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鑫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张 鑫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随着少数民族人口进入老年型人口时期,给民族地区的养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迫切需要一个适宜的养老模式来解决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由于传统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或多或少地将经济供养和健康照料剥离开来,很难兼顾二者,那么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则成为了解决民族地区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一个适宜的选择。
医养结合 民族地区 养老模式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不仅汉族老龄人口大幅度增长,少数民族地区的老龄人口也是日益增加。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少数民族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1175万人以上,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83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0.50%,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6.99%,也就是说少数民族人口已进入老年型人口时期。[1]
民族地区老年人比例的增加,给民族地区的养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迫切需要一个适宜的养老模式来解决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同大多数地区一样,少数民族地区也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民族地区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和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老年人医疗问题亦是严峻,因此养老中的医疗问题亟待解决。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解决民族地区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一个适宜的选择。[2]
首先是老龄化程度和速度加剧,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民族地区急速进入老龄化,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等在生理和心理双方面都需要有配套且充足的医疗服务,但是现阶段的养老体系难以覆盖、看病依旧艰难、精神归属难以维系、休闲娱乐方式单一、精神赡养明显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
其次是养老机构不能提供专业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在社区和机构养老中,大多数关注的仍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并没有充足的医疗室和专业的医疗人员。因此在大多数老年人都急需要社区养老院提供专业化的医疗健康服务的情况下,大多数养老机构却都没有能力为患病老人提供诊断、 护理、康复等方面的需求。[3]
再者是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民族地区老年人医疗保健问题日益凸显。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一方面民族地区家庭收入相对较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相对低下。在医疗方面,一些社区医疗技术落后、医疗设施老旧、医护人员水平不高,并且医疗机构的缺乏都不能给老人带来及时的医疗服务,不能满足老人康复保健的需求。[4]
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除了存在政府多头管理,政策扶持落实难制约了医养结合的健康发展;缺乏资金,筹资渠道不多元;专业人员匮乏,政策保障缺失等的普遍问题,还有着自己的特殊困境。
第一点,民族地区认知程度相对较低,社区建设比较缓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养儿养老,家庭养老,这个观念在少数民族地区更是信奉。因此,要建立社区养老模式,形成养老医疗一体化服务,打破原有养老观念与格局,少数民族群众接受过程会比较曲折。具体表现为社区居民无论是在认知率上,还是在参加化区养老的积极性上,都尚未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水平。民族地区社区建设起步较晚,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社区建设需要民族文化的融合,养老观念的认同。社区建设面临着缺乏政策支持、缺乏资金支持、起点较差、缺乏人才支持等困境,社区建设的水平还比较低,硬件和服务建设的水平高低不齐,社区养老的设施规模和档次都不尽人意,发挥的功能也比较单一。
第二点,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的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在村寨里只剩下高龄老人和幼小孩童,老年人一方面大多不愿意去选择花钱去养老机构,另一方面不会只剩下孩子。
第一,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为社会居家养老服务指明方向、提供支持。社区居家养老的健康有效发展要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当中,并制定出相关福利事业的专项规划,同时加强民族地区建设规划。养老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几乎涉及经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在能明确责任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实现多部门共同参与并全环节监管。[5]
第二,提高民族地区医疗人员的医疗水平,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专业化水平既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也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资格认证和管理的问题。还可调动行业协会等民间社团为量来加强养老服务人员教育培训工作,比如围绕民族区域特色,充分发挥民族、中、西医医疗特色,以老年病防病、治病、慢性病康复治疗为主线,重点建设老年人心脑血管、糖尿病等老年人特有疾病学科,培养相关医护人员和养老服务人员。
第三,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尤其是民族地区的服务人员,要对他们提供完善的福利待遇,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其次,要建立起对医护人员的定期技能培训制度。
第四,鼓励社会化市场化发展。一方面,要培育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其次在积极鼓励志愿者参与化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还应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和培训,改进完善社区志愿者的登记注册制度,根据志愿者的民族、意愿和擅长事项对志愿者进行细分来提高工作效率。再者应在医疗、养老事业上引入市场力量,走产业化与公益福利性相结合的道路。[6]
第五,促进民族地区互联网的发展,将居家养老和互联网结合,有利于"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的管理和推进,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社会化市场化的力量加入,促进这种模式的健康全面的发展,使更多的老年人得到有针对性的照顾。
民族地区养老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涉及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管理,并有针对性的提供医疗康复的照顾,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便利并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
[1]纪娇,王高玲.协同理念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创新模式研究[J].
[2]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63-67.
[3]程亮.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发展新路径探究[J].中州学刊,2015(4)∶78-82.
[4]王素英等.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社会福利,2013(12)∶11-14
[5]杨景亮.建立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冷思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2-09-21.
[6]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129-36.
张鑫 (1993.01--) 性别女,河北省沧州市人,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