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校深层次变革
2015年4月24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了《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沪教委基[2015]30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该办法从三方面对《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以下简称《意见》)加以具体细化和落实:一是明确组织管理制度,二是建立电子信息平台,三是统一档案格式。《实施办法》还体现了上海的地方特色,即重视学习经历和发展动态;突出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突出了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
一、综合素质评价要能够多维度地体现学生的关键素质
1.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表现的多维度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是多维度的,不只看成绩,还要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经历;不只看校内学习,还要看社会实践;不仅有共性指标,还有学校特色指标;不仅有量化指标,还有质性的自我介绍和专题报告等等。这些要求将引导高中学校开展各种素质教育活动,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促进校内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进一步朝着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方向发展。
2.综合素质评价要突出学生的关键素质
上海的综合素质评价要突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因此我们增加了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典型事例、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代表作、参加科技活动项目、创造发明项目等记录内容。
3.综合素质评价要体现学生的整体特质
综合素质并不是各方面素质的简单相加,而是学生各方面成长经历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在学生行为表现中体现出来的整体特质。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整体性的存在,教育要指向每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切忌将综合素质等同于若干机械的模块和细化的条目。因此,在德智体美几方面的评价外,我们还借鉴了欧美国家大学招生中的“个人陈述”,采用了学生自我介绍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整体评价。要求通过列举典型事例等方式,介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专业志向与才能、个性特点与个人爱好等方面的具体突出表现。这有助于了解那些难以通过平时成绩、考试分数等客观数据来反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思想逻辑、个性品质、生活经历等信息。
二、综合素质评价要体现考试所不能评价的能力和素质
《实施办法》设计了一些内容来反映一次性考试所不能评价的学术能力。
一是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代表作。请学生从各类研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中选择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调查研究课题或实践项目,要求概括地介绍调查研究或实践的目的,客观地记录研究的内容、方法、实施过程,根据研究证据得出结论和反思。此外,学生还要报告自己是负责人还是参与者,研究过程中采访或请教过谁,在什么范围内交流过,并提供佐证材料。指导教师要根据研究的创新性、资料和证据的可靠性、分析和反思的充分性以及组织和表达的连贯性,对研究报告作出简要评价。学校要组织研究性学习专家委员会对学生研究过程的真实性作出认定。
二是个人荣誉、奖励、参加科技活动项目、创造发明项目等。荣誉和奖励体现了学生在某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科技活动和创造发明项目则体现了学生深度学习的成果。市级及以上的活动和比赛项目均经市教委确认,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将锁定这些经确认的项目名单,这些项目获奖信息经有关部门确认、公示后统一录入信息管理系统,确保这些信息的真实性、规范性和权威性。区级和校际比赛活动可以记录在学生自我介绍中。
三、综合素质评价指向学校教育的深度变革
综合素质评价不只是评价方式的转变,更是包括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在内的深层次变革。
1.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发展目标
通过将自我介绍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从高一就要开始思考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自己的兴趣是什么,高中三年的学习可以从哪些方面为将来所要从事的专业作准备。从而能够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了解自己的潜能,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思考怎样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2.引导学校关注人才培养特色
为引导学校关注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我们要求学校最多可以填报3项体现本校学生素质特色的指标,可以体现学生认知能力方面的特色,也可以体现学生非认知因素的特色,例如GPA绩点、领导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信心、坚持性等。申报特色指标的学校要围绕育人目标设计特色课程群,包括四方面的要求:一是学校有独特的育人目标,主要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特色内涵;二是有特色课程群的支撑,仅仅是单个特色项目或活动还不足以形成学校特色指标;三是特色课程群覆盖本校的全体学生或大多数学生;四是有特色指标的测量评价的具体标准,对学生表现等第的评定有切实的依据。我们希望通过设置“学校特色指标”,引导学校系统思考本校的整体课程设计,形成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
3.促进校内外教育结合,实现整体育人目标
上海将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军事训练、国防民防活动、农村社会实践、校内外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社会调查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还包括了参加校内外体育运动、艺术活动的经历,所涉及的内容远远超出学校课程学习内容,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出学校,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为未来生活工作作准备的能力。将来学生志愿服务时间与社会志愿者服务时间应该做到互联互通,使学生从小就养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习惯和公益服务意识,使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内化为学生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让每位学生和家长都重视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迅速变化的21世纪社会要求学生具备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通过跨学科项目学习和综合实践学习等深度学习活动来培养21世纪能力或高阶思维能力。虽然上海在1998年就推行了研究型课程,但是由于评价标准不明确,与升学关系不大,所以在各所学校的实施情况不尽相同,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也有差异,往往成为少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现在“研究性学习报告”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纪实报告,目的是进一步推动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建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陆璟
2015年9月25日
Vol.19, Sept.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