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县杜林乡第三回民小学(061000) 卢立新
什么叫生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学科(课堂)教学,即生本教学。生本教学是针对师本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而言的。但是,在操作层面上,它又是对师本教学的传承与发展。生本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作用更加重要。
怎样实现生本教学呢?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才可以实现生本教学。
前不久听了一节《草船借箭》的阅读课,很有感触。本教材是人教版五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一般的授课思路都是先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再讲他借赶造十万支箭来陷害诸葛亮,接着讲诸葛亮用草船借到了箭,最后讲周瑜叹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授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寻找: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课后习题也把这一点列为学习的重点。
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够好的。为什么?一是学生没有真正弄懂“神机妙算”的含义。什么叫神奇的智谋、巧妙的策划?什么叫预见性强、计谋十分高明?学生并没有真正弄懂,只是觉得诸葛亮聪明而已。二是“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很难找准,很难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文中也没有现成的相关语句,需要提炼、总结,要用自己的语言才能表达出来。三是学生是被动学习,是教师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是“老师让我找相关的地方,跟我关系不大”。四是每篇课文都是这么从前往后逐段地学,真没意思!试想,如此教学,还能实现生本教学吗?
实现自能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怎样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我是这样设计的。
问题1:读一读,想一想,怎样让诸葛亮借不到箭?
这是一个比智慧、比能力的问题,是一个需要深入细致读书才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发散思维的问题,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问题——“我比诸葛亮还聪明,多自豪!”学生的积极性一定是高涨的,学习气氛一定是热烈的。学生应该会想到以下这些情况能让诸葛亮借不到箭:
(1)如果鲁肃不借给诸葛亮船、军士、草把子和布幔子。
(2)如果鲁肃把诸葛亮借东西的消息告诉周瑜。
(3)如果第三天没有下大雾。
(4)如果曹操不射箭而派兵出战。
(5)如果没有那么多箭和弓弩手。
(6)如果不是顺风顺水。
(7)如果开始受箭时就“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
问题2:上述情况,只要发生一条,诸葛亮就会借不到箭,为什么没有发生?是诸葛亮运气好吗?
这是个更棘手的问题,非认真讨论不能解决。
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知识积累。《三国演义》的故事学生或者从名著中阅读过,或者从影视剧中欣赏过,或者从大人的言谈中了解过,大致知道诸葛亮、周瑜、曹操这些人物形象。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要牢牢抓住文末一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就能找到本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诸葛亮早就算计到了。你看,诸葛亮为什么偏偏选择第三天借箭呢?他算计到了,第三天会有大雾,这表明他会算“天”。为什么一开始船头朝西,后来船头朝东呢?这样才会顺风顺水,迅速返回南岸,曹军追不上,这表明他会算“地”。至于其他四条,表明他把鲁肃的忠厚守信、周瑜的阴险奸诈、曹操的谨慎多疑、曹军的兵多箭足等都算计透了,他更会算计“人”。知天、知地、知人,还不算神机妙算吗?
问题3:周瑜算计了什么?他哪儿比不过诸葛亮?
这是一个整合全文的问题,能把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找出来,能把第二自然段中周瑜三步算计诸葛亮的过程弄明白,至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为什么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材料,当然也就弄明白了。
和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本设计有三个根本的改变。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学习的空间和权力交给了学生;改变了传统的正向思维模式,从掣肘诸葛亮开始,最终达到理解、佩服诸葛亮;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抓住主干问题,统领全篇,问题解决了,学习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生本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了活力,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