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陈
(四川理工学院 政治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在当代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的大局。为此,十八大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1]20然而,在现实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却因种种困难和挑战,出现了久推不动、久转难变的局面。在此背景下,重温邓小平经济发展新路子思想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了新的意义。
邓小平经济发展新路子是相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旧路子而言的,是对我国旧的经济发展路子反思的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为了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战胜国际敌对势力的封锁和包围,党和国家制定了超快发展经济的路子。但是,在忽视经济效益和群众利益的情况下,加上“文革”的破坏,这种经济超快发展路子,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开始凸显。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不同以往的经济发展新路子思想。
“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2]375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一定要死扭住不放。针对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教训,他提出发展经济,必须讲求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质量、效益与速度并行的国民经济发展新路子。
1.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睿智地觉察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要性。“文革”结束后,各项工作百废待兴。面对当时国内国际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他十分关注经济工作,并把经济工作提高到头等政治问题的高度。他说:“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3]194针对1979年4月中央提出的“八字方针”,邓小平认为,“八字方针”的核心是调整,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经济发展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效益和比较快的速度。他认为,经济发展的速度要有质量保证,才能体现经济的发展。他还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最好的表现就是拥有比资本主义更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效果。上述论述,不仅反映了邓小平对经济发展的重视,而且初步展示出他既要有速度,又要有质量和效益的经济发展新路子思想。
2.改革开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他提出了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必须注重质量、讲求效益的思想。针对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扩大投资规模、铺摊子重复建设、忽视效益的现象,他认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效益是并行的,经济发展没有一定的速度是不行的,但是没有质量和效益的速度,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应有之义。他说,发展经济,“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2]143。同时,他又进一步指出,在改革过程中,要保持经济较好的发展,速度太低是不行的,但也不能勉强追求太高的速度,经济发展的快速度是以保证质量为前提的快速度。他认为,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打开出口渠道,尽快实现经济效益。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3]30。随着实践的发展,邓小平逐渐形成了以速度为前提、以产品质量为保障、以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新路子思想。
3.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巡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速度相统一的重要性。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的物价膨胀和速度滑坡现象,他明确指出,速度滑坡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他要求经济发展要有适当的速度,只有通过适当速度,才能顶住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压力,才能实现我国的发展战略。1992年南巡过程中,邓小平再次强调经济发展速度问题,不过他的发展速度理论中,包含着经济发展要注重提高质量,讲求效益的思想。他指出,经济发展的速度要切合实际,“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2]375。他认为,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发现问题要及时治理,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就要在讲效益、讲质量基础上,大胆地发展外向型经济。显然,他所强调的“快”,是量力而行的,以效益和质量为保障的;“质量”和“效益”则是以“快”为前提,离开了“快”,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就无从谈起。当时,他能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结合,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体现了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的战略性。
邓小平关于速度快、质量高、效益好的经济发展新路子思想,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很大的启示。那种“大而全”“小而全”和低水平且浪费严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已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成有利于市场经济主体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运行机制,学会“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4]89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新路子。
邓小平以宏远的眼光,敏锐地觉察到科技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科技和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包括整个经济的现代化,都需要科技和教育作有力的支撑,即依靠科技和教育,才能走好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1.走好经济发展新路子必须依靠科技。邓小平在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274的思想,并强调科研工作要走在国民经济的前面。他认为发展经济,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并行,必须依靠科技。他说:“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3]86因此,我国要紧跟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大力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前沿科技的发展。他指出,不论任何时候,我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必须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水平,从一开始就参与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争创世界一流科技,并且科技越高越好。他认为,要极大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必须从难、从严要求,经过严格训练,谨守“三老四严”的作风,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他特别强调在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虚心向国外同行学习,务必要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经营方法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这体现了他向先进科技要效益,向先进管理方法要效益的思想。
2.走好经济发展新路子必须优先发展教育。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邓小平深刻感觉到,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根源于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因此,他反复强调发展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指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3]40他认为,科技和教育都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大局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实现现代化,关键在科学技术,基础在教育。他指出,教育是国家工作的重点之一。如果地区或部门的领导,只注重抓经济发展,而不重视抓教育,是缺乏远见的、思想不成熟的领导,根本就不可能领导人民群众搞好四化建设。因此,他要求以战略的眼光,从中小学抓起,否则就会耽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他指出,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而且决定了该国经济持续发展后劲的大小。为此,他强调国家要尊师重教,尊重知识,珍视劳动,尊重人才,要广开进贤之路。邓小平重视教育和人才思想,既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也为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解决了智力因素。
从以上可以看出,邓小平把走好经济发展新路子同科技、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把经济、科技、教育一起抓,要统筹规划,甚至要求科技和教育的发展要走在经济发展的前头。为革除科技、教育与经济脱节的弊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他提出体制改革,要求新的经济体制,要服务于技术进步的要求,新的科技体制要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要求。他的经济发展与科技、教育紧密结合的思想在当时以粗放型经营为主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为我国以后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埋下了思想伏笔。
“尊重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2]6是邓小平几十年革命与建设的生动经验总结,也是指导他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路子的方法论基础。他从现实生活和历史的角度出发,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套自己具有独特的指导经济发展新路子的辩证法思想。
1.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鼓实劲、不鼓虚劲”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他在总结我国建国后二十多年经济建设教训时指出,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发展经济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他反复告诫全党,发展经济必须尊重经济规律,经济工作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经济计划和经济措施,必须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客观情况,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行充分地科学论证,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他认为,只有按价值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才能发展好经济,才有可能为以后五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基础。他指出,按经济规律办事,就是要根据现实所提供的客观条件来发展经济,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见随意行事。他说:“我们需要的是鼓实劲,不是鼓虚劲……是按客观规律办事。”[3]196他在批评各种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倾向时,指出不少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往往满足于表面上的成绩,或者只追求数量,不讲究质量,更不注意俯下身来认真研究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他吸取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的教训,指出发展经济必须制止那些不讲实际效果、实际速度、实际质量的形式主义,必须杜绝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恶习。邓小平这种“鼓实劲、不鼓虚劲”的思想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照现实国情和经济规律走好经济发展新路子。
2.按照“骨头”与“肉”相结合的思路,统筹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走快速、优质、高效的经济发展新路子,需要调整好各方面的经济比例和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针对“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他指出,我们过去搞计划经济,存在着没有适当安排好各部门比例关系,导致农业和工业之间、农林牧副渔和轻重工业之间、煤电油运和其他工业之间存在着比例失调现象。他认为,这种“骨头”和“肉”相分离,就不可能促使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的、扎实可靠的高速度。他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注意各方面经济发展的比例协调,包括大中小型企业之间的比例协调,以及企业内部的协调管理。他也注意到,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为了保证经济发展顺利进行,还必须通过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发动人民群众自觉调整各种比例关系的积极性。他强调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好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认为如果只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追求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追求暂时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就会迟滞经济发展,结果势必两头都受损失。这种“骨头”与“肉”紧密结合、互相依存的思想使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在经济发展中得到运用和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在平衡中沿着新路子向前发展。
3.讲大局,抓重点,使经济沿新路子波浪式发展。邓小平在走经济发展新路子时,非常注意讲大局,抓重点。他说,从现在算起乃至很长时间,要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他要求“全党全国都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3]4。他认为,要实现这个大局,就必须发展生产,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要求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的大局,邓小平又提出两个大局思想:第一个大局,沿海地区要通过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促进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东部地区的经济先发展起来,然后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要求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第二个大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这样,通过沿海和内地相互帮助,形成一个你追我赶总体波浪式进步态势。同时,他也关注经济发展的重点,提出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思想。他认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有三个: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他特别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认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2]23针对能源、交通等基础工业和设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他指出,要采取有力的步骤搞好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使之为经济持续、有后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教育方面,他要求千方百计把教育办好。他在讲大局、抓重点的基础上,还提出,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和“波浪式”发展思想。他说:“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2]368邓小平讲大局、顾重点、推动经济发展波浪式前进的方法契合了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实际,推动了我国经济有条不紊地按照新路子向前发展。
邓小平用朴实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融于他的经济发展新路子思想中,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又为我国以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应对国内外各种复杂的局势,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邓小平经济发展新路子思想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条件下,发展我国经济时形成的。虽然有着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但它包含的宝贵思想仍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一定的启示。
1.不能再单纯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邓小平根据当时的国情,吸取了建国后头三十年的经济发展追求超快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教训,再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有别于前三十年的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实践证明,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在邓小平经济发展新路子的指引下,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地向速度快、质量高、效益好的新路子迈进。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旧习积累较深,那种铺摊子、重复建设、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导致的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开发过度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存在,并且形势严峻。对此,邓小平指出,发展经济,要善于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目前看,我国要杜绝单纯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又能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前提是深化体制改革[5]。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把各级领导干部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思维中解放出来,树立质量、效益和速度相统一的政绩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真正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经济活力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新路子。
2.努力创造条件实施好创新驱动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指引下,中国通过后发优势,依靠大量引进我国没有的先进技术,实现了技术的长足进步,在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创造高质量产品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起了关键作用。“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6]64-65当前,我国科技实力虽然迈上新台阶,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面对世界上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已呈现革命性突破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之势,这必然给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带来新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树立起强烈的民族创新自信心,遵循邓小平的教导,大力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形成人才培育、人才发展、人才发现、人才引进和人尽其才机制,努力造就大规模的、结构合理的、素质优良的科技型人才和阶梯型人才队伍。坚持科技创新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导向,把科技创新与企业产品创新相结合,完善创新政策环境,努力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消除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过程中的“孤岛现象”,着力打造有利于科技创新新机制,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在综合平衡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7]。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平衡协调各部门经济发展比例基础上,主张抓住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对经济结构失调、产业结构比例混乱的局面进行治理,综合平衡协调经济发展各个组成要素以及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调动包括群众在内的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力争使我国经济发展沿着新路子持续、有后劲的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复杂的产业。但是,从今天来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之间仍然存在着失衡现象。在后工业化时代,面对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我国要想继续实现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在平衡协调各行各业发展基础上深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们要用系统发展的眼光,既要关注人民群众当前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搞好“五位一体”建设,调动人民群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性,又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企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8],加快探索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化解产能过剩,形成更适合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优质产业结构。
4.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为依托加强企业管理。邓小平在经济发展新路子思想中非常重视企业管理。他认为企业要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产品质量高、经营效益好,必须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落实企业自主权,实行厂长负责制。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要加强企业管理,引进先进的技术,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理顺物价关系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当时我国的国有企业少,资源需求量不大的情况下,20世纪80—90年代,国有企业日渐趋于活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他向企业管理要效益的思想对我国目前来说仍不失有重要意义。在当今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的情况下,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加强企业管理,加快转变企业经营方式。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企业经营责任制度,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素质。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推动企业自觉向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在企业引进技术基础上,把技术引进、技术消化、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融为一体,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大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效益意识,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内化为员工意识,并化为自觉行动。同时,必须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对资源微观决定作用,消除国有企业的软预算行为,让创新企业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成长。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许有伦.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2):5-9.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7]孙淑文.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5):69-72.
[8]李香菊,杜伟.陕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选择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2):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