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惠芬
(江西省德兴市银山小学 江西德兴 334200)
浅析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策略
童惠芬
(江西省德兴市银山小学 江西德兴 334200)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的课程。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而实现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品德与社会 优化 教学策略
首先,我认为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容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力求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
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人手进行的:①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设计活动步骤。③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展活动。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求知欲望,教学过程应以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贯穿。探讨活动、动手制作、角色扮演、小竞赛等都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脑、动口、动手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做到不仅要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学生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的想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自觉完善自我。这样使探讨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教学。
利用多媒体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能够通过画面直观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观察的良好习惯,也可通过画面体验生活中的你我他,学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让课堂教学变得趣味无穷。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强迫学生们去学习的人,就是大大地害了他们,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学生们的求知方式激发起来。”这里的“一切可能的方式”自然包括多媒体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以达到教学目的;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取经验,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图文并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中。直观的画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在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的设计上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乐于接受学习并能主动参与学习,达到一目了然,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从学生自已的世界出发,用多媒体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生活。获得对社会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改善自己的行为。
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人的了解。”同时强调在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也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如:我在教学《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一课时,组织学生从生活周围,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中,了解并收集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或戏曲等。引导学生探究家乡的美景,探究我们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感悟我们家乡的名人伟人们的智慧和创造。通过与其他省区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了解到我们家乡的美丽和家乡的文化特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前,我向学生提出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收集有关反映家乡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名人伟人的资料。①了解家乡的美景、了解家乡的故事、传说和文化生活。②以“家乡的美景知多少”为主题,将自己收集和整理的资料、故事介绍家乡最美的地方。③出示课件——介绍家乡文物古迹、名人伟人。也可以让学生自选研讨主题,进一步查找资料进行探究。④学生以小组或自由结合组为单位,结合自己所调査和查找的资料,共同研讨应怎样向世人介绍家乡的美景和家乡的人,推荐哪些旅游景区,介绍哪些文物古迹和特色食品,讲解哪些名人伟人的故事等。活动中,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场景,感受我们家乡自然景观的美、历史的悠久和灿烂的文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
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缩短了大社会与小课堂的距离,缩短了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认识的距离。活动后,学生纷纷就自己的调查活动进行了汇报,展示交流自己经过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收获,既与学生分享,也让大家互相学习。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将学生的“知”转化为“行”,积极促进学生行为的改善,为他们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