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修辞学视角下的《中印关系研究》英译本评介

2015-03-01 12:25周华北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辞格中印关系段落

周华北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贵州理工学院, 贵阳 550003)

西方修辞学视角下的《中印关系研究》英译本评介

周华北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贵州理工学院, 贵阳 550003)

运用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陈观胜和李培茱翻译的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ontemporary Sino-Indian Relations的一章作为语料,结合修辞与翻译的相关理论,从英语词汇修辞、句子修辞、段落修辞及辞格等方面分析译者高超的翻译技巧。

英语修辞;翻译;陈观胜;李培茱

Abstract:With case study as the research method,the thesis chose one chapter of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ontemporary Sino-Indian Relations translated by Chen Guansheng and Li Peizhu as the research material,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hetorics and translation displayed in the chapter.In the thesis,the advanced translation skills of the translators were analyzed in such aspects:vocabulary rhetoric,sentence rhetoric,paragraph rhetoric and figure ofspeech.

Key Words:English rhetorics;translation;Chen Guansheng;Li Peizhu

《喜马拉雅山情结——中印关系研究》属于国家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由中国学者王宏纬所著,1997年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本全面论述当代中印关系的著作,更确切地说,是研究20世纪四十年代末以来的现代中印关系的专著。全书围绕西藏地区与印度边界问题展开,揭示了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作者以丰富的资料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论述。下面介绍一下该书的研究背景。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结束之后,世界各国倍加关注中印关系的研究,然而由中国学者撰写的相关著述却凤毛麟角,“中印关系问题,特别是中印边界问题,是一个敏感问题,尽管全世界已出版了上百部此类专著,且观点各异,对中国敌对者有之,客观者也有之,有些对中国的误解继续在起着消极作用,而中国学者在此问题上‘噤若寒蝉’,为结束这种不正常现象,中国学者有责任著书立说,向全世界阐明我们的观点”(刘亚军,1998:59)。因此,中印关系研究被列为社科重点项目,它的出版获得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好评,为了进一步向国际社会阐述中国对中印关系的看法,促进中印关系和谐发展,该书的对外传播就显得十分重要。2011年,由陈观胜和李培茱翻译的英文版《中印关系研究》(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ontemporary Sino-Indian Relations)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这十分有助于国际社会特别是有助于印度学术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学者对当代中印关系的看法,从而促进两国的交流。

从文体学的角度讲,《中印关系研究》属于带有史论性质的学术专著,原语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汉语长句,这对英语翻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实现汉语长句的英译转换?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怎样体现英语修辞?本文拟运用英语修辞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印关系研究》的英译本——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ontemporary Sino-Indian Relations(translated by Chen Guansheng and Li Peizhu)进行研究,以探讨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进行有效的翻译。

一、翻译与修辞之间的关系

1.中西修辞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在西方,关于修辞学的定义,古往今来众多学者和思想家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认为,“修辞术的定义可以这样下:一种能在任何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转引自从莱庭,徐鲁亚,2007:185)。哈罗德·艾伦(Harold B.Allen) 则认为,“修辞学是有效地说话或写作的艺术(the art of speaking or writing effectively)”(同上)。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英语修辞学总是与说话或写作有关。西方修辞学起源于公元前的希腊,那时,修辞学主要指的是用以讽谏、辩说和褒抑等的演说术,包括五个方面:“主题、立论及劝辩扩展之法;篇章布局;词语选用、词语组织;阐幽发微;记颂”(龚群虎,1991:30)。中世纪的西方修辞学成了一种学术性活动,主要用于写作,尤其是与布道有关。文艺复兴时期,英语修辞学正式形成,“风格传统是文艺复兴时期修辞理论的主流或核心”(徐鲁亚,2009:12)。18世纪后,关于辞格的研究成为西方修辞学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19世纪,西方修辞学处于低谷,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在这一时期,“古典的(口头)修辞仍然有所继承,作文修辞却在这个时期得以发展”(徐鲁亚,2009:22)。20世纪中后期以来,英语修辞学获得了新生,形成了“新修辞学”,即现代修辞学,它“将视角从传统的练习修辞技巧的课堂投向一切以言语为主的社会交往活动,系统地阐述了语言和知识之间的关系,重新研究了话语的力量,扩大了修辞学研究的范围,并涉及语言运用的一切情况”(温科学,2009:26-27)。西方修辞学随着历史的进步在不断地发展。

对汉语而言,修辞学的发展历程则比较简单。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辞学是指“语言学的一个部门,研究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现代汉语词典》,1979:1284)。这是中国现代社会对修辞学的一个界定,在中国古代,虽有修辞研究,但没有修辞学。直到20世纪上半叶,在借鉴西方修辞学的基础上,中国的修辞学才开始了学科体系的构建。南宋时期的《文责》可以说是中国古典修辞研究的集大成者,“该书对于用词造句、修辞格、风格、谋篇均有论述,但着重的是关于修辞学的各个具体方面的论述,多是点评式的论断,不像西方修辞学那样,自古以来就注重系统性,注重理论框架的建构”(温科学,2009:19)。1932 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出版,全书12章,系统地讲述了汉语修辞学的方方面面,包括修辞学的对象和任务、学科性质、内容与方法、题旨情趣等。该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基石”(温科学,2009:21)。汉语修辞学由此开始了长足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内相继出版了很多汉语修辞学专著,代表性的著作有20世纪50年代张志公的《修辞概要》、60年代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70年代郑远汉的《现代汉语修辞知识》等。可以说,现代汉语修辞学是在借鉴西方修辞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过它有自己的特点。

2.中西修辞学的差异

中西修辞学的不同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两者之间修辞原则和修辞理念的迥异,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温科学的观点,“修辞立其诚”是中国修辞学的根本原则,而西方传统修辞原则却是由理性(logos)、情感(pathos)、和人格(ethos)三个基本因素构成。“修辞立其诚”语出《周易》,意思是立言修辞必须出于真诚。尽管修辞在中文中有多种含义,“但不论作何种意义的诠释与理解,总是与立言相关,而立言修辞的内容必须真实,态度必须忠信,修辞与人的道德修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温科学,2009:46)。而由理性、情感、和人格三要素构成的修辞原则却不是这样,在西方修辞学看来,首先,修辞的所有论证都必须符合逻辑;其次,人易受到情感控制,修辞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再次,修辞者应当重视人格操守,这对修辞的质量及功能影响较大。

第二,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正统思想,讲究“知行合一”,这也是历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追求。因此,“言行一致既是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又是传统修辞的思想原则”(温科学,2009:52);而在西方的价值观里,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得到张扬,因此在西方修辞学看来,“修辞并不一定承担社会政治道德责任,并不要求修辞为社会的整体利益服务,强调修辞者应当顺应作为个体听众的成员,采取一切可行的手段以达到修辞的目的”(同上),换句话说,西方的修辞可以“言行分离”。

第三,以“修辞立其诚”的原则而形成的中国传统修辞学,其本质是把儒家知识分子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内化到修辞的学术实践中去了。所以,中国传统修辞的价值在于维护传统道德规范,是一种理想的修辞学;而西方的修辞学则是“为了个人和某个团体的利益去劝说他人改变观点,达到同一。其作用在于寻求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最佳途径,是一种实用的修辞学”(温科学,2009:56)。

基于以上不同,西方修辞学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修辞的劝说作用,并一直把劝说作为修辞的核心;而中国的修辞学传统则倾向于作文,尽管中国现代修辞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力图摆脱作文的痕迹,但依然束缚于书面语言形式,与以演说论辩的言语交际研究为特色的西方修辞学还是有较大的距离。

3.修辞和翻译之间的关系

翻译和修辞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功能上讲,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它们都是一种交际行为,这一点可以说是翻译和修辞的共性。“修辞和翻译之间都存在着非同寻常的亲密关系。翻译是一种双重甚至多重修辞行为,译者对源文本的跨文化阐释不仅必须把握其语义结构,尤其要求吃透其修辞结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较高修辞素养的人能够成为称职的译者,反过来也一样。考虑到修辞者力图促使受众接受的立场、观点、思想、情趣总是外在于后者的接受范围,修辞完全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广义的‘翻译’,即便修辞行为不涉及双语转换时也是如此”(刘亚猛,2014:1)。因此,从阐释学的角度而言,修辞就是一种翻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杨莉黎2001年提出了“翻译修辞学”的概念。根据方梦之主编的《中国译学大辞典》,杨莉黎(2001)认为,“翻译修辞学(translational rhetoric)是一门研究翻译中的词语、句式以及文体选择的学问,是翻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可直接指导翻译实践。它以翻译中的广义修辞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原作修辞特色的理解与分析、译文词语和句式的选择、篇章结构的调整、文体与风格的再现以及修辞格的处理等,归根结底都属翻译修辞学的研究范畴”(方梦之,2011:168)。

胡曙中在其2004年出版的《现代英语修辞学》一书中,从宏观上对词汇、句子、段落、语篇、语体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英语修辞的规律和特点。根据他的观点,现代英语的修辞表现是多方面的,从词汇的恰当性和精确性,到句子的清晰性、连贯性、多样性和强调性,到段落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再到语篇的目的和内容的统一性、连贯性和强调性等都体现着英语修辞的理念,另外,他在该书中还详细探讨了英语的修辞手段特点,认为修辞手段“指的是任何巧妙地偏离普通的讲话或写作的方式,它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布局和辞格。布局指的是对词语普通排列方法的偏离,辞格指的是对一个词的普通和主要意义的偏离。两种都涉及到某种偏离,辞格涉及到意义的偏离,布局涉及到词序的偏离”(胡曙中,2004:306)。英语中,修辞布局包括词的修辞布局(schemes of words)和结构的修辞布局(schemes of structure)两类,而英语辞格的种类比较繁多,包括明喻、隐喻、拟人、夸张等。

由此可见,从技术操作上讲,翻译就是一种修辞,译者要在实践中注意遣词造句,注意语篇连贯和谐,这些都是英语修辞学的内在要求。鉴于英语修辞的复杂性,本文拟对陈观胜和李培茱英译本(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ontemporary Sino-Indian Relations)中的修辞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陈观胜和李培茱英译本修辞手段分析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ontemporary Sino-Indian Relations 一书共12章463页,本文拟对第六章——走向边境战争(Chapter 6:Going to a Border War)的译本进行个案分析,以说明陈观胜和李培茱夫妇在翻译过程中对英语修辞的应用。

1.英语中的词汇修辞

英语中,用词准确和选词恰当是词汇修辞的重要方面。它要求译者在选词和用词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一个词的字面意义和内涵意义,并且区分好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甚至还要辨明概念意义和比喻意义,这些都是英语词汇修辞的内在要求。

例1:

本章的第一节——1961年的边界局势,其中第一个中文小标题是:

原文:昙花一现般的平静。

译文:Transient Tranquility.

从宏观上讲,译文transient用在此处准确恰当,体现了英语词汇修辞的要求。在源语中,“昙花一现”指的是:昙花开放时间很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这里原语作者用昙花一现比喻中印良好关系的短暂,十分形象,在汉语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格;而根据《朗文高阶英语词典(英语版)》(2003),transient的意思为:(adjective)1. Passing quickly through a place or staying there for only a short time;2.Continuing only for a short time。很显然,transient用在此处相当准确,把“一瞬即逝”的比喻意义表达了出来。不过,该词并没有表达出“昙花”的形象意义,可以说是翻译的一种遗憾。由于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翻译也不能求全责备,本句话的译文还体现了英语中结构修辞布局——头韵的特征:“transient”与“tranquility”均用“trans-”开头。译者采取了头韵的翻译方法,也不失为一种绝妙的创造性的翻译。

2.英语中的句子修辞

根据胡曙中的观点,英语中句子的修辞主要体现在句子的清晰性、连贯性和强多样性等几个方面。

例2:

原文:“当时,毛泽东从国内外全局出发,本着维护我国领土完整,又力争缓和中印紧张关系的精神,做出如下指示:‘绝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

译文:At that time Mao Zedong,considering the whole situation, in the spirit of guarding Chinese territory and trying to ease the tens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gave the following instruction:“We shall under no circumstances give in.We shall try our best to avoid military conflicts. Let the long-term military coexistence in a jagged, interlocking pattern exist.” The instruction became a guiding principle of the Chinese troops safeguarding the border before the war of counterattack in self-defense broke out.(P 231-P 232)

原文中的“绝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实质上是几个并列的祈使分句,而译者将其翻译为三个并列的单句——“We shall under no circumstances give in. We shall try our best to avoid military conflicts. Let the long-term military coexistence in a jagged, interlocking pattern exist.”其中前两个分句都增加了逻辑主语“we”,从英语句子修辞的角度讲,这正是提高句子清晰性的一个原则——“当句子的主语是人或类似于人的作用的词时,句子的意思会清晰、直截些”(胡曙中,2004:60)。当然,从修辞手段层面上讲,这正是辞格中增词(epexegesis)的运用。从汉英翻译技巧而言,这又属于增词技巧,由此可见,翻译就和修辞在某种程度上有互通性,译者把这两方面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例3:

原文:“印度政府之所以迟至1961年底才真正将前进政策付诸实施,除了军事方面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政治性因素”。(P208)

译文:There were not only military but also political reasons for India to put into effect the forward policy as late as the end of 1961.

原文:“在拉·库·尼赫鲁访华归来后,尼赫鲁才彻底明白了印度靠政治压力和花言巧语是难以改变中国人所一贯坚持的立场的”。(P209)

译文:Only after R. K. Nehru came back from China did Indian Prime Minister Jawaharlal Nehru completely realize that with political pressure and sweet words India could not change the stand China consistently had insisted on.

英语句子的多样性修辞,要求在写作或演讲时根据情况变化它们的长度、结构和词序,来反映不同意思的不同重要性和复杂性。取得句子多样性的方法大体有四类:第一类,变化正常的语序;第二类,变化句子的长短和结构(包括使用“there/it be 结构”等);第三类,变化句子的种类;第四类,变化句子的开头(使用副词修饰语、分词短语、并列连词等)。译文并没有按照原文的行文顺序进行翻译,而是用“there be”和并列连词“not only...but also”进行组合翻译,十分地道;而译文就直接采用倒装语结构进行翻译,这些翻译技巧都体现了英语句子修辞的多样性要求。

3.英语中的段落修辞

在英语中,“一个段落的修辞如何, 通常由以下三个方面的标准决定:(1)段落是不是有统一性?段落是不是围绕主题句或段落的中心意思展开?(2)段落是不是有连贯性?句子是否按照一个清晰的次序展开?(3)段落展开的程度如何?”(胡曙中,2004:83)

例4:

原文:“这时毛泽东插话说:‘中印两国打仗,实在是很不幸的事情。……最近我看了些有关印度的书,印度的古代文明确实值得骄傲。唐僧西天取经嘛,675部经文就是从印度取回来的。陈玄奘也是为我们国家争了光的。当时有个婆罗门和尚写出印度教教义40条,悬挂在他修行的那烂陀寺门口,扬言谁能破得一条,愿以头颅相谢。大家有点拼命的味道。陈玄奘将其教义一条条破掉,从而赢得‘大乘天’威名,还骑着大象巡逻观彩哩!今天我们打仗,我看有两条,一要打胜,把尼赫鲁打到谈判桌上来,二要有理、有利、有节’。”(P229)

译文:Mao Zedong added: “It is really unfortunate that there will be a war between China and India...Recently I have read some books about India. Indian ancient civilization is something worthy of being proud. Monk Xuan Zang of the Tang dynasty went to India for Buddhist sutras and brought back 675 sutras. He won a good reputation for our country.At that time a Brahman monk wrote forty items of Hinduism doctrine. Hanging them on the door of the Nalanda Monastery,he declared that he would cut his head to anyone who could refute any one of the items. He seemed to risk his life.The Tang Monk Xuan Zang refuted all the items one by one and therefore won the reputation of ‘Mahayana Deva’. He rode on an elephant and made a sightseeing tour, receiving people’s congratulations. Now we have to fight with each other. I think there will be two things we must accomplish. One is that we must win the war so as to force Nehru to come to the round table;the other is that we must have justice and benefits on our side and at the same time put the war under control.

源语是一个语段,毛主席用唐玄奘在印度的一个故事来映射彼时的中印关系,从而确立对印作战的总原则。在此语境中,毛主席借古讽今。从英语段落修辞的角度而言,译文十分连贯,并且层次清晰。在这段译文中,无论是句式“It is really unfortunate that there will be”和“I think there will be”,还是分词结构“Hanging them on the door” 和 “receiving people’s congratulations”,以及连接词“Recently 和 At that time等的运用,使译文层次展开有序协调,实现了英语段落修辞的要求。

例5:

原文:“出席会议的除主持人毛泽东主席外,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外交部长陈毅,国防部长林彪,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和刘伯承两位元帅,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副总参谋长杨成武上将,总政治部主任肖华上将,后勤部长邱作会上将,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中将和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何家产少将等。”(P228)

译文:The meeting was attended by Chairman Mao, State Council Zhou Enlai,Foreign Minister Chen Yi, National Defense Minister Lin Biao, Vice-Chairman of Military Commission of General Committee of CPC Ye Jianying, Marshal Liu Bocheng,Chief of the General Staff Luo Ruiqing,Deputy Chief of the General Staff Yang Chengwu, Director of the General Political Department Xiao Hua, Director of Logistics Department Qiu Zuohui, Tibetan Military Area Commander Zhang Guohua, Xinjiang Military Area Vice-Commander General He Jiachan,and others.

源语是一个独立语段,在译文中,译者采用了被动式的结构——“The meeting was attended by”进行翻译,这样就避免了直译后的头重脚轻的弊端。把众多的参会人员一律放在最后,翻译成并列结构使整个语段十分连贯,符合英语段落修辞的特点和要求。

在英语语篇修辞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比较多,“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有五个:目的、内容、统一、连贯、强调。这五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而且往往是不可分割的,每一个基本要素又有各自的重点”(胡曙中,2004:116)。在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ontemporary Sino-Indian Relations中,译者也十分注重这个方面的翻译,另外关于英语辞格在译文中的运用也是不胜枚举的。鉴于篇幅原因,这些方面就不再进行讨论。

三、结语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中西修辞学的发展历程和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对修辞与翻译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接着结合陈观胜和李培茱先生的译文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ontemporary Sino-Indian Relations,主要从英语词汇修辞、句子修辞、段落修辞及辞格等方面论证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修辞的成功运用,体现了译者高超的翻译技巧,同时,也冀以此文缅怀优秀的翻译家陈观胜先生。

[1]W ang,Hongwei.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ontemporary Sino-Indian Relations[Z].Chen Guansheng and Li Peizhu. Beijing: China Tibetology Publishing House,2011

[2]从莱庭,徐鲁亚.西方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刘亚军.南亚研究力作——《中印关系研究》出版[J].当代亚太,1998,(12):59.

[5]温科学.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徐鲁亚.西方修辞学导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7]王宏纬.喜马拉雅山情结——中印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

[8]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朗文高阶英语词典(英语版)[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彭雁萍

Introducing English Version of A Study ofSino-India Relations w ithin the Horizon ofWestern Rhetoric

ZHOU Hua-bei
(Minzu University ofChina,Beijing100081;Gui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Guiyang550003,China)

1009—0673(2015)03—0065—06

H059

A

2015—05—10

周华北(1981— ),男,河南洛阳人,中央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在读博士生,贵州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翻译文化史等。

猜你喜欢
辞格中印关系段落
趣味•读写练 答案
资讯
【短文篇】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心理小测试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王毅回应中印分歧望双方打开心结相向而行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中印两国关系的制约因素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