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春艳
(辽宁教育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回归两个“中心”: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选择①
单春艳
(辽宁教育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当前,重视大学的育人功能、回归大学的本质属性已经充分反映在国家政策层面。以教学、学生为中心是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价值选择,然而,在省域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中官本位、工具理性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使大学偏离了育人本质。教学、学生中心作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价值内核应贯穿于省域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以此来激发大学发展内在动力,构建大学价值理性,恪守大学文化理性。
教学中心;学生中心;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规划指出,推进教育科学发展迫切要求把重大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作为着力点,改变一切不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积极引领教育的变革和转型。可见,推动大学以教学为中心、大学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已经充分反映在国家政策层面。
(一)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化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高等教育服务的对象、目标、内容和发展模式乃至整个发展观都要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它对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走上科学发展道路起到了引领作用。
首先,以人为本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成为重新构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坐标。我国的高等教育曾受传统发展观的影响,出现过“以物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即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存在明显的重物本、轻人本的价值取向。[1]科学发展观视以人为本为其第一要义,明确界定发展的主体,扭转了以往以物为本的价值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等教育也回归了育人本质,把培养人、造就人、提高人的素质,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使命。
其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国家政策层面已经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列入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当前,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不够协调的问题,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随着整个社会发展观而变化,经历了以数量指标增长为主,到在质量、效益前提下量的增长,注重教育的数量、质量、结构与效益间的协调发展,
逐渐从外延扩展转向内涵发展道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观,注重人的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突出创新人才培养。21世纪初,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树立了以人为本,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2]
(二)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从高等教育当前发展的主要矛盾看,矛盾的焦点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本之间的冲突。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核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从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来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不是贯穿于教育发展始终。比如对于高等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在西方国家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纽曼认为大学应以知识传授为根本使命,同时发展人的理智,通过心智训练使人成为“自由、公正、冷静、温和、富有理性”的谦谦君子;洪堡认为大学应把科学研究放在首要位置;而19世纪后期,美国大学倡导的服务社会的高等教育理念也得到广泛的认同。因此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也不断处于变化过程中。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的功利性日益显现,教育的职业化倾向掩盖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结果导致人在高等教育中成为工具性的存在,丧失了主体性地位。在此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是一种可能和必要,而且是一种紧迫的现实需求,不体现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就谈不上是科学发展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人本观,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它作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价值内核,贯穿于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高等教育效益的提升,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等职能。
(三)回归两个“中心”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根本体现
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从学校层面上来说,就是要树立以教学、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把学生的培养、培育作为学校生存之本、发展之本和改革的动力,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贯穿教育发展始终。
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这是高等院校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本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是指高等院校的教育者为培养富有生活和学习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教学模式[3],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将学生个体的培养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学以人为本是大学教学的内在诉求,它为培养创新经济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创造性、个性化人才起到了导向作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当前全社会高度关注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必须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4]我国大学教学改革从以学科本位、教师中心向以素质本位、学生中心的转变,也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理念对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引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应紧随世界发展形势,同时也要坚守高等教育自身所固有的发展规律。但是在实践层面,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省域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差,“人”的意义在大学教学中的失落已成为当前大学教学的普遍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官本位价值取向下大学办学指向的偏差
欧美一些国家的大学之所以闻名于世并不是因为其诸多外在利益的驱动而成,根本在于其坚持人才培养及知识创新的使命和价值追求,依靠的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美国自第一所高校哈佛学院创建开始,就形成了重视教学的优良传统。虽然19世纪以后美国将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作为大学发展的重要使命,但是仍没有放弃将教学作为最重要的职责,“在MIT,有一种观念深入人
心:本科课程和教育构成了学校的核心,是学校在全国和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关键所在”[5]。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研究型大学的涌现,美国的大学也出现了教学与科研相对立的情况,其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采取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让大学教师投身教学事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45%的学校在追求卓越的本科教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6]
与欧美国家大学不同,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大学行政管理体制,使得大学的管理权及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权都由政府及其所授权的大学行政组织所掌控,大学表现出对政府的资源依赖。[7]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学办学的内在动力不足,偏离自身发展规律,忽视长远发展,而将重心落在外部利益驱动上。大学围绕名目繁多的“工程”、“计划”、“项目”开展相关事务和工作,以各类“课题”、“评奖”、“重点学科”、“人才计划”为工作重点,放弃了育人为本的宗旨,偏离了办学主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官本位的价值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就是高校的过分行政化和功利化倾向,政府掌控着过多的大学的办学资源,对大学的运行和大学的学术活动干预过多,致使大学表现出对政府的过度依赖。
(二)工具理性主导下大学教学评价活动的错位
工具理性的特征是注重手段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运用手段的价值取向观念。由于工具理性以手段为目的,以中介为主体,使得本来是主体的人就成了贯彻工具理性的中介手段,忽视了对人文世界、生存世界的关怀。[8]受现代工业的效率至上和批量生产的影响,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观念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造成的对人性的禁锢,催生了人们对价值理性的追求。价值理性把人看做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体现了人对价值的理性思考,以及人们对某些事物或行为所赋予的价值含义、观念的追求,人的最终归宿和终极关怀成为重心所在。[9]
大学的教学评价是由评价的价值主体根据一定的价值尺度或标准而对价值客体进行认识和评价的活动。这种认识和评价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选择基础之上的。评价在大学教学中的定位,首先是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服务于大学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这种工具理性被不断放大后,就会出现与大学的文化品性相背离的现象。[10]工具理性主导下的大学教学评价以“有用”作为衡量一切的基本出发点,以无视人的目的的功利为取向,视“有用的”、“功效的”、“实用的”为真理,完全背离了大学教育的文化性质[11],大学文化与大学教学评价的关系应是本和末的关系,文化性的消解会使评价的工具意义失去依存的根基,在现实中就导致评价活动的异化,这也是大学教学评价在现实中存在诸多弊病的根本原因。
要改变教学评价活动的工具主义倾向就要改变教育的价值观念,重新审视和反思教育的终极目的,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相互融合。在教学评价活动中重视对价值理性的思考,为现代教学评价注入新的内容和话语方式,在正视人的需要的基础上构建理性的教学评价制度,评价中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从而实现评价的科学性、人文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整合。
(三)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下大学人文素养的缺失
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是教育价值观问题中两种代表性观点,个人本位是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社会本位是以社会需要来规定教育的目的、内容和人才规格的一种价值取向,它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发展需要。教育价值取向问题直接关系教育的决策和发展方向,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会导致不同的教育行为,如果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念将社会的功能和地位极端化,就会导致人的地位的缺失。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教育呈现出突出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逐渐从人的培养转向对市场的开拓和重视,大学将获得市场经济的身份认同和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重要工作,以此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社会影响力,使大学教育变成进行职业培训的工厂,其结果是学生注重功利性和实用性知识的学习,有悖于本科教育的宗旨。这种以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人才为主的价值取向,虽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也造成了学生精神层面的文化素养的缺失,使得教育的功能从培养健全的国民,偏向了过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育和精神层面的补给。
历史表明,任何以一种本位超越另一种本位的企图都是徒劳的,都会对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造成
负面影响,只有在明确教学、学生中心的基础上,兼顾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个人发展与服务社会的目的的实现。
(一)坚持育人为本,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激发省域大学科学发展内在动力
育人为本是大学应有的使命,大学回归育人本质,必须去除大学的官味,打破高校对行政部门的资源依赖,从内在功能完善着手进行改革。
第一,改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实现高校外部资源配置社会化。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拨款模式主要以高校发展规模和“钦定身份”(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为导向,而且在资源配置中倾向于学术型高校,造成高校过度注重外部硬件条件设施的建设,忽略了内部精神层面的追求。因此,一方面,需要通过筹资渠道多元化、采取绩效拨款方式、对高校进行差异性评估和激励等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来促进大学自主发展,使大学着眼于内涵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将相关权力交由第三部门和大学自身行使,打破单纯由政府统筹分配的封闭模式[12],如在经费分配上建立由多方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中介机构,形成相应的拨款机制和程序,摆脱对行政部门的路径依赖,激发大学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大学的育人使命。
第二,注重高等教育内在功能的完善,构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制衡的机制。一是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协调好政府宏观管理和高校多元治理的关系。将简政放权与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同步推进,形成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管理系统,以教授为主的学术权力系统和以评议会为主的法定评议系统。[13]二是在大学治理中引入多方参与的回报机制,建立相对独立于党政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避免资源和利益分配不均,赋予并保障师生参与治理的权利,提升教师的教学和学术地位。以此来保证大学教师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对于确立教学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注重大学价值理性的构建,建立科学、开放的省域大学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本是一种蕴含丰富教育意义和精神的文化价值行为,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价值判断。然而,在实践中以工具理性主导的评价思维窄化了大学教学评价的功能,因此,重新审视和树立大学教学评价的理念,重构大学的价值理性显得尤为重要。[14]我国的大学教学评价应改变政府为主体的单一性评价范式,构建多元、开放的大学教学评价体制,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体现政府、社会、就业市场、院校、学生等多元利益主体的参与。根据评价主体所处地位、拥有信息和资源不同,以及不同的利益诉求,来确定教学评价的标准、技术和方法[15],并协调评价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根据评价主体的评价能力和评价成本制约的情况,确保大学教学评价的教育、管理、鉴定、批判等职能的发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的逐步确立,在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上也应该体现出不同层次、类型院校评价目标、质量标准的差异性,形成和建立分层次、按类别的评价机理。根据教师个体差异及任务重心不同,对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教学科研型教师分类、分阶段评价,建立融合教学评价和科研评价的综合性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体系,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使教学型教师和学术型教师共同成为大学发展的两大驱动力。
(三)恪守大学文化理性,着眼于人才素质构建科学的省域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大学教育应该与市场经济相融合、相适应,但是这并不是说大学就完全为市场所控制、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在融入市场化的过程中,大学传统的理念和精神不可丢掉。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大学教学的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气质和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16],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融合,是促使大学恪守文化理性的重要路径。
基于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高校人才培养价值体系的构建。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在这一取向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关注人才存在意义和精神成长。高校人才培养价值体系的构建本质上是促进学生个体价值和社会主体价值的有机统一及和谐发展。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制度是构建人才培养价值体系的关键,而做法就是放宽政府对高校的管治,促进大学的多样性发展,使高校在培养规格、类型、内容及方式上有更多的自
主权。[17]
集受教育者人文素质、通才素质和专业素质于一体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教育要指向于人,注重科学教育中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开设科学与人文沟通的课程。以整体的知识观来统合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促进三者的有机融合,使相关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尽可能地系统、连贯成为一体。在教学制度安排上,通过改进学分制、建立跨学科选课制度等方式,实现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素质教育的整合,通过大学的文化熏陶使受教育者形成并手持崇真、向善、求美和社会担当的理性精神。
[1]杜娟,曾冬梅.用科学发展观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高教论坛,2007,(1):126.
[2]黎雪源.浅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沿革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45-46.
[3]陈新忠,李忠云,胡瑞.“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实践误区及引导原则[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58.
[4]殷慧,姚利民.论以人为本的大学教学[J].大学教育科学,2007,(1):59.
[5][美]查尔斯·维斯特.一流大学卓越校长[M].蓝劲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9.
[6]潘金林,龚放.本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使命——“大学之道”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回归[J].中国大学教学,2010,(2):94.
[7]别敦荣,徐梅.去行政化改革与回归现代大学本质[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13.
[8]苗春凤.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10.
[9]张兴峰.教育功利化现象审视:工具理性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26.
[10]荀振芳.价值冲突与大学教学评价的现实思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29.
[11][14]李卯.当前我国大学教学评价的现实考量与理性选择——基于大学创新力培育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3):72、73.
[12]马健生,孙珂.高校行政化的资源依赖病理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4.
[13]丁晓昌.省域统筹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内涵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3,(2):10-11.
[15]秦平.我国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错位及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29.
[16]胡芹龙,程孝良.大学教学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培育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6):67.
[17]朱学召.新形势下应重视高校人才培养价值体系的建构[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132.
(责任编辑:杨 玉;责任校对:于 翔)
Taking Teaching and Students as the Center:Practical Choi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Provincial Higher Education
SHAN Chunyan
(Liaoning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t present,focusing o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returning to the essence of the university are fully reflected in the national policy level. Taking teaching and students as the center is the basic value choice i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ial higher education. However,universities have deviated from the essence to educate people because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official standard,tool rationality and social standard. As the core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taking teaching and students as the center should run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he provincial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so as to stimulate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power,construct value rationality and stick to cultural rationality of universities.
teaching center;students-centered;provincial higher education;scientific development
G640
A
1674-5485(2015)01-0043-05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重大攻关项目“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水平评价与动态监测”(JGZDGG201401)之第一专题“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理念、标准与评估体系研究”(JG14DA01)。
单春艳(1980–),女,辽宁阜新人,辽宁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比较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