持续的高标杆的追求,无疑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时期明确的“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和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最新定位是高度契合的,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江苏的具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要求,不仅直接体现在指导江苏应对经济新常态的策略和实践上,更是保证和统领江苏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一以贯之的策略和方针,这对各地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贯彻实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当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因此,立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期,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把握经济新常态的机遇,找准围绕“五大发展理念”的发力点,既要主动把经济的稳步增长与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指标结合起来攻坚克难,又要树立建设经济强国的战略目标,从经济健康发展的长周期高度来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落实,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体系和结构,营造创新驱动的环境和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发展机会、发展过程、发展成果的共享水平,为“后小康”或“高水平的小康”以及“基本现代化”阶段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布局筑阵,最大限度在区域和国家层面降低实现现代化的成本和代价,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具体指标,要直面各地发展水平的差距,尤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计划和实施步骤,如此才能真正把握经济新常态的内在与外在规律,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目标下,践行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解决好“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问题。

面向“十三五”和未来的“新三十年”,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营造创新驱动新机制,让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也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才能有持续的动力支撑;只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才能走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公平竞争的新路径;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才能从容应对、系统解决好经济新常态下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期,把握经济新常态的规律,加快实现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双重转型,对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将起到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

2015年8月初稿

2015年11月修改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4〕李克强:《催生新的动能 实现发展升级》,《求是》2015年第20期。

〔5〕人民日报社理论部:《中国经济为什么行》,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6〕裴长洪、李程骅:《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意义》,《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7〕裴长洪、李程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8〕裴长洪:《经济新常态下的对外开放》,《经济日报》(理论版)2015年1月22日。

〔9〕李程骅:《新型城镇化开启巨大发展空间》,《人民日报》(理论版)2015年3月10日。

〔10〕李程骅:《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认知》,《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2期。

〔11〕任理轩:《认识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飞跃——三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人民日报》(理论版)2015年6月30日。

〔12〕宋林飞主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责任编辑:宁岩〕

参考文献:

The Objective of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Leads China’s Economic “New Normal”

LiChenghua

Abstract:As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and the strategic layout of “four comprehensives” are put forward, China will keep taking concrete action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objective of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the 13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Accordingly, th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speed chang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power transformation will be presented in the new normal. Therefore, China must take the initiative to grasp the new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set the objective of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to lead the economic “new normal”, firmly establish the five development ideas of innovation, harmonious, green, open and sharing, as well as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five-in-one” management ability and level. On the premise of maintaining economic growth with the high speed, promoting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hould be put into the vital position. At the same time, to fulfill the key objective in the 13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will pave the way for the 2021-2050 “new 30 year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namely the two future phases of the “basic modern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comprehensively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the new normal; the five development ideas; 13th Five Year Plan

作者简介李程骅,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江苏省“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南京 210018

DOI:10.15937/j.cnki.issn 1001-8263.2015.12.001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5)12-0001-07

猜你喜欢
五大发展理念经济新常态十三五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